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嘿,龙江你好!</b></font></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呼伦贝尔大草原游记(一)</font></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图/文 李亮</span></p><p class="ql-block"><br></p> <h3> 套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片头词,如果你爱她,就带她到呼伦贝尔大草原吧,因为那里是天堂!<br>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是我的远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则是我女儿的向往。2021年暑假,女儿刚结束了中考,为解放她备战中考的辛劳,遂了其畅游草原的心愿,当然,也为了弥补多在旅游淡季出游的我对女儿和妻子无法同行的亏欠,7月7日,一家有仨,整好行装,方向北方,快乐出发。<br></h3> 出游之际,正值举国上下共庆建党100周年,正是有了党的领导,才有了当下的小康生活,才有了合家快乐出行的条件。饮水思源,在起飞机场——温州龙湾机场庆祝建党100周年宣传展板前,一家人满怀感恩感佩:此生无悔入华夏,中国幸有共产党! 听取了一样是“心怀远方”的好友相哥的热心建议,我们的行程从黑龙江的哈尔滨开始,在哈尔滨火车站旁的宾馆办理了入住,并匆匆用好晚餐后,三人不顾旅途劳累,忙不迭“打卡”中央大街,走在一块方石就是一块银元的“面包路”上,如同踩在黄金上面,一家三口身价陡涨。大街的两旁,是清一色的老建筑,虽是统一的欧式风格,但形态迥异,故事更各各不同,灯火映照之下异域风情尽显,让人恍如走在欧洲哪个国家的老街上。 马迭尔宾馆,位于中央大街中段,是《夜幕下的哈尔滨》《潜伏》《悬崖之上》等众多抗战题材影视作品里我地下人员和国民党间谍、伪满特务斗智斗勇的暗斗战场,曾经的风云际会于我有着特别大的吸引力,而喜好美食的女儿注意力多在声名远播的马迭尔冰棒上。于是,熙来攘往的大街上,三人毫无忌惮地啃了起来,舌尖之上,是一场味蕾与美味的邂逅,马迭尔冰棒,真棒! 圣索菲亚教堂、滨州铁路桥、巴洛克风情街,无疑是哈尔滨的“网红地”。第二天一早,当我们不紧不慢来到圣索菲亚广场时,已是日近中天,拜占庭建筑风格(有点高深吧?咱一起寻“度娘”问去)的圣索菲亚教堂金色十字架高耸入云、洋葱头状的穹顶富丽堂皇、清水红砖的墙体典雅脱俗,广场之上、蓝天之下,错落有致地交相辉映出整座建筑的巍峨壮美。进入教堂,内部空间并没有由外观想象的大,墙面斑驳,壁画依稀,吸引女儿的是唱诗台上的钢琴演奏,美妙的乐曲行云流水般从弹奏女孩的指尖绵绵滑出,女儿在对演奏技艺深深佩服外,更对长发长裙演奏女子的清雅之美赞誉有加。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思忖,“富有才艺气亦华”。 双龙戏珠般横卧在松花江上的是哈尔滨的第一座跨江大桥滨州铁路桥和全国首条高纬高寒高铁松花江特大桥,一老一新两座大桥,老桥古朴庄重,连接过去;新桥器宇轩昂,通向未来。作为如今的“网红桥”“祝福桥”,滨州铁路桥经历了百年沧桑,见证了哈尔滨这座城市在风雨飘摇的清末、风云激荡的民国、夜幕深沉的伪满、日出东方霞光万丈的新中国各个时期的历史。站在桥上,俯瞰江水滚滚,“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悲怆旋律在耳边响起,而身旁是大人的谈笑风生、孩子的手舞足蹈,远处是岸边游人的怡然自乐和公园里健身人们的轻歌曼舞,这,不正是当时战斗在悬崖之上英雄们“想象明天的人们幸福的模样”吗? 