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p class="ql-block">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跟随着路遥先生的笔调慢慢将心融入书中,不难体会到平凡的世界中的那些人,那些事……</p> <p class="ql-block"> 小说的背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正值文化大革命的热潮,就是在这个动荡贫穷的年代,路遥用自己清新细腻、朴实亲切的词藻,讲述了几个中青年人在乱世中历经磨砺的艰辛以及情感纠葛,独特的地域气息和细腻真切的人物情感,至少仍让人动情。</p><p class="ql-block"> 初读全书,意犹未尽,相比时代背景的渲染,我极其热衷于揣摩书中的人物形象。全书以孙玉厚一家与其他几户人家的人物故事为轴线,刻画了孙少安、孙少平、田润生、田润叶、田晓霞等主线人物以及金波、郝红梅、李向前等一系列支线人物。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教师职业的田润叶,干部子弟的李向前,农民家庭的孙少安、孙少平,都具有截然不同的性格及人生目标。虽然说写作时代的社会面貌与至今有些“脱节”,但抛开时代的差异,人物的真善美,以及人物的爱情、亲情、友情的糅合至今令人泪目。</p> <p class="ql-block"> 在众多的人物当中,有这样的一位人物——孙少平, 尽管家庭贫穷到“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的程度,而孙少平还是在家人的支持下,进入了县立高中学习。求学之路对贫困交加的家庭来说固然艰辛,这使得孙少平在校园处处低人一等,吃食方面每天只能吃廉价的又黑又硬的高粱面馍,以及别人喝剩下来的菜汤勉强饱腹。同时也被迫承受高强度的义务劳动,穿着一件用自家老土粗布印染的学生装,一双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用两根线绳,帮上还缀补一块蓝布丁的旧黄胶鞋,裤子是数年前缝的,穿着像一个毫无尊严的乞丐。</p> <p class="ql-block"> 渐渐的贫困给他的自尊心带来了重创,以至于他不敢和同学们一起吃饭,只能当众人散去后含着眼泪,默默的吃啃那石头般硬的黑馍。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与她同病相怜的农村女孩郝红梅,迫于现实的压力,两人结成了深厚的友谊,而孙少平再度陷入了彷徨,一度将自己的一生寄托在毕业后回家种田上。</p> <p class="ql-block"> 一个初中养成的习惯,将他拉回人生的岔路口,进行了重新的选择。一切源于初中时少平在别人家做客时注意到一本启蒙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保尔柯察金的爱情和英雄故事,深深触动了那颗在贫苦迷茫中沉沦的心,以至于那一天他忘了吃饭,也没有听见家人的呼叫他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从此读课外书的习惯就是就在他那瘦弱的身躯中扎了根,没事的时候,他就在躺在自己的被褥里面看;在校园转悠够了,便找个僻静的地方看。对于读物,他有自己的独到要求。他喜欢看文革前出版的中国书,在当时,这无疑给他的阅读增加了几分危险。一次在社论课上,他偷偷地在看桌下的小说《红岩》时,被同学举报。好在老师宽容,才让他化险为夷。这件事情并没有阻止他对阅读的热爱,反而更加沉迷。后来在同学田晓霞的帮助和引导下,他不只沉迷于小说当中,开始尝试接触《参考消息》、《各国概论》、《马丁伊登》等国际性刊物。在与书籍的长期磨合下,这个农村孩子便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新思想,逐渐培养了挣脱和超越出身阶级的坚强意志。</p> <p class="ql-block"> 毕业后,少平回村担任了乡村教师,相比一辈子的干地干活,教师当然是少平的理想职业。而不幸的是,村里小学的停办,使少平面临着失业的危机,他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留在双水村,在哥哥孙少安的砖场里面帮工,或者下地种田。二是背井离乡,出去闯荡。这时青年的热血和在读书时获得的新思想、以及阶层分化的不满,一时间迸发了出来,他毅然选择了后者。一条从未走过,但为了征服骨子里的贫穷困苦,又不得征服的路,一条必将挥洒汗水、奉献青青的路。</p><p class="ql-block"> 就在一个燥热的夏季里,游子背上的父亲送给他的拉坏了拉链的烂黄提包,消失在蜿蜒的黄土路上。路的一头是向往,一头是怀念,这两点巧妙的连成一线。时时刻刻牵动着游子的心,愿那颗略带有青涩而又不失热血的心,既不迷失在远方,也不忘却前路何去何从。</p> <p class="ql-block"> 描摹着孙少平的人生轨迹,俨然是一部《创业史》。其中书籍为他提供了动力,让他通过前瞻的思想,选择正确的方向,就像在党的教育下,摒弃旧思想创业的梁生宝一样。</p><p class="ql-block"> 小说的最后,孙少平来到了矿山工作,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全书画上了句号,作者之所以在本书的开头结尾,都让孙少平充当了主演,无疑是因为他身上那份既然无法改变出身的,但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精神,虽然跨越时代长河,依然难能可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