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一个神奇的村寨

李明鹏

<p class="ql-block">在黔东南从江县茫茫林海中的月亮湾山麓,有一个可以一眼望到边的苗寨~岜沙。全村只有15平方公里山地,由5个自然寨组成,不足500户人家,2500人,在全国各旅行社几乎找不到名单。</p> <p class="ql-block">若说“名不见经传”可能不切实际,因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报道过“战天斗地修梯田改变落后面貌”的报道,《红旗》杂志封面也上过当地村容村貌和人物肖像,可谓“赫赫有名”。但作为旅游景点,它不象镇远古城、西江千户苗寨、黄果树瀑布那么闻名遐迩,知道的人少之又少。我们是自驾游到这里的。</p> <p class="ql-block">村寨建在山坡半腰,四周密林环绕,茂林掩隐,环境幽雅恬静。村民以稻作为主,狩猎为伴。这里箐黑林密,鸟道蚕丛,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千百年来极少有外人进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游览的人们有两条道可以进入村寨:沿大道走正门进入或是沿斜坡走“歪门”进入。是不是寓意某种人生哲理我不知道,但整个村寨充满神奇、神秘感。</p><p class="ql-block">(正道大门)</p> <p class="ql-block">歪门斜道。</p> <p class="ql-block">神奇之一,“阳光下最后的枪手部落”。</p> <p class="ql-block">相传岜沙人是蚩尤的后裔。当年蚩尤与黄帝作战,蚩尤战败后率领部落向西南转移至此。一个远古部落,中国最后的武士,就在这里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岜沙男人崇尚武力,平时身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衫铜扣青布衣,直统大筒裤,青布裢,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枪,上山打猎,下河打鱼。</p> <p class="ql-block">他们爬山上树如履平地,擅长打猎,重视身体的强壮和装束,狩猎与耕作技术同样高超。</p> <p class="ql-block">据当地村民介绍,前几年他们接待了一个由民族学、民俗学家组成的日本考察团。他们到黔东南寻根问祖,对岜沙人引起了浓厚兴趣,因为日本的武士装束和岜沙人的装束几乎没有二样,所以有人认为岜沙人可能与日本人同祖同根。</p> <p class="ql-block">虽然国家早已禁止狩猎,公民持枪必须有持枪证,但岜沙火枪被特许保留,作为苗族独特的传统文化标志。火枪兼有礼炮的功能,在重大节庆活动和迎宾礼仪中,火枪的巨响和硝烟所营造的庄重热烈气氛,是锣鼓鞭炮所不能及的。</p> <p class="ql-block">神奇之二,它与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在岜沙进村的山坡上,有一座八角纪念亭~神树亭,记载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表达了岜沙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热爱。</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岜沙人有崇拜树木的信仰,就是把树木当神来祭拜。他们认为:“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从古到今,岜沙从不滥伐树木。</p> <p class="ql-block">但在1976年,开国领袖毛主席逝世,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怀着对毛主席无限敬重的岜沙人,毅然决定将寨前一棵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树出寨时,全寨村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目送,并在树址处建了纪念亭。</p> <p class="ql-block">神奇之三,奇特的发髻与服饰。</p> <p class="ql-block">岜沙男人都留发髻,发髻在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标志。每个男孩在7~15岁之间都必须举行成年礼,由房族中的本家鬼师用镰刀为他剃头,梳成“户棍”,完成祖上传流下来的严格仪式,背上父亲为他打造的猎枪,就标志着他的人生进入了独立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所谓“发髻”,就是用镰刀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男性发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岜沙男子头顶挽着发髻,穿着自家纺织的无领右开襟亮布衣,直筒大裤管亮布裤,长年身佩腰刀,肩扛火枪,仿佛古代武士,很有秦汉遗风。</p> <p class="ql-block">岜沙男人蓄留发髻很有讲究。他们认为:发髻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美丽的树皮,他们能如此安然自得地生活,得益于祖先选准的这块宝地,尤其是这片森林的荫庇。这也是他们崇拜树木森林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岜沙妇女着装也极为精美,衣裙上古香古色的刺绣图案,配以银项圈、手镯,十分耀人眼目。