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全国名太和宫的道观很多,有辽宁千山太和宫、甘肃平凉太和宫、湖北武当山太和宫、安徽天柱山太和宫、山西方山太和宫和陕西延安太和山……其中最著名的是昆明太和宫,昆明太和宫金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铜瓦寺,位于昆明城东八公里鸣凤山密林中,因用黄铜铸成,在阳光照耀下,光芒四射,映照得翠谷幽林金光灿烂,故名金殿。这座名声显赫的金殿属于太和宫的一部分,系明代以来云南著名的道观风景名胜区。鸣凤山,山虽不高,却布满苍松翠柏,景色秀丽。“左挹华山之秀,金马腾辉;右临昆海之滨,碧鸡焕彩”。</p> <p class="ql-block">金殿初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由云南巡抚陈用宾仿照湖北武当山天柱峰的太和宫及金殿样式建造,供奉北极真武大帝,周围建砖墙保护,有城楼、宫门等建筑,称太和宫。崇祯十年(1637年),由巡抚张凤山将铜殿拆运至大理宾川鸡足山天柱峰,可惜毁于1966年“扫四旧”期间。现存金殿为清康熙十年(1671年)平西王吴三桂重建。从景区北门进入,走不远就看到太和宫红色宫墙。</p> <p class="ql-block">沿宫墙顺山坡而上,太和宫山门便出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金殿景区不仅有令人赞叹的名胜古迹,更有流传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昆明金殿的异彩楹联及诗词,大多与它独特的自然景致、悠久的道家文化相关。众多的匾额和对联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这一点上,使其立刻就超越了其它的金殿。</p><p class="ql-block">攀上太和宫山门,映入眼帘的是清末留日的吴崇仁撰写的对联:</p><p class="ql-block">画栋凌云,只占青山三亩地</p><p class="ql-block">朱楼映日,别开绿野一重天</p><p class="ql-block">短短22个字,写出作者站在不同位置看到的金殿:远远仰望,耸立云中的雕梁画栋,只不过是层峦叠嶂青山之一隅;登上金殿,站在沐浴在阳光中的朱楼俯瞰大地,碧绿之中,别有天地奔来眼底。此联潜心写景,将不同角度的金殿景色描绘得美轮美奂,并给人一种心胸开阔的博大感受。</p> <p class="ql-block">进太和宫山门,一座斗拱飞檐,气魄宏伟的棂星门矗立于前。灵星指天镇星,历代尊孔子为灵星,凡学宫孔庙前均立棂星门,系取得士之意。门两侧塑青狮白象,在佛教中有“青狮献瑞,白象呈祥”的传说。在金殿内建此门体现了明清时云南盛行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是一座砖木结构的高大牌坊,四柱三门,三滴水歇山顶。右侧门额写着“洞天”,左侧写着“福地”。中间上门额题着“棂星门”,均为蓝底金字。下额红地金字写着一个大大的“福”字。</p><p class="ql-block">两旁的楹联为隶字,这是清光绪十七年绅士庶同立的一幅对联:</p><p class="ql-block">天台高千尺,东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云</p><p class="ql-block">帝道满三千,上谷龙飞,无双玉宇无双地</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副既写景又赞颂佛、儒、道三教渗透相融的对联。上联写景,景致优美。下联赞帝道之法力,颂扬南滇佛殿、道教圣地的独一无二。</p><p class="ql-block">山水风光、宗教内涵相融相生,正是这副对联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背面为“寿”!而吉祥之兽却为东南亚及云南本土的特有动物“大象”了!