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落寞的烽火台》</p><p class="ql-block"> ——上马记忆之程哥庄村</p><p class="ql-block"> 作者: 魏红</p><p class="ql-block"> 烽火台,又称烽燧、烟隧、烟台、烟墩、峰台、烟火台,是古代战争的产物,白天燃烟叫“烽”,晚上放火叫“隧”。在古代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烽火台是最快最有效的传递军情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一提起烽火台,大家就会想到长城、边关、大漠、匈奴、战争等景象,好像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不然,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其中上马街道程哥庄村东就有一个烽火台遗址,当地人称之为烟墩子,是当年明军抗击倭寇时战备用的。据史料考,明朝洪武年间,山东沿海地区只设有5个卫,7个守御千户所,其中有胶州守御千户所(洪武5年设置)。山东沿海海岸线长,这些军事力量明显不足,果然被倭寇钻了空子。明洪武31年(1398年),倭寇猖獗,在山东宁海州一带屡屡入侵,劫掠居人,杀了镇抚卢智,百户何福战死。此事引起明政府的重视,后来明政府下令一次性在山东沿海增设7个卫,并增加多个千户所和备御千户所,浮山寨备御千户所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浮山所的前身,浮山所置千户1、副千户1、百户1、辖烟墩18个(程哥庄的烟墩就是其中之一),军屯多处,驻军千人,战船多艘。上马街道的辛屯、海东屯、葛家屯、邱家屯等村落原属军屯所在地,程哥庄和张哥庄乃屯粮之城。</p><p class="ql-block"> 明成化二年还规定了烽火台的形制,一般为高五丈有奇,四围城一丈五尺,并要求“开濠堑、钓桥、门道。”墩上官军轮班全天候守瞭,以绳梯上下,一般一个墩配备5个人,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甲,五甲为一队,士兵训练有素。</p><p class="ql-block"> 放烽炮非常讲究,要根据敌人多少来决定数量。若见敌人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放火烧烟就行为什么还要放炮呢?原来沿海地区时常大雾弥漫,能见度极低,放烟火远处是看不见的,炮声却能听见。由衷地佩服我国古代人的军事才能和聪明智慧!</p><p class="ql-block"> 戚继光在其《纪效新书》中提到墩堡的标准配备如下:墩1座,小房1间,床板1副,锅、灶各1口,水缸1个,碗5个,碟5个,米1石,盐、菜,种火粪5担,种火1担,草架3座,以上俱军采办;大铳3口,白旗1面,黑旗1面,灯笼3盏,大木梆1架,旗杆2根,旗绳2副,发火干草300束,火绳3条,火镰火石1副,以上俱官给。</p><p class="ql-block"> 火粪的主要来源牛粪和马粪,因它们是食草动物,粪便中存留大量的植物纤维,因此可以燃烧。 而且燃的烟浓而且直,不容易被吹散,也容易区分燃放的数量,便于了解敌情。忽然想起唐代王维的那首《使至塞上》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眼前不禁浮现出古代战场,狼烟四起、号角争鸣、杀声阵阵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倭寇光在1540~1566年间,侵袭东南沿海就多达267次,杀害军民多达数十万人。其中入侵山东8次,都发生在1544年~1557年间。为什么山东倭寇入侵的次数少呢?原来那时受航海条件限制,只能靠季风选择出海时间,一般在清明和重阳节前后,当时的倭寇还没有掌握利用风帆调节航向的技能,所以山东沿海受倭寇骚扰相对较少。后来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倭寇骚扰就变成全天候了,明军也加强了军力部署,沿海的居民也加强了自我防范意识和防卫措施。</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这个烽火台,经过600多年的风雨洗礼,已经完全看出不来原来的样子,村民不说我都没注意到这个土堆。烟墩落寞的身影缩在荒草深处,咀嚼岁月带来的伤痕,雄姿已湮灭,只剩下残垣还在哼着前尘后世的过门,那累世的情深,还有谁懂?它又像个暮年的将军,在重复着诉说当年的悲壮史,可惜已经没有听众。