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我没有见过祖父母,但牢牢记得我的老家在山东黄县(现在改名龙口)郭村镇拴马庄村,离大海只有三里地。</p><p class="ql-block"> 爷爷青年时在一个德国医生的药店里工作学徒,后来也自己开诊所当了医生。祖父是弟兄三人,祖父排行老三,他们老哥仨也只有我父亲一个郭家的传世人,听母亲说爷爷和父亲长相特一样。祖母出身于书香门第,很有文化和才华,父亲幼年时在祖母的教养下读了不少的书 ,父亲很聪明就连《大学》《中庸》都读过。在父亲七岁时祖母过逝了,从此父亲开始了颠沛流离、艰难坎坷的生涯。从十四岁就独身从山东老家去黑龙江双城一家买卖商行里当学徒。在随后几十年的独立生活中父亲学得了精湛的医术,成为一名外科医生。父亲平时脾气性格非常和善,乐观开朗的人生,待人很厚道,工作认真负责,总是乐呵呵的像个弥勒佛。</p><p class="ql-block"> 母亲生于1922年,今年已是百岁老人了,是天津汉沽人。汉沽人的乡俗是老理儿特多,规矩很大,是个礼仪之乡。在那个年代里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母亲是高小毕业,也是个秀才吧。她的毛笔字书写的很秀气,而且透着一定的功底。母亲是个急脾气性格,心直口快、做事认真、干活极其利落的一个人。我们姐弟四人都是从小接受着母亲的家庭教育,对我们的管教非常严厉,我们都很敬畏她,她说话时要求我们站立,并必须目不转睛的看着她用心听她说,我们姐弟几个主要是受母亲赋予的勤奋学习、尊长爱幼、礼貌待人等好的家教。</p> <p class="ql-block"> 家父郭树人,生于1914年,籍贯山东龙口人。这是当年在解放军第69军107师师级医院任院长并兼任外科主治医师时拍的照片,个人爱好写意山水画和象棋,也是一个京剧马派票友,父亲喜欢美食,所以烹饪手艺也是很不错。</p><p class="ql-block"> 卢沟桥七 .七事变时,父亲(23岁)在29路军参加对日军作战时,一颗航空炸弹就落在距父亲两米左右的地方,亏着是一颗哑弹,侥幸躲过一劫。1951年父亲(37岁)带领一个战地医院入朝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p> <p class="ql-block"> 母亲李守文,在我们的学习方面,都是母亲督促、辅导和管教着我们。母亲的手很巧,我们穿的衣服都是母亲做的,早些年家里没有缝纫机做活儿都是手工缝制,通常早上裁剪晚上就能穿上新衣服了。母亲的绣工很棒,亲手绣的绣花枕套送给我们姐弟四人每人两个做留念。母亲很辛苦,家里里里外外的过日子全是她操持,单说鞋,家里六口每人每年要穿三双,从打袼褙、搓麻绳,到纳鞋底,母亲的手经常是黑青的,都是纳鞋底细麻绳给勒的。</p> <p class="ql-block"> 1960年困难时期父母的合影,母亲一直是比较时尚的一个女性。</p> <p class="ql-block"> 父亲从部队转业到阳泉后的照片。父亲有着非常好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德精神。夜里经常有人来敲门叫父亲出诊,父亲从来没有二话背起药箱就走,有时一夜起三次,搞得一家人都睡不好。单位有个厨师的爱人得慢性病,因为在农村医疗条件太差,父亲就把病人接到自己家里住下治病。</p> <p class="ql-block"> 这是拍自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的照片,消瘦的脸庞显示着那个年代食物的匮乏,因为饮食太差他得了很严重的胃病。</p> <p class="ql-block"> 父亲(左一)年轻时和友人的合影照,那时还没结婚。</p><p class="ql-block"> 祖母去世后父亲只上了四年私塾,以后的文化都是靠自己自学,父亲非常勤劳刻苦。十四岁以后都是靠自己一个人独闯世界,硬是撑起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从做事、学文化、学医术到结婚成家立业等,祖父从来就没有管过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父亲(左二)在抗美援朝归国后部队进行修养整训期间和战友们的合影照。</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候父亲的战友经常周末来我家聚会,父母亲也是尽力把好吃的拿来招待战友,喝点小酒谈笑风声。有时候晚上我们小孩子都睡着了,突然被弄醒,怎么回事?原来是父亲的战友来了,他们用那带胡子的、凉凉的脸亲我们,还给我们带来好多好吃的东西,就像是亲人一样。</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姐姐于1951年初,在内蒙察素齐(父亲部队驻地)时的合影,那时母亲是27岁。姐姐于1948年12月出生在张家口,一个算命先生寓意长命百岁起名 : 冬青。</p> <p class="ql-block"> 母亲(中)在内蒙察素齐和部队随军家属的合影,合影后20天的1951年6月10日(阴历五月初六)我出生了,察素齐也就是我的出生地。</p> <p class="ql-block"> 解放军骑兵第四师部队随军家属的合影。那些年刚建国还没有货币,也就没有工资,都是实行供给制配发物资过生活,所以照片里家属们也都穿配发的“列宁式”女军装。二排右二是母亲。</p> <p class="ql-block"> 母亲,姐姐和我的合影,那个时候我还不到2岁。拍这张照片时,父亲还在朝鲜作战。我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带着他的战地医院入朝了,走时给我起名 : 安凯,是他给自己的一个吉祥寓意吧。