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年纪是28岁,医案记载姓陈。</p><p class="ql-block">她什么毛病呢?就是上午好好的,下午刚过,立刻浑身发热,体温在37.5摄氏度到38摄氏度之间。这个情况,已经持续两年多了。</p><p class="ql-block">当时,给患者治病的,杏林名宿张志雄老师。张师寻思良久,首先开了一张方子,见——</p><p class="ql-block">青蒿9克,白薇6克,银柴胡6克,火麻仁6克,银花9克,远志3克,茯神9克,脱力草12克,功劳叶9克,南沙参9克,谷芽9克。</p><p class="ql-block">这方子,水煎服,一共是7剂。</p><p class="ql-block">患者服用以后,病情似乎有所好转,但是发热感还是有。她问张师,为何不见全效?</p><p class="ql-block">张师笑答:“时机未到,真正该做的事儿还没做呢”。刻诊,见患者脉细,细问得知,失眠多梦、心悸头晕。</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看张师再书方一首,见:</p><p class="ql-block">全当归15克,党参9克,焦白术9克,桂圆肉9克,白芍9克,远志6克,酸枣仁9克,仙灵脾15克,川断9克,杜仲9克,首乌藤15克,炙甘草6克。</p><p class="ql-block">水煎服,一共是14剂。</p><p class="ql-block">结果,患者用药以后,身热完全消失,身体其他方面也有所好转。</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原载于张志雄老师的《医海涓聚》里头。这部书是张师的医案集子。你要是感兴趣的话,淘来看一看。</p><p class="ql-block">这里头什么道理呢?</p><p class="ql-block">我们观察这个患者的状态就知道了。你看,她脉象弦细,舌质胖,体重减轻,乏力,形体消瘦,头晕心悸。二诊时反应,整个人失眠多梦。这显然是气血两虚之态,对不对?</p><p class="ql-block">气血不足,结果是什么?是阳气外浮。</p><p class="ql-block">怎么理解?人的阴血,在体内,有敛摄阳气的作用。阴阳互根互用。血能载气。血虚,阳气就失去了依附。于是,阳气就漂浮外越。这个时候,人就会发热。</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她的这个发热,其实就是气血不足造成的。其中,血虚占了主要的位置。</p><p class="ql-block">既然如此,那势必要补益气血。只要这个血足了,阳气有所依附,整个人的状态才会改善。</p><p class="ql-block">所以你看,二诊的时候,张师用了归脾汤的化裁。我再说一遍:</p><p class="ql-block">全当归15克,党参9克,焦白术9克,桂圆肉9克,白芍9克,远志6克,酸枣仁9克,仙灵脾15克,川断9克,杜仲9克,首乌藤15克,炙甘草6克。</p><p class="ql-block">这里头,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白芍、酸枣仁、首乌藤养血。杜仲、仙灵脾和川断滋补肝肾。远志沟通心肾,配合酸枣仁来改善睡眠。</p><p class="ql-block">这个方义是容易解读的。问题是,张师一诊的时候,为啥不用这方子呢?</p><p class="ql-block">我们看看一诊时的配伍:</p><p class="ql-block">青蒿9克,白薇6克,银柴胡6克,火麻仁6克,银花9克,远志3克,茯神9克,脱力草12克,功劳叶9克,南沙参9克,谷芽9克。</p><p class="ql-block">这里头,青蒿、白薇、银柴胡、金银花、脱力草、功劳叶,都有清热作用。火麻仁、南沙参滋阴,谷芽促进胃纳,茯神和远志宁心安神。这个,显然是清调之法。也就是说,在滋补气血之前,先在某种程度上,清散你的虚热,改善你的身体内环境,让你舒服起来。</p><p class="ql-block">等规整得差不多了,再补气血。</p><p class="ql-block">为啥这么做啊?医案里,张师认为这是在遵从“一清二补三固”之法。在我个人看来,这就是在进补气血之前,必须调整好人的身体状态。否则,盲目进补,身体是没有办法接受的。这就好比我们钻研学习中医。如果脑子里被杂七杂八的念头困扰,是学不进去的。我们必须整理好自己,心无杂念,心如止水,这才能深入地学习,尽可能地吸收营养,对不对?</p> <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通过这个小案例,我们应该悟出这么一个道理:下午身体发热这个事儿,作为一个常见症候,其原因之一,可能在于气血虚弱、阴血不足。生活中有此类困扰的朋友,务必对此有所了解。</p><p class="ql-block">张师在临证时的思路、步骤和方药,都很有代表性。这值得中医后辈们好好揣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