城郊的牧笛声落在那片野外,缘分生根,一眼便是千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家庄的烽火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胡义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上马街道西南方,有一个叫作庄子的临海自然村,这个自然村,分东西两个,按姓氏多少东边的叫王家庄,西边的叫周家庄。1898年侵占青岛时,胡家从市里迁到两个村子中间,立了胡家庄。在周家庄社区西北面,有一座当地人叫做“烟台山”的小山丘,此山丘不高。海拔不会超过十米,但由于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地处海边上,山峰悬崖峭壁,山下惊涛拍岸。是周围方圆十几里的最高点,西南可以眺望薛家岛、艾山,东南团岛、红岛尽收眼底,东面崂山、女姑山隔海相望,东北马上近在咫尺,北面,是一望无际的桃源河流域平原,所以一直闻名于四周,特别是明朝洪武年间建了烽火台后,闻名四周。</p><p class="ql-block"> 烟台山在建烽火台之前叫百福山。它虽不高,但由于它临海而立,凸显雄伟,格外神秘。这里植被葳蕤茂盛,生长奇花异草,灌木种类繁多,乔木伟岸挺拔,具有仙气灵气和道气,吸引着众多方士前来练功修身养性;它南邻碧波荡漾的胶州湾,是海与陆地的分界线,邻村王家庄有这样一句顺口溜:东到苟家流,西至大碑前,北到百福山,南至海天边,是说王家庄的海域范围。桃源河贯穿其中,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被人们称作“粮仓”。凭着天然的条件,自古以来,这里的居民,过着渔耕兼做的生活。为了保佑生产生活,居民们在山上和山下分别建了龙王庙和土地庙,定期举办庙会,周边的渔农民前来敬香许愿,以保佑耕种风调雨顺粮谷丰收、出海风平浪静鱼虾满仓。据传说,每年庙会期间,都会有奇事异景出现;龙王庙节这天,天气都会风平浪静,海不扬波,正前方的胶州湾海域里,大清早,就会有数十条大鱼领着数不清的鱼虾,在水里嘻嘻追逐,直到午后才会散去。土地庙会那天,也都是风和日丽,小山上会飞来众多的鸟儿,陪伴众多的善男信女们降香许愿。</p><p class="ql-block"> 让百福山闻名上层,成为国家战略要地的是明朝洪武年间烽火台的建立。自元代以后,倭寇(日本海盗)经常入侵中国东南沿海,至明朝,更为猖獗,沿海居民,苦不堪言。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下令在山东沿海险要地带建立了7个卫,驻扎军队,抵御倭寇,保护黎民百姓。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又下令增加卫所军屯的数量,就在这个时期,设立了即墨鳌山卫,并在浮山所设立了守御千户所,又在其辖区内的马戈庄开辟了屯粮耕种相结合的六处寨屯,也就是今天的辛屯、葛家屯、邱家屯、海东屯四屯和张戈庄(张家寨)程戈庄(城后寨)两个寨。为了能够及时的传递军情和敌情,在卫所之间的要塞地点或者最高点建立烽火台,昼夜专人值守,给军民传递信息。百福山以其临海视野开阔地势险要和方圆几十里最高,而被纳入军事要地,在其顶上建起了烽火台。从此,百福山也就从民间走上了军事,名字也由百福山改为烟台山,烽火台除了传递军情外,还为民间传递着一些大的气候和灾情预报,如台风海啸地震暴风雨等。烟台山上烽火台的功能和使命,历经近四百年,一直到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当时由于域地海潮退减,致海防外延,加上清廷实行裁军,浮山所所辖的二十五处军屯,只剩下四处失去军需屯粮功能,辖区内的城后和张家两寨,也变为了自然村庄,烽火台也因此失去了作用。</p><p class="ql-block"> 巍巍百福山,巉岩立海边;悠悠烽火台,绵延四百载。随着使命的结束,香火不断的神峰仙山,传递军情预报气候的烽火台,开始败落了。沧海变桑田,以前那个领海雄伟壮观的百福山,那个为军民传递了无数信息的烟台山,变得面目全非,凄凄惨惨戚戚,树木被乱砍滥发殆尽,山体被随意开挖取石,千疮百孔。现在的烟台山,已成了当地农民的养殖场,养鸡养猪。</p><p class="ql-block"> 今天,隔着千百年的时光,眼前的这座小山丘,像一位有智慧的老者,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历史。带领人们进行时空穿越,把百福山的繁荣景象,带在眼前,庙宇的晨钟暮鼓,响在耳边,引领着虔诚的善男信女们,正在降香献供,祈求风调雨顺,海不扬波;仿佛还在演示着,神秘而威严的烽火台上,烟火滚滚依旧,在向人们传递着需要的信息。更在期盼着,和平盛世的当下,历史会赋予小山丘新的使命。</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