</p> <p class="ql-block"> 我(3岁)和姐姐、父亲的合影,这是父亲抗美援朝平安凯旋归来后就和姐姐与我拍了这个合影,拍照时父亲背着的手枪还露出一点。</p> <p class="ql-block"> 我(4岁)的家庭合影,父亲、母亲、姐姐和我及二弟,二弟从小就特爱吃手指头。这时父亲部队的驻地已从定县移驻在清风店驻扎,成为保卫首都的一支部队。</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庭合影,父亲、母亲、姐姐和我及二弟,那时我4岁。</p><p class="ql-block"> 我记事很早,两岁左右有的事还有记忆。记得一次父亲带着我(3岁左右)去赶大集,在回来的路上我走不动了让父亲背着,父亲坚持让我走,他就一个人前面走了,无论我怎么喊爸爸等我也不管用。我就生气的想 : 我就不信你不管我!想了一个“绝招”喊他 : 老头子!你等等我!呵呵!父亲听了那个开心啊!乐呵呵的反身回来抱起了我。</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我也是很淘气的,经常跑到老乡家的红薯地里刨红薯吃。还有一次跑到铁轨上玩,我想火车那么大能不能把铁路石子压碎?就提议几个小伙伴们在铁轨上摆放了记得有两米多长的石子“长蛇阵”,之后我们一帮子淘气都趴在路基旁的麦子地里隐藏起来静候火车的到来。一会儿火车来了,车轮把石子碾压的嘎嘣作响,碎石四射飞溅,把火车司机吓得半死,我们几个也吓得一动不敢动,火车过后我们跑到铁轨上看到铁轨被压出一溜浅浅的点状压痕,刚才那一幕也吓到我们了,以后再也不敢玩这个“游戏”了。</p> <p class="ql-block"> 姐姐和我的合影。我(5岁)和姐姐都穿着母亲给我们做的绣花鞋。</p><p class="ql-block"> 姐姐从小就是一个极强势的“护犊子”,如果有大男孩欺负她的弟弟,姐姐就会毫不犹豫的出手,从小就是个很厉害的山东妞,有几次会因此和大男孩大打出手,而且都会打趴下了才会住手。有一次把个男孩儿都打趴下了,还要骑在男孩儿身上继续打。姐姐幼年时常和大院的男孩子们一起上树、爬墙头,一双新胶鞋二十天就能让姐姐给磨飞了鞋帮。有一次母亲找姐姐,愣是在一群孩子里找不着她,原来是姐姐把衣服都脱了用沙子埋了自己玩,从头到脚都是砂土,完全是个土做得小人儿,怨不得母亲认不出她,气的母亲把姐姐拎回家让她坐在床边,用绳子捆住两只手吊在蚊帐上来“惩罚”她,母亲说姐姐是个管不了的天下第一淘。</p> <p class="ql-block"> 我随父亲来阳泉的第一张照片,那时我7岁,穿的是件红毛衣,是母亲给我织的。</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就是个非常安静的一个人,自己在家静悄悄的一个人玩,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也不捣乱,极少惹母亲生气,所以我在姐弟四人中挨打是最少的,基本没有挨过打。</p> <p class="ql-block"> 我(8岁)和二弟、三弟的合影。照片里二弟穿的红毛衣是我长个穿着小给他穿了,我穿新的。以前的孩子们都是这样“接班”式的穿衣。这张照片是我少年时学习冲洗照片时洗的化身照片,那时初学,化身效果洗的很不好。</p> <p class="ql-block"> 家庭合影,母亲买了一大块花布回来给家里人每人做了一件花衣服,我那年9岁。</p> <p class="ql-block"> 1960年我(9岁)和姐姐回天津汉沽姥姥家时和三表姐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61年困难时期的家庭合影照,时年我是10岁。</p><p class="ql-block"> 1960年至1963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们正是长身体时,尤其我们三个男孩儿,又能吃又能淘。为了让我们吃好穿好,父母开荒种地,养猪养鸡,上山挖野菜……想尽办法,尽量养活好我们。过年了穿上妈妈做的新衣裳照个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我们姐弟四人的合影照,那时我10岁。</p><p class="ql-block"> 六零年实在是苦啊,缺衣少食的,那是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记得一次我丢了一张二两晚餐的食堂饭票,那时二两饭票是一个人的晚饭,急得一家人打着火把找……,在那么艰难困苦的年代中,能像我们姐弟无忧无虑生活,实在是太幸福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姐弟三个为展示毛衣而拍照的这张照片,那个年代大部分家庭的人都没有毛衣,因为那时毛衣是个奢侈品。</p> <p class="ql-block"> 我(16岁)和二弟、三弟在文革时期的合影。我和二弟都穿着母亲给做的“军装”,文革时期很盛行穿军装,胜过现在的皮尔卡丹。</p> <p class="ql-block"> 我1968年(17岁)回姥姥家与姨表弟和舅表哥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老姨妈一家居住在天津北塘渔村, 姨夫和大表弟都是渔民,每一次去了各种各样的海鲜可是没少吃,三个大螃蟹就让我这半大小子吃的饱饱的。记得大舅把不到点30公分长带黄的皮皮虾用擀面棍把肉赶出来,放点韭菜给我包饺子吃,那味道美极了。</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冬天我17岁。中学时期我是阳泉少体校田径队练习短跑和跳跃专项的径项运动员,成绩很好,我那时1.65左右的个子跳起来能打篮球板半手掌。