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阮放故居和刘默筑塘</p><p class="ql-block"> 晋阮放<span style="font-size: 18px;">(?282—?325),《</span>晋书》四十九卷有传,原文如下:“放字思度。祖略,齐郡太守。父顗,淮南内史。放少与孚并知名。中兴,除太学博士、太子中舍人、庶子。时虽戎车屡驾,而放侍太子,常说《老》《庄》,不及军国。明帝甚友爱之。转黄门侍郎,迁吏部郎,在铨管之任,甚有称绩。时成帝幼冲,庾氏执政,放求为交州,乃除监交州军事、扬威将军、交州刺史。行达宁浦,逢陶侃将高宝平梁硕自交州还,放设馔请宝,伏兵杀之。宝众击放,败走,保简阳城,得免。到州少时,暴发渴,见宝为祟,遂卒,朝廷甚悼惜之,年四十四。追赠廷尉。放素知名,而性清约,不营产业,为吏部郎,不免饥寒。王导、庾亮以其名士,常供给衣食。子晞之,南顿太守。<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阮放出身于陈留阮氏家族,是“竹林七贤”阮籍的从孙,</span>阮咸的从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传在晋书里附于阮籍之后,但他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时称陈留阮放为宏伯,高平郗鉴为方伯,泰山胡毋辅之为达伯,济阴卞壶为裁伯,陈留蔡谟为朗伯,阮放族兄阮孚为诞伯,高平刘绥为委伯,泰山羊曼为濌伯,凡八人“皆</span>散发裸袒,闭室酣饮”<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号“兖州八伯”,又号为“八达”。但《温州府志》和《乐清县志》都有记载,阮放居住在乐清湖横山,据说后来的永嘉郡守王羲之还专程去探访过他的住处。</p> <p class="ql-block"> 上两图是搜狗百科上的介绍,中华民国三年(1914)补刻的《温州府志》第219页记载,证明阮放确曾在乐清湖横山居住:“湖横山,在县西十五里。【通志】作湖横山,【旧志】有石崖横亘数垅,状如剑截,相传晋阮放所居。其下有刘公谷,宋时刘默为邑令,有惠政,尝游憩于此,民因而志之。”四库全书收录的《浙江通志》则记载:“阮放宅,隆庆乐清县志:湖横山,世传晋阮放居此。”现存最早的乐清县志——明《永乐乐清县志》也记载:“湖横山……<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世传山下晋阮放居焉。”但光绪二十五年重刊的</span>《浙江通志》则只记载了“湖横山”但没有说到“阮放故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然而无论省、府、县志说的言之凿凿,根据晋书卷四十九《阮放传》,阮放其人一直在</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02, 102, 102);">建康(今江苏南京)</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朝中做官,到太宁三年(325)十月晋成帝司马衍即位,阮放见外戚庾氏掌权,提出要求外放到交州(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广东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朝廷就封他为“监交州军事、扬威将军、交州刺史”。上任途中到达宁浦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治在今广西横县南)时,碰到了平南将军陶侃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02, 102, 102);">参军</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宝平叛梁硕后从交州回来。阮放设酒馔宴请高宝,埋下伏兵杀了高宝。高宝部众攻击阮放,阮放败走,退守到简阳城(今四川省简阳市),得以活命。但到了交州任所不久,阮放突然发作口渴病,眼前出现高宝的鬼魂,于是没多时间就亡故了。朝廷对阮放很是悼念惋惜,因为他终年才只有四十四岁。从此传中可看出,阮放是不大可能居住在柳市湖横山的。另外,王羲之(321—379)任永嘉太守是公元347年,到乐清</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造访高士及其故居,当是此年之后的事了,按《阮放传》阮放已亡故二十多年了。王羲之与阮放弟弟阮裕是至交,有《阮公贴》与《阮生贴》为证,至交的哥哥隐居乐清,自然得去拜访!