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枪林弹雨去押运

查福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访下镇志愿军老兵李仁龙</h3> 赛头村路边的山坡上,林木掩映之中,露出青砖瓦房的一角,这里是志愿军老兵李仁龙的家。台阶转到门口,屋前竹竿均匀地晾着一排豇豆干。大门侧上方,光荣之家的铜质标牌尤其醒目。<br>  老人正在屋边菜地里锄草,十几株辣椒长势喜人。见我们来,他放下锄头,满面笑容地将我们让进屋里。 <p class="ql-block">  91岁的李仁龙身材中等,头发斑白,腰杆挺直。屋里宽敞整洁,墙壁上贴着几幅色彩鲜艳的图画。</p><p class="ql-block"> 得知我们是来采访的,老人连说如今政策好,政府重视退伍老兵,给了荣誉,给了待遇,过上了无忧无虑的好日子。</p><p class="ql-block"> 因为当年证件都是由本人口述然后记录员手写,常有错误。证件上老人的名字为李成龙,出生时间也相差了一年。</p><p class="ql-block"> 和大多数解放初期的老兵一样,李仁龙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靠租赁地主的田地耕种过日子。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在旧社会受尽了剥削和欺凌,李仁龙更加体会到新中国的人人平等,心中充满了对毛主席、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崇拜和感恩。</p><p class="ql-block"> 1950年,美帝国主义联合其走狗发动朝鲜战争,妄图将朝鲜人民政权扼杀在摇篮里。他们出动大军,一面残酷地镇压朝鲜人民,一面对鸭绿江对岸的我国虎视眈眈。是可忍,孰不可忍,毛主席、党中央当机立断,作出了抗美援朝的伟大战略。彭德怀将军领兵入朝,立马扭转朝鲜战局,联合国军节节败退。中国人民志愿军骁勇善战,无惧强敌,令全世界人民对刚刚诞生的红色政权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 朝鲜战场局势严峻,全国大动员,给前线筹集物资,并广泛征兵。1951年春节刚过,22岁的李仁龙说服了父母,毅然应征入伍。</p><p class="ql-block"> 在玉山县城集训三个月后,部队乘专列前往抗美援朝前线。在南京,火车搭渡轮过了长江。经过六七天的疾驰,到达了朝鲜边界丹东。为避开敌机轰炸,连夜急行军二十余里,跨过鸭绿江铁桥,到达朝鲜境内。稍作休整,又连续步行十七天,抵达板门店。</p><p class="ql-block">  李仁龙所在部队为志愿军120师359团。时任师长张海棠,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 行军途中不断遭遇战斗。初涉战场的李仁龙看到,对面山头上炮火连天,不断有伤员抬下来。脸上蒙着白布的,那是牺牲的战士。从起先的震惊,逐渐平淡,李仁龙不再感到害怕。他心中热血沸腾,希望自己也能到前沿阵地去作战。<br> 每个班都有一名懂得朝鲜语的战士,以方便和朝鲜方面交流。这些战士来自我国吉林、辽宁的朝鲜边境,大多为朝鲜族。<br> 应我们的要求,时隔近七十年,李仁龙老人还给我们学了几句朝鲜语,比如吃饭、睡觉、中国人民志愿军好。<br> 在营地,朝鲜军民对志愿军战士十分友好,有好吃的经常会端些过来。战士们也乐意帮朝鲜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他们挑水劈柴,教他们包饺子。<br>  李仁龙所在连队是机枪连,驻守五零高地。他负责运送食物和弹药,不仅要送到最前沿的阵地,还要送到战壕里队友的身边,并负责将弹药装好。战斗打响的时候,运送弹药的危险,等同于冲锋陷阵。鲜血和牺牲,时时出现在眼前,连悲痛的时间都不会给你留下。李仁龙的心里只装着一个想法:快,快,快!把食物送上去,把弹药送上去……<br>  老人告诉我们,他们的部队多数是参加阻击战,比起前沿作战部队,伤亡相对要少一些。 战场上从来就没有上床睡觉这一说,靠着战壕,能够眯上一会,就很幸福了。阵地里不能生火,汽油灯也需要作好遮掩。寒冷的夜里,战士们衣裳单薄,冻死冻伤非常多见。烧柴取暖是不可能的,浓烟会引来敌机的轰炸。部队领导决定,派遣一部分兵力到远离战场的大山里伐木烧炭,供部队取暖。<br> 李仁龙就在烧炭的队伍里。茂密的森林,遮天蔽日。荒山野岭之中,虎豹出没。李仁龙和战友们埋头苦干,他们知道,多烧出哪怕一斤木炭,前线的战友就可能多熬过一个夜晚。磨破了手,压破了肩,来不及包扎,任鲜血直流,自己结痂。第二天木头扛上肩,结痂迸开,鲜血染红衣裳。李仁龙不觉得痛,不觉得苦,比起前线的战友,这里不知要安全多少。唯有埋头苦干,才能对得起祖国,对得起人民,对得起浴血奋战的战友。<br> 天气转热之后,烧炭任务结束,李仁龙被调往防化部队。丧心病狂的美国联军无视国际公约,悍然使用化学武器,给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带来极其惨重的伤亡,严重打乱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部署,防化部队应运而生。防化部队面临着不确定的极度危险。李仁龙和战友们戴着防毒面罩,为作战部队排除险情,探测阵地。<br>  1953年7月10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属。在这个前夜,敌我双方展开激战抢夺地盘。李仁龙所在部队也开到了前线,他们奋勇作战,牢牢守住了自己的阵地。<br>  停战之后,李仁龙所在部队没有立即回国,继续留在朝鲜,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做营建工作。李仁龙勤劳朴实,乐于助人,与附近的朝鲜民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4年初,李仁龙跟随部队回到祖国。在沈阳军区,没有了作战任务,主要从事营房基建。东北冬季漫长,冰冻三尺,基建工作异常艰苦。在营建任务中,他不惧寒冷,赤脚下水挖泥。脚被石子割破,从不向上级叫苦。挖泥担沙,累吐血两次,还不肯休息,继续坚持劳动。为此李仁龙多次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并被授予个人三等功。<br> 1957年,李仁龙退役回乡。在家乡,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29岁的李仁龙结婚成家,陆续养育了三男二女。国家还很艰难,农民的日子更加如此。他起早摸黑,为了一家的温饱一刻不停地劳作着。<br> 乡亲们看中李仁龙的厚道谨慎,推选他担任生产队仓库保管员。他细致认真,兢兢业业。尽管识字不多,但钱粮器物,进出往来,从未出过差错。李仁龙大公无私,深受社员们的信任。<br> 分田到户之后,李仁龙的干劲更大了。各家各户独立耕作,加上科技的进步,品种的改良,短短一两年之内,饿肚子的忧愁一去而不复返。孩子也长大成人,压在李仁龙肩上的担子轻了许多。不愁吃,不愁穿,家里盖上了明亮的大瓦房。李仁龙觉得,年轻时保家卫国,不就是为了过上这样的日子吗?他很庆幸自己加入了解放军,加入了共产党,成为时代的建设者。<br>  十几年前,李仁龙的老伴因病去世。尽管年逾九旬,身体硬朗的他至今仍独自生活,自己烧饭,自己种菜。老人的儿女时常来探望,并多次要求老人与他们一同居住。陪同我们前来的镇村干部表示,他们也会持续关注老人的生活。<br>  离开的时候,李仁龙老人将我们送出门口,一再欢迎我们下次再来。走下台阶,我们回头望,只见老人提起锄头,又往菜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