我也是二中校足球队后卫队员,那个时期体育是我的狂爱,我小时候身体很弱,而且多病,体育让我的体质锻炼的很棒。</p> <p class="ql-block"> 1970年初19岁的我(右一),在插队时期和插队同学们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1969年元月21日,我和同学们一起插队落户到阳泉郊区白泉公社山头生产大队第二生产小队,开始了为期两年九个月挣工分的农民生活。我们每个月有固定的4斤(3.2斤左右的白面)麦子,一两食用油,其余的是带皮玉米面和小米。几乎没有什么新鲜蔬菜,肉、蛋根本是吃不上的。我下地种庄稼干了一年,拉着驴车拉煤拉粪干了一年,在副业队的耐火厂踩泥干了九个月,1971年初冬回城安排了工作,结束了知青插队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1 972年21岁的我 ,是在参加工作实习期间拍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分配我做了一名矿山维修钳工,因涉及的维修设备比较多样化且构造复杂维修难度比较高,加之我比较用功学习钻研,成就我成为一个技术比较不错的技术工人。后些年又开始学习机械理论设计知识,经过几年的学习后,通过阳泉市资格认证考核评定为机械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1975年24岁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1991年40岁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62岁时的我。退休之后,开始拿起尘封三十余年的摄影和绘画游走在大自然中,用相机和画笔去享受松弛而快乐的退休生活。</p> <p class="ql-block"> 我66岁在晋西北的芦芽山大森林里摄影采风时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67岁)的自拍照。</p> <p class="ql-block"> 母亲怕我摔了父亲同事的孩子,站在一边监视着我们拍照。</p> <p class="ql-block"> 一家人在父亲的工作单位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母亲看着三弟自己盖的新房(14平米)高兴的笑着。</p> <p class="ql-block"> 母亲。</p> <p class="ql-block"> 姐姐和母亲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父亲离休时和同事们的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三弟自己盖的新房里拍照。</p> <p class="ql-block"> 父亲离休后,经常外出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去写生,静心专攻自己山水画的画工,父亲的绘画之路全凭自己感悟和研究,他的绘画作品在阳泉还是很有名气的,在山西省画展中得过二等奖,宋庆龄儿童基金会也收藏过好多幅父亲的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山水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山水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教授国画技法。</p> <p class="ql-block"> 父亲做范画教授他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父亲离休后拍的一张标准照。慈祥、善良、乐观的形象像烙印一样刻在我们心上。</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七十岁的生日。</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太原迎泽公园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姐姐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开拖拉机,姐姐从小学就在军队为随军家属的孩子们,在北京紫竹苑开办了一个名叫《曙光小学》的军队子弟学校里上学。随后自己一直在北京上初中、高中,在插队的浪潮中她从北京去了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p> <p class="ql-block"> 姐姐在兵团拍的持枪照。</p> <p class="ql-block"> 这是姐姐(二排右一)在兵团宣传队的合影,姐姐从小学开始,一直就是文艺宣传队里的骨干,受家庭影响很喜欢绘画艺术。她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从初中到高中她的作文都是学校展示的范文,并且还得到过北京教育局颁发的一个《金质奖章》的证书。</p> <p class="ql-block"> 姐姐在兵团骑马巡逻的照片。姐姐在北大荒一待就是八年,后由北大荒转到阳泉郊区王家庄插队,一年后才抽调回城里安排了工作。</p> <p class="ql-block"> 姐姐自学的工笔画《仕女图》。</p> <p class="ql-block"> 姐姐自学的花鸟工笔画。