祈求福寿双全是中国人朴素的向往与自然追求。</p> <p class="ql-block">过棂星门,可见巍然屹立的砖城,就像一个小巧玲珑的皇家紫禁城。小紫禁城筑于明代,作保护铜殿之用,城高丈余,周长三百六十五尺,取一年天数,暗喻日日平安。整个城强墙用青砖所砌,坚实厚重,嵌砌严密。在东南西北各开一门,门以红柒粉绘,金钉穿户。紫禁城西门顶上建有二层高城楼,供奉魁星,俗称“魁星楼”。紫禁城饱经沧桑,几经兵燹、地震毁坏,幸赖历代管理人修葺,得以完好如初。魁星楼挂的是清人涂卓的对联,此联是颂扬真武帝的:</p><p class="ql-block">七宿旌旗指汉碧</p><p class="ql-block">五龙雷电绕玄都</p> <p class="ql-block">沿阶进“城”,迎面高高的台阶上,便是太和宫的中心建筑,著名的金殿。</p> <p class="ql-block">这是"魁星楼"背面</p> <p class="ql-block">明崇祯十年(1637年)云南巡抚张凤翮将铜殿移到大理宾川鸡足山天柱峰。所幸的是,移铜殿时,太和宫铜殿的基座、下层平台砂石浮雕栏杆未拆,保存至今。 清康熙年间重建鸣凤山太和宫铜殿,“范铜至五百余万之多”(250吨)。1980年清洗铜殿烟尘污垢时,发现铜殿正梁上通体被烟垢覆盖的铭文,梁中间的字被藻井遮盖,是“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铭文证实清康熙九年(1670年)吴三桂修葺太和宫,重建真武铜殿,铜铸神像,竖“铜幡竿十余丈,亭亭特立”。康熙十年(1671年)十月十六日竣工落成。因吴三桂康熙十二年(1673年)举兵反清,由此缘故,方志碑记只称“清康熙九年重铸”,回避是吴三桂重铸铜殿。</p> <p class="ql-block">金殿为方形,边长6.15米,高6.7米,所有梁柱、斗拱、门窗、瓦顶、供桌、神像、帏幔、匾额、楹联乃至台基左右待亭以及旗杆、七星旗等,仿木构件全部用铜铸成或锻成。总重约200吨。</p> <p class="ql-block">铜殿建筑在大理石砌的平台上,整个建筑雕刻细腻,比例匀称,造型美观,宏伟庄严,且极其精细逼真地模仿了重檐歇山式木构古典建筑,堪称一绝。 。殿基边沿环绕石雕凭栏、平台上层、云龙阶石,台阶、御路、地坪等全部用云南特产的大理石镶砌而成,色泽湿润清新。下层平台栏杆、基石、云龙浮雕都是用墨石、砂石组合而成。栏杆上雕着花纹和二十四孝图。</p> <p class="ql-block">金殿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已显斑驳古朴之态,但比北京颐和园万寿山的金殿保存完整,也比武当山金殿规模大,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纯铜铸殿。为研究云南省明清以来的冶金铸造技术和云南清代木结构建筑的造型及装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铜殿正面,云贵总督王继文书悬“南无无量寿佛”铜匾。“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不少人感到疑惑,一代名儒的云贵总督,为什么在真武道宫挂佛教匾?据史料,永乐十四(1416年)武当天柱峰顶建真武铜殿时,峰巅咫尺地盘上已有佛教无量寿佛殿,佛道互不相让。得知建铜殿是圣上旨意,佛家折中,“让地不让佛”,真武殿上挂“无量寿佛”匾,朝拜真武同时,也颂“南无无量寿佛”。鸣凤山太和宫仿武当山兴建,故王继文依据武当山典故悬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主殿真武殿内,著名昆邑弟子黄嘉兴等人的对联,把金殿美好的生态环境,展露无遗:</p><p class="ql-block">金殿凤凰鸣晓日</p><p class="ql-block">玉阶鹦鹉醉春风</p><p class="ql-block">此联不仅抒写出了金殿美好的地理风光,炼字炼意,颇见功力。