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雨花台不仅是著名的烈士陵园,也是古迹众多的风景胜地。雨花台由两个紧紧相依的山岗组成:东岗名为梅岗,中岗也称凤台岗。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越城”起,雨花台就成为登高揽胜之地。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从李白、王安石、陆游、朱元璋、康熙、乾隆到鲁迅、田汉、郭沫若,都留下了吟咏雨花台的优美诗篇。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一处制高点,因此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晋豫章太守梅颐在此抵抗外族入侵;岳飞在此痛击金兵;此后的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辛亥革命讨伐清兵,抗日战争“首都保卫战”,都曾在此掀起连天烽火,雨花台也因此逐渐荒芜。</p> <p class="ql-block"> 高座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年间,是一座晋朝名刹。因寺内有甘露泉而曾叫甘露寺。历史上,众多高僧名士在此留下交游故事、各代文人墨客在此吟诵诗词歌赋,洇染了超尘脱俗的六朝烟水气。高座寺厚重的人文内涵永载典籍。</p> <p class="ql-block"> 梅岗又称梅岭岗。东晋初期,胡人压境,豫章太守梅颐带兵抵抗,屯营于此。为纪念梅颐将军的高风亮节,后人在岗上建梅将军庙,广植梅花,遂称为梅岗。到明清时,这里已形成梅海,与钟山脚下的梅林成为南京东郊、南郊两大赏梅胜地。</p> <p class="ql-block"> “江南第二泉”原名雨花泉,古时亦称永宁泉,泉有两孔,水出地面1米,色味俱佳。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到四川任职时途经建康,登雨花台游览,用泉水沏茶后备加赞赏,称之为二泉,位列金陵名泉之首。</p> <p class="ql-block">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南京第九镇新军首先响应,在中华门外秣陵关起义,但在进攻南京时伤亡惨重,后人将这次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和军马分两冢合葬,并立碑以志纪念。</p> <p class="ql-block"> 方孝孺(1357—1402),明朝宁海人,建文时为侍讲学士,被称为正学先生。燕王朱棣举兵南下,攻陷京师后自立为帝。朱棣召孝孺,令其起草即位诏书。孝孺宁死不从,遂被凌迟处死,宗族亲友坐诛者873人。方孝孺墓从明万历年间汤显祖为其修墓建祠开始,历代均有修葺,现存方正学墓碑,是清同治五年由两江总督李鸿章所立。</p> <p class="ql-block"> 雨花台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掩埋忠骨的地方。南宋抗金英雄杨邦乂,拒不降金,被金人在雨花台下剖腹取心,宋高宗赐谥号,建“褒忠祠”,是祭祀杨邦乂的祠堂。150年后,抗元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在押解大都(北京)的途中经过建康(南京),在《怀忠襄》一诗中表达了对杨邦乂的敬仰之情和殉国之志。因他从小景仰杨邦乂,两人又同为江西吉水人,文天祥殉难后,人们在“褒忠祠”附祀他,遂改名“二忠祠”。</p> <p class="ql-block"> 明朝开国功臣李杰墓位于二忠祠旁,四周翠竹环抱。李杰墓坐北面南,石刻4对8件(石羊二、石虎二、石马二、石武将二)分列神道两侧。</p> <p class="ql-block"> 清“金陵四十八景”的重要景观“木末亭”始建于明代。“木末”二字,最早见于屈原的《九歌·湘君》,意为高于树梢之上。在雨花台建木末亭,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因为在木末亭畔,有泰伯祠、有南宋杨邦乂剖心处,有明代大学士方孝孺墓,有海瑞祠、曹公祠遗址等,“木末风高”有称赞历代志士仁人高风亮节之意。</p> <p class="ql-block"> 康熙帝曾六下江南,以巩固对汉地的统治,乾隆帝自称效法皇祖,也先后六次到江南巡游。在驻骅南京时,三到雨花台游览并题诗,御碑亭里竖立着三次题诗的诗碑。</p> <p class="ql-block"> 感谢诸君驻足浏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