</p> <p class="ql-block"> 二弟从小就淘的很,只要把他放进小车里没人看着,自己登着小车横杆就四脚趴在小车上,因此没少挨摔。</p> <p class="ql-block"> 二弟的小学毕业照。他于1954年出生在离定县不远的一个叫于家庄附近的军属大院里,那里是父亲部队的驻地。</p><p class="ql-block"> 二弟很是聪明又肯下辛苦学习,他的游泳、滑冰不仅很专业,在本地好像是水平最好的。在当年,他也是商业局篮球队和宣传队的一员。经过在电大新闻系刻苦学习毕业后,做了电视新闻工作。内退后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就开始一边画画一边自学记录片的拍摄。</p> <p class="ql-block"> 我的二弟郭东升(左)在拍摄记录片《三矿》时和三矿党委书记出井后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他导演拍摄记录片几十部,基本都获得了不同的奖项,同行称他是“获奖专业户”。他拍的记录片全部都在央视播出,他是央视的签约导演。内退后他才开始通过自学尝试着拍摄记录片,他完成第一部四集大型记录片《大汖》的处女作,就在央视播出了并获得广电总局颁发的《星光奖》,山西黄河台也为此做了一个由白燕升主持的专题节目,从此便打开了他记录片拍摄的成功之路。</p> <p class="ql-block"> 这是拍摄两集大型记录片《三矿》的一些桥段。下矿井达万米的深处,五十多次的井下拍摄,历时两年,最后完成100分钟的大型记录片,展示了煤矿工人喜怒哀乐的真实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弟导演的大型记录片《三矿》荣获亚太广播电视联盟颁发的《亚广联电视奖》,并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国家电视台的会员。奖杯和证书都被央视收藏,也是央视历史上收藏的第二个记录片大奖,是个含金量极高的国际大奖。</p> <p class="ql-block"> 二弟导演拍摄的大型记录片《三矿》,获得第九届记录片评选的四项大奖。并在3500余部国际记录片的评选中斩获《金木棉》奖。</p> <p class="ql-block"> 这是第九届学院奖评委会给予二弟的评语。</p> <p class="ql-block"> 二弟的风景油画 ,他绘画是在自学的基础上又到中央美院进修两年。</p> <p class="ql-block"> 二弟的写生油画。</p> <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三弟手捧毛主席语录拍的照片。三弟是1958年父亲转业到阳泉后出生的,我们姐弟四人随着父亲的辗转,出生于不同的四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三弟自小就爱鼓捣,那年约5岁左右吧,因为他的短裤口袋不够深装不下他的玩具,让母亲给他加长口袋没有得到同意后,他就自己动手找了一块布,经过裁剪、缝制把口袋加深了,求人不如求己。穿上以后,两个口袋足足比短裤长出有不到10公分吧!装上他的手枪、弹弓、石子等玩具,鼓鼓的口袋儿就像两条小胳膊,跑起来和他的手臂同步的摆动,煞是滑稽有趣,实用第一。</p> <p class="ql-block"> 三弟在喂自己养的兔子,这张照片是我拍照的。那时他用卖兔子的钱给自己买了一架120海鸥双镜头照相机。</p> <p class="ql-block"> 三弟少年时的照片,那时他穿的衣服都是他自己做的。他游泳、滑冰水平都很好。 </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三弟外出摄影采风的镜头,三弟虽不善言表,但是个心灵手巧的人,而且不是一般的巧,自学裁衣缝制,砌砖盖房,制作木器家具,养花养鸟,工艺品制作……,总之,动手能力特别强,干什么都做的很完美。</p> <p class="ql-block"> 三弟的水彩画,靠自学画的也是很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 我和我女儿的合影。女儿毕业于山西大学音乐学院钢琴专业,曾获得全省钢琴比赛第六名的好成绩。</p> <p class="ql-block"> 女儿在中央美院上学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是女儿在考前的速写习作,模特是女儿的奶奶。</p> <p class="ql-block"> 这是女儿考前的人像写生素描。</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三弟的儿子(毕业工业学校美术专业)、儿媳和他们小夫妻的二儿子的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三弟的儿子站在第九届记录片评选中《三矿》获得的最高大奖《学院奖》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三弟的儿子在大型记录片《三矿》的拍摄中担任摄影师,该片也获得《最佳摄影奖》,这是他在颁奖大会上领奖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三弟的儿媳,是一名化妆师。</p> <p class="ql-block"> 三弟的二孙子,又是父、母亲的四世孙,从小就特别喜欢画画。而且都是按自己的想象去画画,很难得。这是参加2023年度“艺狂欢”杯全国书画作品大赛获得儿童组比赛三等奖。</p> <p class="ql-block"> 三弟二孙子的获得三等奖作品。</p> <p class="ql-block"> 天津大舅一家的家庭合影。