“鸣”字和“醉”字的妙用,写出了金殿的动态之美,韵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金殿是当时中国等级最高的建筑规制,是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的灿烂明珠,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科技水平的历史见证,堪称国宝。</p><p class="ql-block">英国《泰晤士报》曾对百年来世界最富有的人进行统计,排在第四位的便是云南弥勒红顶商人王炽。而且,他是唯一一名榜上有名的中国人,他致富不忘报国,在中法战争中捐赠军饷六十万两;还花巨资从法国人手里买回了滇越铁路的路权;晋、陕两省大旱,黄河断流,王炽仗义疏财捐银数百万两兴修水利……清廷根据王炽的各种义举,先后赐他四品道职衔,恩赏荣禄大夫二品顶戴,锆封“三代一品”封典,允许在紫禁城骑马,王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一品红顶商人。明义重德的商人本来就不多,而商人冠戴一品更是绝无仅有,王炽所受荣誉远远超过晚清时声名显赫的巨商胡雪岩。他的对联就挂在殿内真武帝两边:</p><p class="ql-block">威震朔方,十统九州五岳三界万灵之化育</p><p class="ql-block">德尊水位,先开百灵黄宫青阳紫气之德威</p><p class="ql-block">对真武帝的歌功颂德,是明朝重道轻佛的主流观念遗存到清代的必然反映。</p> <p class="ql-block">大殿之内,梁柱斗拱、门窗瓦顶以及殿内供案、帏幔、真武帝君造像、匾额以及楹联,皆为铜铸。殿内的真武帝君坐像,刻画精细,丰姿魁伟,面向庄严。两旁为持卷的金童、捧印的玉女,旁边持剑肃立两旁的水火二将,形象威武,性格勇猛,其铠甲衣纹,精雕细镂,铸工精美,很是壮观。</p> <p class="ql-block">殿堂四角高挑的四根金龙盘柱,托举着精彩绝伦的铜鋳八角云龙浮雕藻井。</p> <p class="ql-block">在铜殿后面的廊柱上,还挂有曾被毛主席称赞过的在成都武侯祠书撰攻心联的剑川白族名士赵藩所撰书的对联:</p><p class="ql-block">北极玄天,灵物龟蛇驯玉座</p><p class="ql-block">南天福地,名山鹦凤拱金堂</p><p class="ql-block">此联言简意丰,叙写了真武帝的来历,也抒写了真武金殿的瑰丽。</p> <p class="ql-block">从金殿全景图(由于阳光的原因,取的是背面景),可以看出,它不是黄铜全鎏金,而是局部饰物或纹饰鎏金,可恰恰是这种色差形成的“巧色”,给人以整体视觉上的美感!这也是昆明鸣凤山金殿的一个特别之处!</p> <p class="ql-block">金殿十六根立柱为宝装莲花础,铜殿四面斗拱装饰,屋面正脊通体雕云龙纹,两端饰以龙吻,中间装饰龙纹火焰宝珠。四角柱上端有旋转八卦铜球,风檐上的铃铎,屋脊上的人、马、鱼和其他飞禽走兽,无一不充分反映了300多年前云南冶金浇铸工艺的精湛水平。</p> <p class="ql-block">殿的四面各设一堂六抹隔扇门,前后各10扇,左右各8扇,共装36扇铸造精良、图案华美的铜门。正门铸有云龙。龙凤吉祥等各种浮雕,后壁及左右壁,每扇门上段均铸“寿”字,几何图案浮雕及连接的“干”字符号(这也说明金殿“三教合一”的独特风格)。中段为花草鱼虫纹,下段多作圆形的云龙图,一部份作方形麒麟图,这些花纹雕饰形象生动,线条流畅,布局和谐,铸造精美。</p> <p class="ql-block">金殿正门两侧的龙纹饰全铜门,仔细观察,纹饰为铸造成型,局部似乎有錾,龙头昂然向上,底部开丝流畅,上下两端都有开光线条,整体画面优美,令人过目难忘!</p> <p class="ql-block">在金殿的霞绮宫内挂有明朝大臣陈用宾的对联:</p><p class="ql-block">春梦惯迷人,一品朝衣,误了九寰仙骨。鸡鸣紫陌,马踏红尘,教学子向哪里逃出?</p><p class="ql-block">空山曾约伴,七闽片语,相邀六诏杯茶。剑影横天,笛声吹海,问先生从何处飞来?</p><p class="ql-block">传说陈用宾巡抚云南时,游览金殿,在紫霞宫遇见了吕洞宾。