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疆巩留县的恰西森林公园很美。</p> <p class="ql-block">到这里以后,我们把车停在恰西景区和塔里木景区交汇处路边的草坪上。</p> <p class="ql-block">这段路是土路,来往车辆很多,车速也比较快,所以尘土飞扬,很不卫生</p> <p class="ql-block">旁边就是河,有的是水,我就提水往路上泼。</p> <p class="ql-block">提了十几桶水,实在是提不动了,就坐在车旁阴凉处的折叠椅上休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坐在椅子上,看到正对面是一座房子,有个院子。</p> <p class="ql-block">院门口有一个老人正在摆弄蜂箱,我并未在意,因为新疆到处都有养蜂人,不足为奇。</p> <p class="ql-block">不一会儿,老人一手拎一个蜂箱走过来,我也没有理会,没想到他径直走到我跟前,和我搭上了话:“这些人,在尘土里跑,还挺高兴!”</p><p class="ql-block">他这是要去河边洗涮蜂箱,路过我车旁。</p> <p class="ql-block">一听就是四川话,纯粹的四川话,没有变味的四川话。他指的是那些路上跑的车。“我看见你往路上泼水了”,他伸出了大拇哥,“你是好人!”。</p> <p class="ql-block">我有两把椅子,几次让他坐,他都不坐。</p><p class="ql-block">老人问我年龄,我说73岁了。他让我猜他多大。我仔细打量着他,个子很矮,大约一米六几的样子,皮肤黝黑,脸上有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纹,头上戴一顶宽边帽子,整个头颈部都被防蜂网罩着,看不到头发,估计和我年龄差不多。我说,“你和我一样七十多岁!”听我一说,老人笑了,“我八十一岁喽!”一脸自豪。</p> <p class="ql-block">由此打开了话匣子。老人很健谈,说起他的经历,滔滔不绝。</p> <p class="ql-block">他说他六十多年前到了新疆,最开始在赛里木湖修路,太苦太累还吃不饱。饿的受不了,就去伊宁找亲属,正赶上“伊塔事件”,很多人往苏联跑,他也想往苏联跑,但是没有鞋子,没跑成。现在庆幸,没跑就对了。</p> <p class="ql-block">后来就到了恰西林场,一直到现在,没有换过地方。林场200多职工,除了去世的,剩下的人走的走,散的散,现在只剩下他一个老职工还孤零零的坚守在这大山深处。</p><p class="ql-block">(这是老人珍藏的2018年老工友来看望他时的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领导多次劝他去伊宁或者其他条件好的地方安度晚年,他就是不去,死活不离开恰西。他说他喜欢这里的绿水青山,喜欢这里的一草一木,喜欢这里的春天,喜欢这里漫山遍野的鲜花。</p> <p class="ql-block">老人是林场职工,年轻的时候主要工作是伐木,而伐木是一件既辛苦又危险的工作,被木头砸死砸伤的事儿时有发生。</p><p class="ql-block">老人命运多舛。</p> <p class="ql-block">1968年1月份,冬季最冷的时候,林场职工进山伐木。冬季伐木有一个好处,伐倒的树木褪去枝桠以后,可以顺着冰雪滑道滑到山下,能节省不少人力财力。</p> <p class="ql-block">那一年他才二十多岁,刚结婚一年,年富力强。他发现从山上滑下来的一棵树在滑道上被卡住了,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堵塞滑道,不仅影响生产效率,而且容易发生事故,造成人身或者财产损失。来不及多想,他就上前用工具撬,正在这时,又一棵大树顺着滑道快速冲了下来,瞬间他被击倒——大腿骨折。</p> <p class="ql-block">住院。手术。腿上夹上钢板,一年以后二次手术取出钢板才慢慢恢复功能。</p> <p class="ql-block">用老人自己的话说,坏事能变成好事。