</p><p class="ql-block"> 前排右起 : 三姐夫、二姐夫、大舅、大舅妈、大表哥、二表哥、三表哥。</p><p class="ql-block"> 后排右起 : 三表姐、二表姐、大表姐、大表嫂、二表嫂。</p> <p class="ql-block"> 1975年,父亲和姐姐去天津省亲时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我老姨妈的姐妹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母亲回天津娘家省亲时,与娘家亲戚们的大合影 ,母亲在娘家已然是五世同堂的老祖了。</p> <p class="ql-block"> 母亲回娘家省亲和三表姐一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二弟和三表哥、三表嫂。</p> <p class="ql-block"> 天津三表姐和晚一辈儿孩子们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从天津来的三表哥(左一)和二表嫂(右一)。姐姐的女儿(前中)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姐姐、二弟媳、三弟媳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姐姐及她的女儿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外孙女及孙女、孙儿的合影。姐姐的女儿(左一),三弟的儿子(中间),女儿(右二),二弟的女儿(右一)是在俄罗斯留学回来的海归。</p> <p class="ql-block"> 母亲(前排右一)和单元楼邻居的合影。那时邻里之间非常和睦,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帮助,谁家有了希罕吃的都会给邻居送一碗。记得六六年邢台地震,为了安全,全单元的孩子们都住到我家来了,因我家是一层,床不够就打地铺,好热闹。</p> <p class="ql-block"> 母亲(三排右一)与邻居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在阳泉二中“老三届”同学大聚会上。</p> <p class="ql-block"> 我和同学一道野游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的摄影《历史英烈 光辉永恒》。</p> <p class="ql-block"> 我的摄影《事事红》。我在少年时就开始学习摄影了,拍照、冲胶卷、冲洗照片、放大照片等。</p> <p class="ql-block"> 我(右一) 和影友们自驾游到娘子关。</p> <p class="ql-block"> 那年,我回到当年插队的山头村和乡亲们的亲切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的近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的水彩画《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p> <p class="ql-block"> 我的水彩画《汗血踏锦途》。</p> <p class="ql-block"> 我的钢笔画《乡村》,画于山西高平县樊家窑村。</p> <p class="ql-block"> 我的水彩画《目然戎儿泪阑干》。我的绘画都是自学的业余爱好。</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四世所有的家人全部都爱好画画。从父亲的绘画艺术开始就不断的、持续的影响着我们姐弟,再有我们相互间的影响,就形成了一个大家庭成员的绘画氛围,以致形成我们家四世传代的绘画爱好,这就是家庭影响。家里从父亲到我们姐弟学得的一些技艺,因生长在动荡年代里基本上都得靠自学。</p> <p class="ql-block"> 摄影采风照是用我的钢笔画做了背景。我的业余爱好比较广泛,退休之后就玩我的爱好,我的退休生活比较充实和快乐,因为爱好多,乐子也就会多的,快乐充实的生活一定会让人少得病,健康是第一幸福指数。</p><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一张张老照片不禁心中泛起涟漪,不管是苦是甜,是悲是喜,都让我思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结束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岁月的长河从我的身边悄悄流过,不觉得我已是进七的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翻阅这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往事历历。父母的养育之恩,姐姐和兄弟的手足之情,亲朋好友深厚的友情,一起涌上心头,每一张照片都有一段动情的往事 。谨以此美篇献给我敬爱的父母亲大人,献给我亲爱的姐姐和弟弟们,献给我的亲戚们、朋友们和家里的老邻居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祝福家里人身体健健康康!幸福快乐的度过每一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2022年5月22日截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