这副对联透出一缕厌世红尘的态度,求教于仙人,怎样才能逃离红尘,去过神仙般生活。</p><p class="ql-block">陈用宾身居云南“军门巡抚”,既难舍官场“一品朝衣”,又向往道教“九寰仙骨”,心情矛盾、迷茫,只有请问“剑影横天,笛声吹海”飞来的吕仙人,他该“向哪里逃出”?</p><p class="ql-block">可惜他的一身终穷逃不出官场黑暗,最终惨受无枉之灾,结局落得一场凄凉。</p> <p class="ql-block">殿台阶下有侍亭两座,左面另立一10米高的刁斗杆,杆上升起一面七星皂旗。旗杆、旗斗、旗子也用铜铸成。铜旗为三角形,犬牙边,旗周围有二十八宿、旗上端有日月;旗中有北斗六星,整个铜旗均为镂空镶嵌;旗面上雕刻有“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12个铜字。</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拍古风的圣地,景区很多精致小景引来许多古装美女。</p> <p class="ql-block">金殿南面一块大碑是重修鸣凤山太和宫碑记</p> <p class="ql-block">金殿每边各有一株紫薇花树。这两棵紫薇树是明朝陈用宾种的,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当年吴三桂同陈圆圆游金殿,寒冬腊月有时就呆在金殿内,殿外烧火炭,通过铜壁传热取暖;三伏天则常坐在南边这棵紫薇树下乘凉。紫薇树是一种“敏感”的树,其“敏感性”和含羞草差不多,如果你抓摸树干,树上的小枝就会抖动起来。故当地人又称紫薇树为“痒痒树”。紫薇每年夏初开花,持续到7至8月才会凋谢,花繁而艳红,灿若朝霞。因而又称为“百日红”、“满日红”。</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东门外,为老君殿,庭院回廊环绕,院内种植桂花。老君殿座东向西,原供太上老君,1979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如意云龙石刻缸十分精彩!</p> <p class="ql-block">吴三桂重建真武铜殿后,铸了一口“七星宝剑”悬挂在铜殿内,这就是碑记中所载真武“慧剑高悬,常伏魔而制怪”。吴三桂又将其使用过的一把木柄大刀,重12斤(6公斤)留在太和宫,以炫耀其武威。</p> <p class="ql-block">太和宫内现设有吴三桂与陈圆圆展览馆,以绘画形式描述了吴三桂与陈园园的生平、历史。清初诗人吴梅村写诗云:“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痛哭六师皆槁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色艺双绝、冰雪聪明,深得吴三桂宠爱。李自成攻入京城,崇祯帝缢死煤山,李之大将刘宗敏,抄吴府、押吴襄、占圆圆,吴三桂拒降义军,投靠清军,引清兵入关,吴三桂与清军联合击败李自成起义军,刘宗敏在阵上受创,吴三桂部将把劫在刘营的陈圆圆夺回,吴三桂喜出望外。清军进入北京,顺治帝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川、黔、滇三省。吴三桂携陈圆圆,率部辗转征战,于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进入昆明。</p> <p class="ql-block">但吴并没有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爱情婚姻。功成名就后不久,吴三桂另觅新欢,被情所伤的圆圆,为此削发为尼上了鸣凤山麓。后吴三桂抗"削藩"起兵,战乱八年兵败,康熙二十年(1681)深秋,清军破城,陈圆圆遥望莲花池秋水,双手合十,在自己默默的念经声中,安详地投身莲花池,投水时50多岁,令人唏嘘。游人感叹:吴三桂是一个让皇帝和女人都靠不住的男人哟!</p> <p class="ql-block">中国名胜诗词楹联大观之灿烂,见证了中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之丰硕,诗词楹联文化的丰富多彩,正是珍藏在文化宝库中的优秀遗产。