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苑讲书人·薛锐】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被讨厌的勇气》

素年锦时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雁苑讲书人---薛锐。今天我讲的书目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健。</p><p class="ql-block"> 全书由两人对话组成,通过“对人生感到无望的青年”与“幽默智慧的哲人”之间一问一答的对白,传递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哲学思想。书中大段文字不多,语言平实近人,通过讲述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被一一解析,最后给出思考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为了高效地读懂这本书,首先需要对本书多次提到的阿德勒人生哲学做一个简单的了解。提到弗洛伊德,我想大家是再清楚不过的,而阿德勒、弗洛伊德和荣格则是20世纪初精神分析学派的三大家。《个体心理学》、《自卑与超越》、《个性的理解》、《人类面临的挑战》这四本著作基本构成"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系统的体系,他的主要观点有两个:一,人类为了克服在小的时候养成的自卑而奋斗。二,人类面对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社会感。</p><p class="ql-block"> 本书的基本观点,主要来源即他那本著名的《自卑与超越》,二者是传承和发扬的关系,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苏格拉底的思想被柏拉图所留传,而我想成为阿德勒的柏拉图。”本书继承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传统,是一本对话录。所以我在初看此书时,首先被这种一问一达的方式所吸引。关于《被讨厌的勇气》一书,评价不一,仿如一千个读者遍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般。而我主要总结一下书中的观点和我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全书主要分为五个篇章:</p> 一、从原因---目的 <p class="ql-block"> (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p><p class="ql-block"> 正如标题所写,开门见山地表明观点: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这种否定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论”的"目的论"让我惊讶不已,甚至有些颠覆我之前的观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1.“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span></p><p class="ql-block"> 阿德勒认为, 我们总是喜欢把事情的原因归结于过去。</p><p class="ql-block"> 比如“原生家庭”的因素,“我小时候缺乏关爱,所以长大没有安全感”“我小时候父母工作忙,常把我关在家里,长大后我变得无法适应社会……”这些生活中常见常听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书中残忍的戳穿这一切谎言,用阿德勒的话说,心理创伤并不存在,(有点绝对,个人意见)这些人的归因方式只是为自己当下的行为找借口开脱。无法适应社会,只是自己内心不想挣脱,不敢去试着融入社会,却把原因推到原生家庭的影响。这样就算做的不好,其他人也不会怪罪。对于,这个观点,我不禁联想到许多大胆突破原生家庭束缚的名人、大家,他们的成功是不是勇敢的抛弃了"原因论",而是坚定地去实践去改变,而非躲在"其他因素"的外衣下停滞不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2.你是真的没时间,还是你觉得忙不过来的那些事不够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 当看到这个观点时,我是很惭愧的,拿读书来说,很多人一定会说的,我一天都要工作,回到家已经很累了,哪有时间再看书,我需要休息娱乐。可真正把读书放在生活优先级的人,会安排好时间。太习惯为自己找借口,其实我们应该试着多从“目的论”想想,我们的理由是否成立,我们是否只是为了这么做而找理由呢?</p> 二、走自己的路 <p class="ql-block">  1.“没人这么关注你”</p><p class="ql-block"> 时间来到21世纪,这几年,社恐这个词频频出现,不少90后、00后都给自己贴上了社恐标签。但是,很多嘴里嚷嚷自己社恐的人,其实并不是真的社恐。可能只是内向,或者只是轻微自卑。本书中提及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这里其实又涉及到目的论,很多时候你自卑的东西只是你的一个借口。“我的家庭出身不好,所以我拼搏起来很费力”。可是你看看有多少成功人士不是白手起家呢?你强调的自卑感,或许只是想为自己的不成功站住脚,博取同情与原谅而已。没这么多人会去挖缺点,“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宇宙的资源如此丰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span>”</p><p class="ql-block"> 书中提到,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而不是立体空间。在同一平面内,大家奔向不同的方向,没有高低之分。所以没必要与别人竞争,但这种不与别人竞争并不意味着躺平,像海明威所说: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哲学家陈嘉映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梦想的国土不是一条跑道,所有人都向一个目标狂奔,差别只在名次有先有后。我梦想的国土是一片原野,容得下跑的、跳的、采花的,在西边濯足的,容得下什么都不干就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的.....</p><p class="ql-block"><br></p> 三、学会课题分离 <p class="ql-block">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把自己与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要想过好自己的一生,阿德勒认为必须学会课题分离。课题分离有两方面要求,一方面是要自立,即“我有能力”;另一方面是与社会和谐相处,即“人人都是我的伙伴”。</span></p><p class="ql-block"> 其中这个章节特别谈到了"即使是父母也要放下孩子的课题"父母不能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做什么,因为孩子如何选择人生是孩子自己的课题。我们也无法要求不爱我们的人爱我们,每个人都有去爱的权利,但别人爱不爱我们是对方的课题。</p><p class="ql-block"> 当面对人生烦恼的时候,用课题分离的方法,或许可以让我们豁然开朗许多。</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些人常常把自己的人生交付于父母,让父母替自己做决定。这时候,用目的论想想,将决定权交付于别人,其实是一种逃避人生责任的做法。当这个选择不尽如人意时,你或许就能怪罪:没办法啊,是我爸妈让我这么选的。</p><p class="ql-block"> 认清自己的课题,不再推卸责任,也不再强求他人。</p><p class="ql-block"><br></p> 四、了解平等的关系 <p class="ql-block">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学习一种新的鼓励方式,让你的鼓励与表扬有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五、“自我执着”到“自我贡献 <p class="ql-block">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有想要的未来的确很重要,但不能为了尚未抵达的美好,就忽视当下每分每秒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 如书中所言,我们要把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因为“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不要狂奔,不要错过风景,慢下来脚踏实地。</p><p class="ql-block"> 这才是理想的人生状态。</p><p class="ql-block"> 书中一直强调寻找“共同体感觉”,也就是一种归属感,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要获取这种共同体感觉,我们要通过三条路径: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一是“自我接纳”,相信自己的能力并把身边人当做伙伴;二是“他者信赖”,无条件相信别人,别人怎么样是别人的课题,我们要做的只是去相信;三是“他者贡献”,获得贡献感,作者直言“幸福即贡献感”,用这个原则指引自己做事就能获得幸福。</span></p> <p class="ql-block">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读一下,这本书的姊妹篇----《幸福的勇气》,愿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手执萤火,漫寻自我,被世界温柔相待!</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