搜狗百科上说“王羲之尝顾访之(省府志均有记载)”,但我查省府志,只见有阮放居湖横山的记载,并没有王羲之顾访的记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至于阮放为何要杀掉高宝,史书没有记载。从晋书《陶侃传》看,</span>大兴初年(318),陶侃(259—334)晋号为平南将军,不久又加都督交州军事。当时交州刺史王谅被贼将梁硕劫持,陶侃派参军高宝攻击并消灭了梁硕,于是朝廷任陶侃为交州刺史,以先后之功进号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高宝是陶侃率军攻克长沙时俘获的,原是湘州五溪蛮流民领袖杜弢(?—315)的手下部将。阮放接陶侃为交州刺史,可能怕高宝不听召唤故杀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细读《阮放传》,阮放的结局也有一种可能确实住到了湖横山。高士阮放杀高宝后自称中了他的鬼祟,上报朝廷故世,而后云游四海住到湖横山上了。晋书《阮放传》说他历官“太学博士、太子中舍人、庶子”,当</span>时虽然经常戎装驾车征战,而到侍读太子时,却常常讲起老子、庄子的学说,不提及军国大事。晋明帝对他很友爱。后来转任黄门侍郎,升迁为吏部郎,在对人才进行品量和管理上,很有一番可称颂的政绩。这样一位朝廷大员,在晋明帝亡故、自己的学生晋成帝司马衍即位、外戚专权的时间节点上,突然请求外放到当时穷乡僻壤、民不聊生的交州。唯一的解释就是,他强烈地意识到了自身的危险,决定做一个世外高人,逃离凶险的官场,将世外山野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宿。王羲之之所以来乐清寻访阮放、张荐一类的高士,就带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愫!</p><p class="ql-block"> 阮放诈死隐居湖横山,这是一件极为可能的事,且听一听当时竹林七贤所处的社会背景:在那个年代不论是竹林七贤,还是兖州八伯,都面临着被掌握实权的统治者随时宰杀的下场。</p> <p class="ql-block"> 刘公谷俗称仙师岩,在柳市镇湖横西东村的马鞭山两崖间。谷虽不甚深,但两边高崖峭峻峙列,磴道曲折迂回,谷底流泉镜静,其间峰、石、洞、瀑、潭俱全,有十八景之称,常年游人不绝。它南接柳市平原,有杭温公路经过,交通十分便利,驾小车可通至山下。距柳市镇不过四、五里,若沿谷间山径翻过马鞭山,山阴处便是杨八洞风景区,从杨八洞北行下岭东去五里到达县城,西去八里是中雁荡山。<span style="color:rgb(60, 60, 61);">车停山脚处,沿山道前行,只见一石门上刻着“耀胜门”,其旁还有《耀胜门碑记》。穿门而进,只见山道的石栏处,刻了许多优美的风景图,石柱上则依次刻了很多捐助人的姓名。一柱一刻,一刻一名,从中踏步前行,顿觉爱意满满,此山道的修建汇聚了多方人士的爱心。徒步约五分钟后,便见山道旁现一刘公谷摩崖石刻,历经岁月变迁,只可见几个篆书大字。再前行是一转角处,有“通幽”二字的石壁,驻足观赏不禁令人心生急于探究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 步入谷口,便觉凉风习习,心清神爽。前方有亭题“瞻默”二字,是后街前辈林声荣的手迹,意谓瞻仰刘默。刘默系山东沂州人,南宋绍兴二年(1132)被宋高宗赵构任命为乐清县令,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据说后来刘默改任为扬州别驾,看到官场险恶而弃官,带家眷隐居于此,躬耕为生。后人因其筑塘功绩,将其喜欢的仙师岩又称之为刘公谷,以示纪念,而刘公谷所在的山,也就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官山(县官之山)。谷西离此不远的“西龙寺”,还有刘默的简祠,供奉的便是他的坐像。寺中原有一副下署“板桥”的木制对联,联云:从雁中来,清梦不为一官累;住湖上好,芳名更有万年秋。据传刘默有二女,一嫁白石钱氏,一嫁湖头黄府。湖头黄氏宗谱记载:刘默共有6个外甥孙。对于这位父母官,当地还流传着一段骇人的故事:湖横环山,昔日常有猛虎出没伤人,其后山尚留着人被虎吃剩的“脚板坟”。刘默为保百姓生命安全,自捐私银助建,从河中造起一条长塘,从县城经湖横直达琯头,史称“刘公塘”。从此,人们从塘上经过,避免了野生动物特别是老虎的伤害。《乐清县志》载:“刘默,字识道,沂州人。为令有政声。自县城迎思门至馆头迤通五十捐律筑塘,民甚便之。湖横山饶名胜,距塘不远,默于巡功之暇憩游于此。民怀其德,名之曰刘公谷。”关于刘默筑塘之事,邑志上仅有极简略的记载:“起自县西承流门外,至馆头五十余路里,通府治。县尝有水患,行者病焉。宋绍兴初邑令刘默役西乡民人分界修筑,增加高广。民甚德之,名刘公塘。”