养伤期间他闲不住,打上了养蜂的主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怎么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开始拜师学艺,买书苦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学会了木匠手艺,自己做蜂箱,在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中,他从白丁变成了养蜂专家——不但有实践,而且有理论。</p> <p class="ql-block">从此他就变成了当地的养蜂大王,名闻遐迩。</p> <p class="ql-block">前几年开发旅游,成立恰西森林公园,他家的老房子被拆了,公家就在现在这个位置专门为他建了一座新房子让他住。</p> <p class="ql-block">他告诉我,他养了47年蜜蜂,他的五个孩子除了林场职工工资,主要是靠他养蜜蜂赚钱养大成人的。</p> <p class="ql-block">我问他,你怎么生了五个孩子,你们不搞计划生育?他笑着说,避孕药在管事的医生手里掐的,不送点东西他不给啊!我觉得他没说实话,也许另有隐情,那时候计划生育管的严着呢,避孕药具满足供应随便拿,计划生育干部天天送。于是追问他一句:“全国计划生育这么严,你说的很难让我相信。”他回答我:“这里山高皇帝远,和内地不一样啊!”我信了。</p> <p class="ql-block">不管怎么样,能把五个孩子养大成人,不易呀。</p> <p class="ql-block">老人说,他只有小学文化,但是爱看书,他养蜂的技术就是自学来的。</p> <p class="ql-block">他表情神秘的问我:“你猜我养蜂最多一年卖过多少钱?”我摇摇头:“猜不出来。”他不说话,伸出三个手指来。“三万?”我觉得这个数差不多,三千太少,三十万不可能,所以我猜三万。老人又一次咧嘴笑了:“实话告诉你,是三十万!”真的是三十万?不可能吧?我不太相信。</p> <p class="ql-block">老人告诉我,在九十年代,他养的蜜蜂一年产的蜜最多的时候曾经达到三吨,“三千公斤?”我惊讶的问道。他说,“我没有说谎,我养了47年蜂,生产的蜂蜜能有四、五十吨呢!”</p> <p class="ql-block">一只蜜蜂一生能采多少蜜?一年产蜜上千公斤,这得多少蜜蜂才能采出来啊!真是不敢相信。</p> <p class="ql-block">他对我说,最近这几年生态破坏了,蜂蜜产量大幅下降,过去年景好的时候,一箱蜂蜜一周能产七、八公斤蜜,现在只能产两三公斤。过去他一个早晨,能用蜂蜜分离机摇出300公斤蜜,比八台大汽车跑运输挣得都多。现在嘛,老人摇摇头,叹了口气:不行了!</p> <p class="ql-block">老人给我讲他的五个孩子,他供他们上学,个个学习好,如今都在伊宁安家立业,都有好工作,家家都过得好。孩子们不让他干了,他说他身体还好,还能挑水,再干几年,挑不动水了,再把蜜蜂卖了,彻底收工。</p> <p class="ql-block">我们聊了很长时间,聊完了历史聊现在,聊完了家庭谝聊社会,最后老人说,我挣了六十年工资(包括退休金),挣了四十多年养蜂钱,算起来我六十多年等于挣了一百多年钱,这辈子值了!</p> <p class="ql-block">他把双手伸出来给我看:这双手的手指又粗又短,上面长满了厚厚的老茧,还有一道道干裂的口子。他说,我这些钱都是靠这双手挣出来的呀!</p> <p class="ql-block">我握住这双历经沧桑的手,感觉这不是人的手,像一把铁钳,抓住石头都会捏碎。</p><p class="ql-block">我被这双手感动了,被眼前这个身材矮小不起眼的老人感动了。</p> <p class="ql-block">老人在我面前突然高大起来,就像这大山里高大笔直的云杉,傲然挺拔,直插云天。</p> <p class="ql-block">老人告诉我,他叫罗在明。</p><p class="ql-block">请记住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吧!</p><p class="ql-block">他把一生献给了异域他乡,献给了新疆的山河草原,请记住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