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月,你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叶 斌 </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24日,在杭州华侨饭店召开了浙江插队知青七县一市联络牵头人及知青代表参加的《杭州知青史》编写工作座谈会。杭州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曹伯平会长、《杭州知青史》总编洪东旭、主编吴卫平等到会指导。</p><p class="ql-block"> 会上阐明;中国知青史是党史的一部分,也是共和国史的组成部分。本着“知青史应由知青来写,知青的故事应该由知青来讲”的原则。笔者深受鼓舞、启发。尽管写作水平有限,但还是想把自己想写的东西写出来。</p><p class="ql-block"> 三年前,桐庐分会就围绕《杭州知青名录登记》开展工作,尽量做到“知青登录”一个都不漏。徐时协、江嘉陵和戚正等老师倾注了心血。由原知青楼承荣、计水珍、章亚倩、姜桂英、毛杭跃、王凤美、谢美霞等人牵头组织了部分公社知青去桐庐县合岭村两天联谊活动,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p><p class="ql-block"> 2018年4月14日,这一天,桐庐县合岭村;春意盎然、湖光山色。她正以春暖花开、姹紫嫣红的姿色迎接着久违的客人,迎来了重回第二故乡的知青。来自原桐庐县部分公社的知青代表;</p><p class="ql-block">朱慧萍、杜丙根、姜桂英、王凤美、毛杭跃、谢美霞、赵永祥、徐之光、徐丽英、徐延龄、楼承荣、计水珍、魏孝珍、殷淑明、陆明宴、范英华、朱家荣、叶 斌</p><p class="ql-block">等一行六十多人。当一踏上这片土地时,他们中有许多人百感交集、热泪盈眶。他们深深地爱着这里的一草一木。笔者也是一名知青,有幸在被邀请人中。</p><p class="ql-block"> 笔者阿斌第一次与这么多公社的知青相聚,有些人他早已认识了,更多人还都未曾谋过面。但一聊起当年下乡的事就跟老相识似的,有人说:“知青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这话一点都不假。只有当过知青的人最有体会。大家互相介绍自己,讲述起当年的故事来。</p><p class="ql-block"> 1970年7月3日楼承荣、计水珍由杭州市上城区城站街道下放到桐庐县原岭源公社插队,一干就是八、九年,于1978年知青返城回杭工作,在务农期间,他俩同甘共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最终结为一对好夫妻,在当地广为流传,受到人们的一致称赞!</p><p class="ql-block"> 1974年10月桐庐县原窄溪公社前村大队,迎来了一位活泼可爱的杭州姑娘姜桂英。她能歌善舞,在插队期间积极参加劳动,业余时间主动参与大队的文体活动。回城时,当地人依依不舍。</p><p class="ql-block"> 在两天时间的饭桌上,毛杭跃、王凤美、谢美霞和陆明宴等人,先后讲述了她们各自的故事。大家听了都很感动。动人之处潸然泪下,更激励着阿斌要写好、讲好知青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流年岁月 ]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6年4月16日,将是阿斌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是他从“杭钢中学”高中毕业后迈向人生重要的一天。这一天,是他赶上了“上山下乡”末班车成为“知青”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他来到了厂社挂钩地__桐庐县合村公社合强大队第五生产队插队落户。</p><p class="ql-block"> 阿斌下乡时,他在大队会计兼生产队长、房东王义法大伯一家人的悉心照料下,日臻成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农活,常从事着轻松的劳动。他跟着房东王大妈斩过猪草,管过仓库。管过秧苗,开过荒山。参加过最累的“双夏”劳动。他还在大队小学做过代课老师。值得他骄傲的是,活跃在越剧界的桐庐籍__杭州越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陈晓红,曾是他的学生。当地人至今还有人亲切地叫他“叶老师”。王大伯家和乡亲们时不时来杭给他带些土特产。阿斌当然也从未忘记过他们。他回城工作后,当有一年快过年时,听说房东王大伯家里电视机坏了。阿斌年三十白天买来液晶电视机,从杭州开车送到了合村,使大伯大妈晚上能看到“春晚”。送电视机一事,大妈逢人便夸。当然这些都是阿斌回城后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房东王大伯很忙,他既要做好大队的会计工作,又要负责生产队的农活。王大妈也在生产队担任妇女队长。还有王大爷在管护着生产队的山林。