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赫赫温风扇,炎炎夏日徂。七月的井冈山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般的太阳毫不留情的烤着大地。但丝毫挡不住我们52位学员的学习热情,在历经了两天的理论讲座学习结合现场教学后,今日迎来了全天在外现场教学的宝贵机会。2021年7月29日上午8:40分我们乘坐大巴车准时出发,沿着230省道,行驶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井冈山纵横五百余里,其间山峦绵延,峰壑交错,翠竹翠绿,自然风景令人忘返。经过了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和对革命老区崇高的敬意来到了革命圣地。</span></p> 茅坪八角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当我们走进井冈山市茅坪镇茅坪村的八角楼旧居时,儿时学到的课文,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讲解员给我们讲起了毛泽东在井冈山的岁月,全体学员聚精会神地听课,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茅坪八角楼前,一棵枫树和一块巨石相簇而立,高大挺拔的枫树,在石头下萌芽扎根,最后突破重压,推开巨石,长成参天大树,挺立于巨大的青石中间,青石则静静地卧在枫树两旁。井冈山人称这棵枫树与青石为“枫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井冈山革命斗争期间,毛主席经常在这里看书,思考问题和群众访问情况。由于这棵树生长的环境奇异,毛主席借此打比喻说“这棵枫树是长在石缝里,长大后竟把石头撑开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茅坪八角楼革命旧址群位于茅坪乡茅坪村中。1927年10月7日,袁文才打开山门,让毛泽东带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安下了家,茅坪就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大本营和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指挥中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及其后勤单位很长时期都驻扎在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八角楼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同志题写的“茅坪毛主席旧居”红底金字匾额。走进八角楼,厅堂里一边摆放着一张桌面上刻了棋盘的方桌,当年,朱德和毛泽东在工作之余常在一起下围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沿着狭窄的楼梯走上二楼,右手边墙上悬挂着毛主席和贺子珍当年的照片,左手边是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卧室,房间里摆放的都是原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卧室的光线昏暗,靠窗的书桌上摆放着一盏油灯和一个砚台。井冈山时期,按照规定,毛泽东同志夜晚办公可点三根灯芯,但他带头勤俭节约,只点一根灯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毛泽东居住在茅坪村卧室顶有一个斗八藻井的天窗,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毛主席就在这里领导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斗争。在一盏清油灯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本光辉著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原址是“谢氏慎公祠”。1928年5月20日至22日,在这里召开的“一大”会议上,毛泽东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在会上,毛泽东当选为湘赣边界特委书记,朱德、陈毅为候补常委。</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样偏远的小山村里、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点燃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也点亮了“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精神之光。</span></p> 龙江书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参观茨坪八角楼结束后,我们一行又乘车来到了革命圣地第二站——龙江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龙江书院位于井冈山市龙市镇,书院因面临龙江河而得名,它始建于公元1840年(道光庚子年)。是由原宁冈、郡县、茶陵3县的客籍乡绅集资修建,是当时湘赣边界客籍人的最高学府。1927年11月下旬,在前委书记毛泽东的指示下在龙江书院筹办军官教导队,从军队中和地方上的选派的基层干部集中在这里接受军事训练和政治文化教育,教导队的创办,为红军和地方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政治干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现被誉为军政院校的摇篮、国防大学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的教学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讲解员的解说下,我们一行走进井冈山会师纪念馆,了解了井冈会师的五个阶段以及许多革命先烈的英勇故事,而“秋收起义、南昌起义、新城战斗”等战斗故事无不感动在场的我们,我们深知没有这些革命先烈的牺牲哪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红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龙江书院的中厅‘明道堂’召开的。1928年4月底,朱毛两军胜利会师后,为了加强对两支革命武装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召开了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星阁高达三层,斗拱挑檐,恢宏壮观,阁顶藻井饰双龙戏珠浮雕,栩栩如生。</span></p> 茅坪乡神山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茅坪乡神山村地处江西井冈山黄洋界脚下、罗霄山脉中段,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曾经一直是革命老区典型的贫困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午3点钟我们来到了神山村,神山村一位女干部热情的招待我们,她先让我们观看了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2月看望慰问神山村群众的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6年2月2日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党中央的深情厚谊,看望慰问神山村群众,作出“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的重要指示和“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殷切嘱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引领下,2017年2月,江西井冈山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神山村也因此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样板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观看视频结束后,神山村的女干部给我们介绍了村里的情况,随后领着我们一行走进村里居民的住宅,百闻不如一见,神山村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神山村立足绿色文化、绿色竹林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村民因此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span></p> 黄洋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午4:10分我们来到第四个现场教学点——黄洋界。讲解员给我们介绍了有关黄洋界的情况以及领着我们集体朗诵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黄洋界山顶海拔1343米,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来到黄洋界,举目远眺,群山起伏,云雾弥漫,白茫茫如同汪洋大海,而黄洋界就像是大海中的一个孤岛,因此人们把黄洋界叫作“汪洋界”或“望洋界”。</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黄洋界哨口工事是1928年夏天修建的,由三个工事和一个了望哨组成。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毛泽东为此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以志庆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位于黄洋界哨口工事的山顶上,坐西朝东,是为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修建的钢筋水泥纪念碑,现碑高12米,底长4米,宽2.8米,正面镌刻着朱德同志的题字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同志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黄洋界保卫战竖碑的前面增建了一个横碑,横碑高6.96米,底长10.94米,宽2.6米,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大字。</span></p> 挑粮小道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黄洋界哨卡边有一条朱毛挑粮小道,从山顶伸延到山脚。当时敌人对井岗山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毛泽东、朱德率领战士们开辟出一条崎岖的山间小道,绕开敌人封锁线,把湖南等地运来的粮食挑上山。毛泽东朱德扛起扁担,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上山,全长四千多米的小山道,成为井岗山的重要粮食补给线。朱良才同志的巜朱德的扁担》就是描写发生在运粮小道上的真实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沿着这条已铺上石头的运粮小道,无负重走,才走了不到10分钟,我们已经气喘吁吁。而当时四十多岁的朱德司令挑着几十斤担子,带领战士走在泥泞湿滑的挑粮道上,给全党全军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官兵一致,军民一致,井岗山的红军胸怀坚定的革命信仰,官兵军民并肩奋斗,克服艰难险阻,井岗山精神在我心中形成了立体的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正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同样需要挑粮小道上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奋斗精神。挑粮小道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克艰攻难,迈上胜利的顶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昔日的战火硝烟于岁月流逝中淡去,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在历史长河里与日月同辉。会师时代的使命必然由后人担当,行程万里,不忘初心,让我们不忘过去,铭记责任,弘扬井冈山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活动摄影:全体学员</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高丽冲</p><p class="ql-block">文字审核:文 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