乐琯运河雏形在唐时就已形成,宋绍兴二年刘默发动西乡民众拓广浚深塘河五十里,改泥塘为石塘。</p> <p class="ql-block"> 刘公塘圮废多年,几不为人所知,但其工程之浩大,实为我市历史上罕见。文史工作者曾陆续到湖横、湖头、万家、茗屿等地进行一次考察采访,对刘公塘的原貌作了一定的了解。刘公塘自迎恩桥西(即今乐成镇通井街)南下,经下马桥沿运河西岸径直抵万岙,由万岙折西南行通峡门,出峡门折而西,经湖横向西直出,过方斗岩至湖头,又向西经西宋后,行孤屿前,越过沟旁桥至万家,再西出过廿里桥折而南,在马山折西穿沙门,经高岙、白鹭屿,折而南行达于琯头。全长五十余里。从现存的刘公塘遗迹,特别是湖横西岙村前刘公桥和万家西洋河口水渚一带,在大旱期间河床里刘公塘残迹来看,塘两侧和路面原都铺砌块石和条石,基础部分宽三至五米,估计路面宽度不下三米。沿途所经,尤其在湖横、湖头和万家等地,河汉湖湾如织,在五十多里的道路上,要建造数十座大大小小的桥梁,为取直道而免绕弯路,有相当段路是筑在运河的水中央,今湖横刘公桥便是实物见证。此桥构造单间,跨径四点一米,两墩宽三米,两块巨大的桥板连接长堤,由于人为的破坏,其中一块桥板和长堤石块被盗。后由当地一批热心文物的老人,筹资对刘公桥维修加固,使这一古迹得到保护。此外,可为见证的还有万家沟旁桥、西垟运河中几个水渚和南岙廿里桥等处。</p><p class="ql-block"> 由于刘公塘是依运河航道修筑,当时在施工过程中,一方面将原河堤增加高广,使成大道。同时也改造了古运河,挖深加宽拓直,使之面貌一新,故邑志上也称运河为刘公河。在当时那个没有机械只能靠人工劳作的年代,刘公塘是用聪明才智和血泪凝聚而成的,它的建成除需要广大民众团结一心外,也需要像刘默这样爱民如子的官员。尽管他任期时间不长,却为当地老百姓办成了这件大实事。自此刘公塘和运河相依相辅,遂成水陆通衙,河里驿舡客艇,岸上走马行人,南来北往络绎不绝,沟通了县治和郡城间的联系,不仅解决了水患,保护了良田和村庄,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我县以至浙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屉、文化交流和海防巩固,均起了巨大的作用。刘默也因此被世人所敬仰,当时王十朋对刘默十分推崇,曾赠诗曰:“扬州别驾之名士,肝胆崔巍百炼钢。” 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八百五十年前刘公塘的筑成,原依山边而行的古驿道渐被取代。后来,现代化交通迅猛发展,杭温公路建成后,刘公塘才失去了以往的作用。但人民是不会忘记历史的。像刘默这样一位有贡献于我市人民的历史人物,当之无愧地得到应有的敬仰和永远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刘公谷远离闹市,山幽、溪幽、水幽,而最幽的还在于谷底的瀑潭。这里两堵峭壁合拢呈倒V字形,一道瀑布从中间喷薄而出,落入石潭叮叮咚咚,像是晋阮放躲在山肚里弹着古筝,向游客诉说这谷中的风光和传奇。溯溪上行,只见流水潺潺,溪中石上刻着“三蟾戏水”。细看,有三块怪石似蛤蟆正在打闹,颇有野趣。拾级攀登,越过一架“天梯”,旁有“刘公谷”篆字摩崖,字体古拙遒劲,耐人品味,惜无落款。遗憾的是字被一条新建的水泥路挤得透不过气来,失去了应有的书法气韵。天梯顶端有水池,叫做“瑶池”,清泉盈满;瑶池与“天梯”构成一角仙境,别有情调。瑶池诱人戏耍,常见少女濯发、洗足、捉小鱼小蟹,于是,幽静的峡谷中扬起一串串“银铃”。</p><p class="ql-block"> 刘公谷双峰夹峙,松林葱郁,其间还点缀着“纯阳峰”、“炼丹台”和北宋石碑两方等景观十多处。今在距谷口不远的“上天梯”(系十八景之一)下方石壁上,保存有两处北宋摩崖。一在“上天梯”西南的悬岩上,系宋治平四年(1067)刘公舒、张纯民题名;二是元丰己未(1070)周开祖题刻,楷书。周开祖名邠,字开祖,钱塘诗人,当过乐清县令。除上述二处摩崖外,在“上天梯”岭背还有一宕,上刻“刘公谷”三个大宇,篆体直书。摩崖通高一点五四米,阔零点四四米,无落款,故史志上将该摩崖列在年代无考古刻中。最近,我偶尔发现宋人林一龙游刘公谷的《记文》一篇,其中记述:“有巨石状类欹壁,踞临潭面,上篆刻‘刘公谷’三大字,磨勒精古,令人玩赏不已。”《记文》作于宋咸淳四年,可见公元1268年以前,此摩崖已存在。刘公谷将尽处有新建观音寺,古朴雅致,宽敞明亮,玻璃龛中观音和童子像,塑得相当生动。观音寺上方有纪念阮放、刘默的“二公亭”和“刘公楼”。二公亭中嵌石碑一方,记载郡守王羲之曾到此访隐士阮放。后山有“仙师岩”,岩下石室相传就是刘默的隐居处,尚保存着天然石床。又说刘默得道成仙,也是在这里升天的,东边那座奇异的“马鞭山”,便是他催马扬鞭留下的圣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