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5周年。把一周前在唐山旅游时候拍摄的反映当年大地震的照片集在一起,编辑一个美篇,以祭奠当年罹难的24万同胞,纪念那一场艰苦卓绝、震撼人心的抗震救灾斗争。</p> <p class="ql-block">还是从了解当年的地震实况开始吧。这里是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于2008年7月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时候建成开放。公园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唐山机车车辆厂的旧址建成,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总投资6亿元,是世界上首个以“纪念”为主题的地震遗址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纪念公园以机车车辆厂扭曲的铁轨为纵轴,以纪念大道为横轴,分为地震遗址区、纪念水区、纪念林区、纪念广场以及后来建设的地震博物馆等。其</span>设计充分体现“敬畏自然、关爱生命、探索科学、追忆历史”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唐山铁路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地震遗址:厂房建于1959年,现保存的遗迹是南北走向的3跨厂房,建筑面积9072平方米。地震时,厂房处于宏观震中,烈度为11度,3跨厂房除部分中间立柱扭曲、倾斜外,四周墙柱全部倒塌,屋架落地。</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位于广场西侧的唐山地震博物馆,于2009年建成。博物馆分为科普展厅和纪念展厅两部分,其中纪念展厅位于地下一层,分为罕见震害、抗震救灾、自救互救、重建家园、科学发展5个部分,共展出400多幅历史资料图片,600多件珍贵实物。主要展示1976年唐山大地震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巨大损害,以及震后唐山人民在全国人民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p> <p class="ql-block">这是博物馆内的几幅浮雕,再现了当年大地震给唐山人民带来的惨烈之灾及震后人员抢救的情景。其惨烈正如博物馆的前言所说:</p><p class="ql-block">“唐山,我们生长于斯的热土,城市足迹曾经凝固在1976年7月28日——一场7.8级的地震袭击了唐山,将我们与24万亲人生生割裂,赖以生存的家园夷为墟土,一座百年历史的工业重鎮毁于一旦。灾情之重、损失之巨为世界地震史上所罕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博物馆展厅唐山地域内铁路4条干线及其他支线、100余条专用线钢轨弯曲、折断,桥梁塌落,运行中的客货车出轨、颠覆的图片,特别是京山线蓟运河下行桥铁路弯曲变形令人震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地震中通讯线路全部损坏,与外界一切联系中断,党中央国务院心急如焚。开滦矿务局唐山矿工会副主席李玉林等只穿着内裤开着这辆矿山救护车进了北京,由新华门警卫人员直接引导进入中南海报告震情,据说当时惊动了国务院六位副总理。</span></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地震博物馆展厅的两幅图片,反映震后救人救灾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遗址公园左侧是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由5组13面墙体组成,镌刻着在大地震中罹难的24万同胞的姓名。纪念墙每面高7.28米,代表7月28日,墙体距水面19.76米,代表1976年,让人们永远铭记1976年7月28日这个令唐山人悲恸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纪念墙上罹难者的名字按唐山下辖区域、所在单位系统排列:如滦南县、迁安县、迁西县、遵化县、玉田县、路北区、东矿区、市政府机关、厂矿企业等等。还有部队及武警官兵、外地在唐山罹难者。</p> <p class="ql-block">纪念墙脚下摆放着祭奠的花束、花篮。纪念墙上的名字有一些是模糊的、或以亲情关系指代的——地震中户籍资料被埋、全家人罹难,提供人很难表述出准确的名字:韩太母、毛广文母、张广德妻、刘氏、老头、小花……</p> <p class="ql-block">《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记》</p><p class="ql-block">燕山砀莽,渤海涛平,原丰土沃,河畅渠清.兹地形胜,物阜民熙。因古韵之遗风,绪文明之传承。然天行有舛,丙辰之岁,降奇灾于唐山。是时,地维崩裂,城邑颓毁,家园瞬时夷为墟土,繁盛转目化作云烟。二十四万乡亲殁于瓦砾,七千余家庭阖门罹难。悲夫,母子骤然而别,夫妻遽然而散,白发诀英年之子,幼孤失双慈之怙,兄弟阴阳两隔,挚爱音信杳绝.斯人类之巨殇,家国之巨痛.海内同哀,全民共咽。</p><p class="ql-block">我唐山人民临此灭顶之灾,显慷慨英杰之本色,冒余震之危,飞石之险,匍匐互救,扶危拯绝,慷慨舍身,义薄云天.幸赖中央关怀,举国支援,军民携手,同赴危艰.栉风沐雨,重整家园.抗灾之壮举惊天地泣鬼神,谱就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之壮举高歌。</p> <p class="ql-block">唐山抗震纪念碑及抗震纪念馆,建在市中心新华道以南纪念碑广场内。广场东西长 320米,南北宽 170米,占地 5.44公顷。广场东部是抗震纪念碑; 西部是抗震纪念馆。纪念碑和纪念馆之间设有一座大型水池,通过红色地砖铺砌的地面使两座建筑相连。</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碑文》</p><p class="ql-block">唐山乃冀东一工业重镇,不幸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时四十二分发生强烈地震。震中东经一百一十八度十一分,北纬三十九度三十八分,震级七点八级,震中烈度十一度,震源深度十一公里。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虚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决烟。此难使京津披创,全国震惊,盖有史以来为害最烈者。然唐山不失为华夏之灵土,民众无愧于幽燕之英杰,随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主震方止,余震频仍,幸存者即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 地震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十余万解放军星夜驰奔,首抵市区,舍死忘生,排险救人,清虚建房,功高盖世。五万名医护人员及干部民工运送物资,解民倒悬,救死扶伤,恩重如山。四面八方捐物赠款,数十万吨物资运达灾区,唐山人民安然度过缺粮断水之绝境。与此同时,中央慰问团亲临视察,省市党政领导现场指挥,诸如外转伤员、清尸防疫、通水供电、发放救济等迅即展开,步步奏捷。震后十天,铁路通车;未及一月,学校相继开学,工厂先后复产,商店次第开业;冬前,百余万间简易住房起于废墟,所有灾民无一冻馁;灾后,疾病减少,瘟疫未萌,堪称救灾史上之奇迹。 自一九七九年,唐山重建全面展开。国家拨款五十多亿元,集设计施工队伍达十余万人,中央领导也多次亲临指导。经七年奋战,市区建成一千二百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六百万平方米厂房及公用设施。震后新城,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春光融融。广大农村也瓦舍清新,五谷丰登,山海辟利,百业俱兴。今日唐山,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冀东之沃野。 抚今追昔,倏忽十年。爰立此碑,以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献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特制此文,镌以永志。</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底座(四面)的浮雕,从不同领域表现唐山人民战胜创伤,艰苦创业,实现凤凰涅槃,惊羡世界的伟大壮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历经“十年重建、十年振兴、二十年快速发展”,一座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城市重新屹立在渤海之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