</p><p class="ql-block">昆明金殿的诗词楹联,正如夜空中众多明星中的一隅,星罗棋布,熠熠生辉。读着这些佳词佳句,就仿佛走进了历史的昆明、文化的昆明、古朴的昆明、异彩的昆明。</p><p class="ql-block">就让我们轻轻走进昆明金殿的这些诗词楹联,细细品味,再一次见证昆明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璀璨。</p> <p class="ql-block">进入金殿过道的诗文碑刻,或行云流水,或笔走龙蛇,或行或楷,或五言七律,或击节而歌,或叹或悲,到也是书法临摹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关于金殿的诗词,虽然没有对联多,但名人大家在金殿也留下了一些精美作品。</p><p class="ql-block">在当代写金殿的诗歌中,郭沫若的《游鸣风岭》堪为代表:</p><p class="ql-block">天门开胜景,不觉道路赊。</p><p class="ql-block">金殿千秋业,红梅几树花。</p><p class="ql-block">荼香清椅席,松籁净尘沙。</p><p class="ql-block">蝶翅迎风舞,山头日已斜。</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郭老1961年访古巴回国,途经昆明时所写的作品。当时郭老沉浸在历史文化名城昆明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美丽迷人的地理风光之中,写下了《游鸣凤岭》《题安宁温泉》《登大观楼》《咏茶花》(四首)及《游黑龙潭》的五律、七律和七言绝句,以《诗五首》为组诗题目,发表在1961年2月号的《边疆文艺》上。</p><p class="ql-block">写金殿的这一首,把其生态环境写得很美。“天门开胜景”开出一派自然美好和谐的景象和金殿弥足珍贵的文物,造就了惠及子孙后代的“千秋业”。</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昆明诗人王灿的《春日游太和宫》</p><p class="ql-block">踏遍松花一路香,凤凰泉筑送清凉。</p><p class="ql-block">溪桃照服知春好,林鸟鸣枝笑客忙。</p><p class="ql-block">拟向深山挖灵药,真从欲界得仙方。</p><p class="ql-block">道人颇能长生诀,高卧蓬莱与世忘。</p><p class="ql-block">诗中抒发了作者挖药求仙,要忘尘世之烦恼的意想外,写景抒情清新婉约,可算金殿诗词中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太和宫内有一座转运殿,庙宇虽小,但精致美观,祈求平安幸福也是一种美好的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转运殿对面有一碑廊,碑上人物画栩栩如生,雕刻功力深厚,偏爱金石之美和人文历史者可细细揣摩学习。</p> <p class="ql-block">太和宫有“中国金殿博览苑”,集中国现存的六幢古代铜建筑于一园,铜殿按2:1的比例用珍贵的楠木经仿铜处理建成。它们分别是:颐和园万寿山宝云阁、 湖北武当山铜殿、 山西五台山“万寿殿” 山东泰山金阕及武当山“转运殿”中的元代小铜殿。</p> <p class="ql-block">北京颐和园宝云阁</p> <p class="ql-block">山西五台山万寿殿</p> <p class="ql-block">山东泰山金阕</p> <p class="ql-block">武当山天柱峰金顶的太和宫</p> <p class="ql-block">金殿东南有一座巍峨的钟楼,这里的地面海拔为2056米。钟楼呈“十”字形,每层十二个飞檐翘角,三层共三十六个角,犹如一群展翅欲飞的“鸣凤”。