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支首修宗谱研读札记

万子文化研究

<p class="ql-block"><b>光绪十八年(1892年)本支续修宗谱。</b></p> <p class="ql-block"> <b>  本支首修宗谱研读札记</b></p><p class="ql-block"> 近日,骄阳似火,酷暑难耐,人心不免有点浮躁。闷在家中句读、校勘并数据化本支首修(同治元年)、续修(光绪十八年)及民国九年三修宗谱,不禁被先贤求真求实的谱牒观、奥妙灵动的语言所吸引,顿觉有清风拂面之凉爽,身处喧嚣而心灵清净。</p> <p class="ql-block"><b>光绪十八年(1892年)续修谱载《宝臣公赞》原文</b></p> <p class="ql-block">  本支宗谱首修于同治元年(1862年),主编是我十七世叔祖光杞公,他与我的天祖光桁公是同胞兄弟,哥俩同在此届谱局。光杞公为督理主编,光桁公担任纂修。小时候常听老人讲,光杞公是远近闻名的大秀才,他字宝臣,号楚才,有的老人还说“惟楚有才”讲的就是他呢。这显然是演绎了,但却寄托了对子孙励志的目标和志向。久而久之,光杞公就成了我支耕读传家家风家教的一个榜样。每年春节与发小结伴给村里长者拜年,他们对我们的祝福贺词几乎千篇一律:“像光杞祖那样读书戴顶子。”其实,光杞公虽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名闻遐迩,但一生并没有“戴顶子”。我从光绪十八年续修谱中程坊《宝臣先生暨德配周孺人六十双寿序》、熊盛琳《宝臣公赞》,才得知其中原委。《宝臣公赞》曰:“秉质聪颖,赋性温恭。诸子百家,靡不贯通。道光庚申,始列黉宫。屡战棘闱,数荐未逢。教授生徒,世称儒宗。予沾化雨,如坐春风。我思古人,忧心忡忡。聊赘大略,芳名永崇。”原来光杞公是“屡战棘闱,数荐未逢”,运气不佳,屡试未中,与“顶子”无缘。后来开课授徒而桃李满天下,其同学及弟子有的中举,有的赐进士,有的还成了封疆大吏,而他却终老乡野,但也赢得了“世称儒宗”的芳名。因其德望,我支首修宗谱三篇客序,一篇是他的同窗学弟胡毓筠所作,另一篇是道光丙午科举人拣选知县石志咸所撰,再一篇墨谱旧序则是勅授文林郎临城县知县朱遐远所写。后两篇序另文介绍,此文只述胡毓筠其人其序。</p> <p class="ql-block"><b>同治元年(1862年)首修宗谱所载胡毓筠序原文</b></p> <p class="ql-block"><b>同治元年(1862年)首修宗谱所载胡毓筠序原文</b></p> <p class="ql-block"><b>光绪十一年《武昌县志》所载胡毓筠简介。</b></p> <p class="ql-block">  胡毓筠何许人也?据光绪十一年(1885年)《武昌县志》等有关资料所载,胡毓筠(1829 一1892), 字子卿,号介卿,系湖北省武昌府武昌县(今属湖北鄂州市华容区)胡家大湾人。22 岁中举,咸丰九年(1859年)中进土,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历任功臣馆纂修、国史馆协修、实录馆纂修。同治元年(1862 年)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次年回京,充翰林院撰文。同治四年(1865年)投江南道监察御史。此后10 年间,曾先后奉旨巡视南城、北城、中城事务;轮查外城七门;稽查储济仓、兴平仓、海运仓等。同治六年(1867 年)调掌河南道,第三年授礼科给事中,同治十二年(1873 年)转吏科掌印给事中,部充顺天乡试癸酉科同考官、乙亥恩科监试。光绪二年(1876 年)简放浙江督粮道,加按察使衔。光绪四年(1878 年)在京都顺治门外捐资购置房屋三大间,作为武昌新馆,专供本县举人赴京应试时聚会寄宿。次年主持浙江乡试时闻讣,奔父丧,服未满,母又亡,遂延至光绪十年(1884年)3月赴京报到,5月外放山西雁平道,曾兼山西乡试文武闲监试,后授布政使司衔,卒于任。后加二品衔,二品顶戴。诰授资政大夫。他是该村历史上最大的官。其时,在他老家西南边曾开设有跑马场、系马厅,他可以骑着高头大马直接进屋。至今被当地传为美谈。</p> <p class="ql-block"><b>句读后的胡毓筠序原文。</b></p> <p class="ql-block">  据胡序所载,撰写此序的时间是同治元年(1862年)冬月,也就是胡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后回乡省亲,应光杞公所嘱而作。他俩“同岁入泮”,论年龄比光杞公小,所以落款谦称“愚弟胡毓筠介卿氏”。现在许多文稿介绍胡的字号为“介聊”或“介乡”。这其实是以讹传讹的笔误。因为繁体字“卿”“鄕”与“聊”相近,所以存在豕亥鱼鲁的现象就不足为奇。胡序全文不足八百字,言简意赅。说理叙事融于一体,“夫国有史,家亦有谱,史既重,谱岂独轻哉!此孝子仁人所以恋眷于谱牒之不容已也。”这一句道出了谱牒与史一样的重要,对眷恋谱牒的仁人孝子之情作了高度诠释。简介点评画龙点睛,对万氏的历史渊源作了高度概括,对光杞公求真求实编纂宗谱的精神给与了充分肯定:“前之隶在江右者,未尝虚载,惟以元季辉根公为始祖,此别子为祖之义也;中复以梅常、滕永两公为振起之支,此继别为宗之义也。”对当时宗谱存在的攀附现象予以痛下针砭。“谱内所载必谓某官某职,乃其嫡祖;某府某邑,乃其同宗。荒唐无据,将如正伦之齿杜曲,崇韬之拜汾阳。自愧良深矣!”最后勉励祝福之语情真意切,“俾千百世下瓜瓞绵延、兰桂郁馥、继继绳绳,与国史并垂不朽焉,则谱之所修不甚重哉!”此语前后呼应,再次强调家谱如国史的极其重要性。总之,胡序堪称谱序极品,值得今人学习借鉴。故作此札记愿与姓氏文化研究同仁们分享,并祈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