知青窝子

天行健

<p class="ql-block">  “知青”这一称谓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慢慢淡出了记忆,但经历过那段特殊岁月的人们是难于忘却那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 </p> <p class="ql-block">  无意间看到朋友圈发了这么个地方“青堂”、一时间萌发了想去看看的意念、找找当年轰轰烈烈上山下乡运动时的感觉。于是毫不犹豫的驾车去了,刚进村就见墙上画着这样一幅也经遗忘多年的具有时代感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  严家庄地处昆明效外、距市区30多公里。30多公里在今天不算什么、但在那个交通严重不便的年代来回一次是极其困难的。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四面环山,“青堂”就是当年生产队为插队在这里的近40名“知青”修建的住房,现改造为“农家乐”吸引着具有知青情怀的人们到此打卡、寻找记忆,同时也是小山村脱贫致富的一个项目。</p> <p class="ql-block">村里院内墙上到处都是这些具有当年时代感的语录、“画像”,这些东西对当年参加过这场轰轰烈烈运动的人们是一种视觉冲击力。看到它们总会让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仿佛又穿越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知青”上山下乡时代。</p> <p class="ql-block">  对于参加过上山下乡的“知青”们来说,上山下乡是他(她)们走进社会的第一课,是谋生的唯一选择。因此,“知青”情结成了这代人的一个烙印,深深的印刻在这代人的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  “知青”生活是艰难和苦涩的,每个人的“知青”生活经历都是一个故事,但也是宝贵的。今天回忆那段历程不是为了歌颂那段岁月,而是能让“年过花甲”并经历过那段生活的人们能有一个相互倾诉、问候、回忆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来这里打卡的具有“知青”情怀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满墙悬掛的都是已经淡出人们记忆的各种农具。</p> <p class="ql-block">  “知青”时代:正在学习语录的女“知青”。</p> <p class="ql-block">特殊年代使用过的老物件。</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党中央树起的“三面红旗”总路线。</p> <p class="ql-block">十大元帅“林彪”语录。</p> <p class="ql-block">  现掛于墙上的当年在此下乡的女“知青”照片。</p> <p class="ql-block">“青堂”简介。</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语录</p> <p class="ql-block">石磨</p> <p class="ql-block">油画:女“知青”与狗狗。</p> <p class="ql-block">芳华蹉跎,不过红尘一段歌。</p> <p class="ql-block">  一个特殊的年代,给了这代人一个特殊的经历和一个特殊的个性标记:这就是“知青”。他(她)们共同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无法抺去的记忆,那就是深厚的“知青”情结。因为当年他(她)们坎坷曲折的一段人生道路磨练了意志和坚强不屈的性格,“知青”们从不怨天尤人,因为他(她)们心里有党和政府。今天这代人基本都退出了社会,成为了社会边缘的一个群体,所以他(她)们就更加怀念失去的青春年华,回忆那段难忘的岁月。这就是“知青”窝子的一个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