</p> <p class="ql-block">神奇之四,奇异的民风民俗。</p> <p class="ql-block">奇异的婚恋观。在岜沙,男女恋爱自由奔放,无所顾忌,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春种秋收时节,是岜沙特有的“闹姑娘”季节,青年男女各带竹编钣囿,结伴相约,帮忙插秧收稻。白天劳动,晚上相聚喝酒、唱歌,抱姑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个小伙子可以同时抱几个姑娘。姑娘也乐意让小伙抱,哪个姑娘被小伙子抱得多,就说明她有魅力,就会有许多小伙子想娶她。如果姑娘没有被小伙子抱过,是很丢人的事。如果某个姑娘被外乡来的小伙子抱过,她在岜沙人眼中就是魅力出众的美女啦!</p> <p class="ql-block">旅游的小伙子来到岜沙,姑娘们就会用各种方式挑逗他,让他把岜沙的姑娘抱个够。有时候胆小的游客被大方的岜沙姑娘吓得狼狈逃跑,姑娘们则会开心大笑。</p> <p class="ql-block">奇异的迎宾礼仪。凡有宾客来临,女性则穿着自己制作的亮布衣裙,佩戴银饰盛情迎接。 男子则在寨门前吹奏芦笙、芒筒, 姑娘用牛角杯敬上拦门米酒。一曲笙歌奏毕,三声铁铳响起,火枪对天鸣放,打开寨门迎宾入内。游客沿林中石板小道走进寨子,观看民族风情习俗表演。</p> <p class="ql-block">跳芦笙舞是岜沙一项很有特色的活动。他们崇拜太阳神,每次集会都是男女列队面向太阳,后退七步后,吹响芦笙翩翩起舞。</p> <p class="ql-block">芦笙响起,只见男人们在里边一圈排开,双手捧着大大小小的芦笙,一边吹奏,一边有节奏地晃动身体;女人则在外围,双手持手帕,随着节奏不停地腾挪跳跃。</p> <p class="ql-block">铿锵有力的芦笙古乐,听起来就像刀枪剑鸣,大砍大斫,气势磅礴,也像是战场上冲锋的号角。女人们的舞蹈,节奏相当快,旋转、跳跃、腾挪跌宕,看起来竟像是猛虎下山一般。</p> <p class="ql-block">这是芦笙堂,地处山腰的一个平坦之处,这是岜沙的神圣之地,大凡寨上有重大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奇特的祭祀与树葬仪式。自古以来,岜沙人崇拜树,最盛大的祭祀仪式就是拜树神。每个岜沙人在有生之年都会种一棵树,待到离开人世时,便以此树为棺。</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独特的活动。如荡秋千。仲夏季节,青年男女成群结对,用稻草编成绳子挂在树上,荡时面对太阳,从早上一直玩到夕阳西坠,很是热闹有趣。</p> <p class="ql-block">踩高翘也是岜沙人普遍进行的一项活动。</p> <p class="ql-block">神奇之五,奇特的民居环境和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走进村寨,处处散发着纯真的苗乡苗味,随处可见不用一颗钉搭建的苗家老寨,古朴的吊角楼斜倚在绿色的山坡上,屋前房后到处是古木参天,蝉鸣鸟叫。 老人们相聚闲谈,高高盘起的左侧发髻,穿着象征已婚的白边裙,原始的木棍洗衣,配上双腿夹衣双手拧的手法,处处显示着神奇与独特。</p> <p class="ql-block">这里可能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苗族远古部落,男人狩猎,女人耕织。走进他们的世界,仿佛走入了时光隧道,日月回转,山河倒流,疑入战国时代。</p> <p class="ql-block">这里植被完好,古树参天,至今保持着原始的生态环境和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被人类学专家誉为苗族文化的古化石,让你能深切地感受到远古的文明气息和浓郁的苗寨原生态特色。</p> <p class="ql-block">这里保持着信奉树神和太阳神的历史传统,体现了岜沙先人敬畏大自然和爱护环境的观念。</p> <p class="ql-block">相传很久以前,这里的人们也曾为改善生活而过度砍伐,造成田中无水、林中无兽、泥石流濒繁的恶果。寨中长老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便暗示儿子去砍树。长老便以整肃寨风为由重重地处罚了自己的儿子,并制订了寨规。千百年来,这个规矩一直无人敢破。就是1958年大炼钢铁,全国各地都是小窑炼铁,这里也由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而未动一草一木。</p> <p class="ql-block">岜沙耕地稀少,人们常常要靠卖柴维生,但寨中有严格规矩:村人卖柴,一人一次只能徒步挑一担柴出寨,仅解决油盐之困,不许以此赢利;不许动用畜力车、机动车外运木柴;不许外地汽车来寨子里收购木柴;以确保山寨周围树木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他们的观念中,人是大自然的子孙,人的一切都是树给的:远古的先民为避野兽栖于树上,后来以树为材建房筑巢,树给人提供取暖用的柴、做工具的料、以及饱腹的果实。最老的树就是最古老的祖宗,老树就像祖宗一样时刻保佑着他们。</p> <p class="ql-block">这些观念看起来很可笑,但当我们看到长江洪灾肆虐时、地球被沙化威胁时,整个生态向人们发出警告时,人们才发现,岜沙先民确是真知灼见。</p> <p class="ql-block">参观游览岜沙苗寨,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它的神奇,而且让我们得到了这样的启迪: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与树对话,与河交流,与山拥抱,因为人类与生态紧密相连,人类若要肆意破坏生态则是自取灭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