这座钟楼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高29米。登上钟楼,凭栏远眺,昆明四周山势,滇池景色,春城风貌,尽收眼底,使人顿觉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云南当代楹联作家陈安民撰写了对联:</p><p class="ql-block">金钟自明初响起,伴建文遁隐,悼永历缢崩,讽三桂倒戈,庆松波护国,几番风雨几多愁,声诉沧桑珍盛世。</p><p class="ql-block">殿宇从北极飞来,引鹦鹉啼春,教凤凰鸣瑞,迎吕仙踏翠,牵闽梦寻无,无际云天无限碧,翠挑日月挂繁星。</p><p class="ql-block">写景咏史,抒情言志</p> <p class="ql-block">三楼上,高挂着一口纯铜铸的典拱龙纽平底钟口圆形铜钟。此钟高3.5米,口径周长6.7米,钟壁厚约20厘米,重达14吨,是云南最大的铜钟,在全国居第三位。此钟上铸的字是"大明永乐二十一年岁在癸卯吉日仲春造。“永乐二十一年是公元1423年,距今已有570多年。这口钟原来是挂在丽正门宣化楼上,1953年拆宣化楼时,被移至状元楼外古幢公园,随后又移至金殿。这口大钟反映了明初云南冶炼铸造水平,特别是铸钟工艺的高度发展。</p> <p class="ql-block">昆明民间传说:明永乐年间铸大钟的时候,有个神奇的人相助。钟铸好以后,由于太重,挂不上城楼,这个神人把锯木屑搓成绳子,轻易地把钟悬挂在城楼的大梁上。钟挂好以后,神人对撞钟的说:“等我走了百里之后才能撞钟。”神人才走了两个钟头,撞钟的人等得不耐烦了,就撞起钟来。这时,神人才走出40里,这样,该钟的钟声只能传40里远。这个神话,是赞扬铸造永乐大钟的高超技艺。据《昆明县志》记载,这口钟最初是用以向昆明全城报时辰的,以后打起仗来,又用来报警。四十年代,这口钟还用来报时辰。</p> <p class="ql-block">钟楼是鸣凤山上的最高建筑,登楼四望,视野极阔,极目远眺,昆明市内风光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景廊是金殿名胜区联结文物古迹区与园林植物园的主游路,用雅致的青石铺砌,两侧沙松萦绕,绿草如荫,点缀以六组战国至汉云南江川李家山、晋宁石寨山等地出土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青铜文物仿制雕塑,穿行其中,感受历史的沧桑、文化的升华与工匠们的聪明才智。</p> <p class="ql-block">《狩猎叠鼓贮贝器》</p> <p class="ql-block">《牛虎铜案》</p> <p class="ql-block">《二豹噬猪》</p> <p class="ql-block">如果从景区西门(正门)进入,过迎仙桥到太和宫要经过三道“天门”,进第一天门,意味进入了真武帝君的法门。从“迎仙桥”到第一天门有七十二级台阶,第一天门到二天门经三十六级台阶,分别代表道教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这一百零八位神仙是玄武大帝的属下。"第一天门"始建于明朝,清朝以后几次修葺过,在苍松掩映中,天门雕梁画栋,朱丹彩绘,巍峨轩昂,充分体现了道教幽奇险峻的建筑风格。尤其是明朝留下的“第一天门”四个大字,写得飘洒俊逸,称得上是书法中的上品。</p> <p class="ql-block">三座天门又代表了在大罗天之下,三十三天之上的太清天、上清天和玉清天,这是道家认为的最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金殿,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的来客,它自然与古韵结合的美丽,让无数的骚人墨客为它写下了传诵千古的美文诗章。金殿景区内自然风光优美,小径穿林而过,苍翠树木遮天蔽日,阳光由树叶之间的缝隙洒下,呈于地上斑驳可见。路途静谧,偶有鸟鸣,深得道家文化之精粹,紫气东来,与景区中各种山花交相辉映,映出漫天绯红,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