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门那桥那雨

自由度71956247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锅底山下有片绿色的槐杨树林,一排排红砖瓦房掩映其中。解放军战士持枪守卫的北大门威武庄严,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五十多年前某军区教导大队的院景,也是我儿时生活成长过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院内,一条小河慢悠悠地流过小木桥,瞬间滑入山坳沟壑,发出悦耳的哗啦啦声,将大院分割成“南头”和“北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家住在南头。每天和小花、瑞坤一起上学,先过小木桥到北大门,穿过门前的大马路,走下路基沿着玉米洼地中间的土路一直往前走,就到学校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不清我是上小学二年级还是三年级,那年夏天雨水特别大。有一天下午,一阵大暴雨过后,教室棚顶渗出的雨水一滴接一滴往下落,操场被雨水冲刷的坑坑洼洼尽是石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提前放学,我和小花、瑞坤也没多想,还像往常一样走近路回家。雨逐渐减小,路更加泥泞,地里不少玉米东倒西歪。离大院不远了,我们傻眼了:北大门前的玉米洼地变成了浑浊浊的小湖泊,靠近路基那些玉米都趴在了水里,马路上雨水横流,只有教导队的北大门在雨雾中威严耸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时此地,放学回家的小学生越来越多。几个高年级男生从我们身边走过,趟着齐腿深的积水几大步就跨上了马路,真让人羡慕。过还是不过?怎么过?就在我们不知所措的时候,忽听有人喊我们的名字,定神一看,是大院的哥哥姐姐们来了!他们站在马路上正向我们招手。南头的我哥和刘家燕哥单兵作战,分别背着弟弟祖国和邻居家的瑞新“过河”。然后返回,燕哥背着自家小妹,我哥背着一个不认识的小弟弟。瑞霞姐和景兰姐首先来到我们跟前,告诉我们别脱鞋别挽裤腿,水深没用。我们几个手拉手排成“人墙”,两位姐姐一左一右领着我们慢慢地往前走,瑞霞姐反复叮嘱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松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姐姐们在身边,我不那么紧张了。泡在水里的路基又陡又滑,我连爬几次都滑了下来,有只鞋快滑掉了。后来还是俩姐姐在后面推哥哥在上面拽,我才跟头把式光着一只脚爬上了马路。那只不争气的鞋在水里翻滚着,我哥手疾眼快一把给“抓”了上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高的大门下面,站岗的叔叔笑着朝我们竖起了大拇指👍。南头的孩子都到齐了。北头的哥哥姐姐在清点人数,因为北头上学的孩子多,在这个特殊时刻一个都不能少!这时,我才发现有几位解放军叔叔也在救援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北头小姑娘邹莹的归来,大院里所有上学的孩子都在北大门下聚齐了。瑞霞姐姐让我们先回家,说她还有任务没完成。我哥低声地跟我说,他有事晚回去一会儿,告诉我妈别担心。其实我知道,哥哥姐姐们要坚守阵地,要和解放军叔叔们一起,为所有经过水洼地的小学生保驾护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告别了北大门,雨终于停了。不知愁的我们忘记了刚才的境遇,又高高兴兴往家走。想不到的是,还没走到小桥就被一位解放军叔叔拦住了去路,他命令我们:原地等待!小孩过桥危险,等大人接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登上路边的高坡,放眼望去:北桥头右侧路基在洪水的冲击下出现部分塌陷,前方已经看不到路了,只有桥两侧的木栏杆在洪水中颤抖。大暴雨让昔日安静的小溪变成了滔滔大河。再看一下桥的两面,好吓人啊!右面是一片汪洋,泛黄的洪水在南头水坝的阻拦下,波涛汹涌直奔小桥而来。漫过路桥的洪水像“瀑布”似的向山坳扑去,桥洞里冲出来的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发出阵阵嘶吼,在沟壑里窜几个高儿就没了踪影。</span></p> <p class="ql-block">(此图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桥的南端,杨叔、“二大爷”和我爸手里拿着一大团东西匆匆赶来,杨叔高声喊到:桥两端的人都不要动,我水性好,听我指挥,没有我的命令不许上桥。他裤腿挽得老高,我爸和“二大爷”先在他的腰上系上一条军绿色的布带(像扭大秧歌似的),接着又把那团长长的粗麻绳子的一端牢牢地系在腰间的布带上面。全副武装后的杨叔,一步一步用脚试探水流中桥面的情况,确定行走路线。“二大爷”和我爸在桥南面拽着绳子的另一端,配合杨叔的进退,以保证桥上人的安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叔第一个带我过桥。他先用军绿色布带把我和他绑在一起,让我抓住他腰上的绳子,告诉我别害怕眼睛往前看。然后一手搂着我一手扶着桥右侧栏杆,在湍急的水流中带着我一步步地前行。与此同时,“二大爷”和我爸像放风筝一样注视着我们,慢慢拉回手中的绳子。就这样,在“二大爷”和我爸的协助下,杨叔把南头的孩子们一个个安全送过桥。小花🌸特别懂事,她爸爸带她最后一个过桥,她一点都没生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安全回家了,大人们更忙了。杨叔和我爸随大队官兵急速赶往大河下游,救援受灾村民。“二大爷”成为营区的“党代表”,他组织带领南头的阿姨和哥哥姐姐们装运沙袋,加固出现豁口的拦水坝。完成固坝后,他又为大家备好上房的梯子,以防外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亲历洪水的场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时不时想起。那门那桥那年的雨☔️,让我懂得了哥哥姐姐们应有的担当;那门那桥那年的雨☔️,让我看到了闯过枪林弹雨的父辈们肩上的责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2年省军区教导大队全体干部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者声明:</b>.本文系当年作者等随军家庭的生活实录。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0.cn/4eiy4hx8" target="_blank">逝去的年代 军营里的妈妈们</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