因拥有众多欧洲风情的巴洛克建筑,使中华巴洛克风情街名闻遐迩,可当我们慕名而至时,步行街游人居然出奇的少,许多店面也大门紧闭,整条街像是在半梦半醒中一般,一场突如其来的雨让它显得愈加清冷,经询方知,华灯初上之后才是风情街一展风情、尽情绽放的时候。饭点已过,尤思美食,走过民国的院子、俄式的公寓,找了一家名曰“富强大骨棒”的小吃店坐了下来,店里主打的秘制酱骨油而不腻、嫩而不韧,看着女儿大快朵颐的样子,错过了风情街最美时刻的失落感顿时烟消云散。 尽管事先已经知晓游客无法进入校园,但名校的光环还是让我们毅然将哈工大作为哈尔滨行程的压轴。不必身临其境,也不必百度查询,就凭当地滴滴司机都不知校园的正门地点,便知哈工大的大了。炎炎夏日之下,一番辛苦地脚步丈量之后,三人方才找到了学校的正门。站在门边上,女儿的倦色一扫而空,“咔嚓”一声,同框百年名校,庄重的神情里,是一个华夏儿女对国之重器的致敬,是一名怀揣梦想的少年对未来的期许。 经久不衰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让黑龙江齐齐哈尔的扎龙自然保护区更广为人知、令人神往。坐在傍晚开往齐齐哈尔的动车上,窗外不时晃过的广袤的湿地、成群的鸥鸟、辛勤的“磕头机”,共同构成了一副快速铺陈的精美画卷,只可惜不谙摄影的我无法用手机清楚地定格下呼啸而过的美景。抵达齐齐哈尔,安顿既毕,未到八点,走上街头,宾馆附近的拍档食铺竟大都打烊,街上行人、车辆也寥若晨星,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我们成为当天的最后一批客人。作为黑龙江省的第二大城市,夜间景象如此,实出乎意料。好在酒店老板照例有着东北人的热情,一唠一嗑中方知,因冬季漫长,冬夜气温极低,东北人习惯了夜间安居于家、早早休息的生活,很多商铺、拍档、酒店也就很早下了班,所以才显得清冷。祖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迳庭,人们生活习惯悬殊,少见多怪的我长了见识。<br>第三天,三人起了个早,踩着丹顶鹤放飞的时间节点,提前到了扎龙自然保护区。芦苇密布、水泊星罗、野草疯长、鱼鸥自由的湿地广阔无边、远离人烟,宛如天地间的一方净土,天然一处丹顶鹤的栖息故乡。通向放飞区的石路上,沼泽中丹顶鹤不时可见,或携家带口其乐融融,或闲庭信步逍遥自在,更有不怕生人的,从容自若踱到路的中间,在人们既喜又畏地围观中,不知谁是谁眼中的风景。<br> 放飞区的观景广场上,《一个真实的故事》原型徐秀娟的事迹赫然在目,一家两代人为给丹顶鹤撑起一片安全、自由的天空,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乃至生命,不禁令人动容嘘唏。好在她们钟爱的事业后继有人,一代又一代的环保者接过她们的接力棒,来到扎龙保护区从事鹤类保护。看到近在咫尺的沼泽中一只只丹顶鹤头顶红冠、身披白羽,怡然自得的样子,我想,不正是有着一批批像徐秀娟及其家人那样的“养鹤人”,一心一意、无怨无悔地保护着这些可爱的生灵,才有了这样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吗。哨声响过,一群丹顶鹤腾空而起,长翅轻舞,仙影翩翩,高亢清脆的长鸣中,我听到了它们对她(他)们的致敬和鸣谢。 齐齐哈尔至海拉尔未通动车,给从未乘坐过绿皮火车的女儿提供了体验的机会,三下五除二地爬上软卧的上铺,女儿喜滋滋的比了个v的手势,不知是抒发首次乘坐绿皮火车的喜悦,还是表达呼伦贝尔我来了的致意和憧憬?火车夜行,哐哐当当,女儿梦里是越来越近的广阔草原……<br>(未完待续)<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