大伯大妈共有三个女儿二个儿子,全家连阿斌一共九口人。阿斌在王大伯家子女中是大哥哥。一年后他将要独立生活,自己上山打柴了。</p><p class="ql-block"> 山区的早晨,空气格外清新。几分宁静惬意被雄鸡的啼鸣声打破。一缕阳光散落在乡村的小道上。早起的人们又开始忙碌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七七年,春季播种的日子。这一天,李富贵大伯比以往起的早。他轻手轻脚、轻车熟路地走到合强大队粮食加工厂附近,一幢土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前。这也是他全家还未入住的新家。听说阿斌居住房东家一年已满,新的知青房正在建。他虽不是房东但仍慷慨大方地让阿斌先住了进去。今天李大伯约好了要带阿斌去打柴。他走到新屋前,刚想敲门又停住了。他摇了一下头,然后嘀咕道:“唉!这孩子真可怜!十七、八岁的,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来务农”。其实他很想让阿斌多睡会儿,无奈他只向生产队请了半天假,他想要早去早回。于是,李大伯不忍心地叫醒了他。看着阿斌一副没睡醒的样子,他笑了……</p><p class="ql-block"> 李大伯和阿斌是忘年之交,同在一个生产队。一次偶然的开荒劳动时,他俩紧挨着边劳动边聊天,聊着聊着就成为了好朋友。</p><p class="ql-block"> 李大伯小时候很苦,是那个年代典型的贫下中农。他常怀着感恩之心,是毛主席、共产党让他们一家过上了好日子。他常开玩笑地说:“阿斌啊!你们知青是毛主席派来的人呀!”,阿斌听了是开怀大笑。李大伯将近五十岁,黝黑的皮肤,个头不高但很结实。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老伴李大妈也在生产队干活。大儿子前几年去参军已提干,二儿子也在生产队比阿斌大一岁,三儿子和小女儿还在读书。李大伯一家是光荣之家。</p><p class="ql-block"> 阿斌和李大伯头戴斗笠,腰挂柴刀,脚穿山袜。山里人不用带水壶,在哪都有山水喝。他俩的打扮俨然像一对父子。他们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走过羊肠小径,爬过弯曲陡坡,越过悬崖峭壁。最后来到十里开外的茶绳山,这里才有柴砍,那是属于他们大队的山林。他俩通过一路折腾,早已气喘吁吁。在一个小山丘上,休息了一会。李大伯问:“现在几点了?”,阿斌看了看戴在手上的手表,“七点半了”他答到。“哎呀!太晚了”,只见李大伯一转身进入树林中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此时,阿斌还站在那里犹豫不决。没等他反应过来,忽然间,天空中,乌云密布。好像要下雨了,仿佛整个天都要塌下来似的。大山四周除了阿斌自己的呼吸声,只有各类鸟的鸣叫声。他有些害怕了。此刻,他想念起远在杭城的亲人,想起哺育他成长的故乡,不由得泪流满面。 </p><p class="ql-block"> 突然,晴空万里。天没下雨,老天爷眷顾着他。阿斌鼓足勇气走进了树丛……两个小时左右,阿斌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肩扛着一小捆松树梢走出树丛。这时,李大伯早已等候多时。只见地上放着两大梱整齐的树枝,足足有一百多斤。边上留着一小梱那是给阿斌的。阿斌看到李大伯留给自己的一小梱,嘴上不停地说“谢谢!谢谢!”,可心里在嘀咕:“就给了我这么点”。李大伯好像看出了他的心思,会心一笑。然后他手脚麻利地帮阿斌现做了扁担和“打柱”,说道:“阿斌,我们快走”。</p><p class="ql-block"> 李大伯和阿斌一前一后,沿着原路返回。前五里路还算安然 无恙,后五里他俩已是饥渴难耐、精疲力尽。阿斌跟在后面开始丢三落四。他一路掉,李大伯听到后开始回头捡。后来李大伯索性让阿斌走前面,他一路掉李大伯一路捡,似乎有乘人之危、贪婪之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山涉水,终于赶在午饭前到家。这时,李大伯挥了挥汗对阿斌说:“你把你那担给我,我这担子给你”,“什么,什么……”,阿斌站在那里半响说不出话来……</p><p class="ql-block"> 1978年9月下旬,阿斌顶母亲职回杭城了,由于工作忙,数年后,阿斌重回下乡地去看望房东王义法大伯一家,看望曾经共同生活、劳动过的乡亲们,当他去看望李富贵大伯时,他们说:“他走了,走了,长眠于茶绳山”,永远长眠于他和阿斌打柴过的那个小山丘。</p><p class="ql-block"> 阿斌低头凝视着墓碑,抬头仰望着大山。留下的不仅仅是伤感,还有那无尽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2021 7 18</p> <p class="ql-block">笔者</p> <p class="ql-block">楼承荣、计水珍夫妇</p> <p class="ql-block">2018 4 14合岭村聚会部分知青</p> <p class="ql-block">合村乡部分知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