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医往事——千里学脉

云山居士

<p class="ql-block">  学习中医,药性、医理这些东西,不是最难的,难的是脉诊。古书有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望而知之是极高的境界,对新学医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追求;闻而知之,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一般人也做不来。对于新人来说,问切才是正道,而切(脉诊)又是客观诊断极为重要的一种手段。</p><p class="ql-block"> 药性、医理这些书面上的东西,只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有一定的悟性,肯努力学习,一般问题不会太大。但脉诊这个事情,书面上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更多地依靠实践和感悟,有没有师傅带,有没有人点拔,结果大不相同。</p><p class="ql-block"> 伯父的脉诊造诣,在远近是出名的。当时隔两条村的一个族人,年龄比伯父年轻一些,在广西梧州下面一个什么单位工作,当时来说也是大干部了。此人业余也学中医,但就是在脉理上参不透。他听说伯父在脉理上的造诣,专门休假回来,向伯父请教脉诊方面的问题。伯父诊完一个人的脉,这个人就跟着摸一摸,等人少一点以后再说自己的体会并提问问题。那时的农村人不是很计较,也少有反对这个事情。如此学习了一段时间,此人也学到了一些东西吧。</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农村还比较闭塞,很少有外面的人来往。走在大路上,哪个是哪村哪户的,大家都认识,一个陌生人进来,就显得特别惹眼。特别是这个干部模样的人,穿着打扮、行为举止与农村人都不一样,骑着辆自行车走在村道上,更加引人注目。那段时间,这人每天这样来我家,旁人一看就知道是这个大干部又来跟七伯学“睇人”的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学中医,想想真有点后悔!伯父在的时候,有人指点有人教不学,那是别人梦寐以求都难得的机会啊!现在全靠自己摸索感悟,少了跟师实践的机会,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人生往往如此,有机会时不懂得珍惜,失去了才追悔莫及。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