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陈天豪】</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宋代的禅宗著作《五灯会元》的第十七卷里,惟信禅师说过这么一段话:“吾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被后世广泛引用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个人生“三重境界”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要怎么理解这与山水有关的人生三重境界?千百年来,众说纷纭。因为禅宗讲究的是“本性的觉悟”,参禅悟道在形式上从来都不拘一格,重点的是能够回归到事物的本性之中去觉悟。因此,在理解这三重境界的层面上,也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参悟的过程不同、纬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这正是禅宗的奥妙之处——不管怎么修,也不管怎么行,关键是本心能在当下觉悟。</p><p class="ql-block"> 下面说说我对这三重境界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p><p class="ql-block"> ——<b>远看山水时,山是山,水是水。</b></p><p class="ql-block"> 看待事物的时候,当你还没入门之前,就是名副其实的门外汉,门外汉只能在门外看。那么,你所看到的一切,就是事物的轮廓和大概,就是事物的表面和现象,就如同平常你在远远地看到的山山水水那样,山就是山,水就是水。</p><p class="ql-block"> ——【<b>门外看门外汉的热闹</b>】</p> <p class="ql-block">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p><p class="ql-block"> <b>——走进山水时,山非山,水非水。</b></p><p class="ql-block"> 当你一脚踏入事物的门道之中以后,你就由门外汉变成门道中人,从此,你走近并走进山水的世界之中来了,山水的天地广阔无垠,包罗万象,若要得天地之灵气,你就得格山水之大观。什么是格?格就是在知行上下功夫,去研究你眼前的客观事物。这个过程,烦恼会有,困惑会有,迷茫也会有,但只要你肯下苦功夫,用功越深,用时越久,你自然会顿悟,假以时日,你也必然能领略出山水之中的奥秘,于是,你就慢慢上道了,开窍了,最终就能成为懂行的行家,甚至是名家。这时候,那些曾经在你眼中的山山水水,就不再是轮廓意义上的山水了,而是那些蕴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和门道,这时候,你看山不再是山,看水也不再是水了。</p><p class="ql-block"> ——【<b>干一行专一行,专一行精一行</b>】</p> <p class="ql-block"> 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p><p class="ql-block"> <b>——万水千山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b></p><p class="ql-block"> 当你走过千山万水、格过山水大观之后,天地灵气自然了然于胸,那么,人生就会步入大彻大悟的境界。这时候,当你再回过头来,去看那些山山水水,乃至大千世界里的万千事物,你就能轻而易举地透过事物的表象去看到事物的本质。此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天地还是天地,只是,唯一不同的是,你与山水合二为一,天地物我皆相忘,山水是你,天地也是你,你是山水,你也是天地……</p><p class="ql-block"> ——【<b>融会贯通,触类旁通</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