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潘玉良:从青楼雏妓到知名画家的传奇<div>作者:青林知青</div> <b>凤凰涅槃后,浴火重生人</b><br><br>琴棋书画号四艺,前两项我倒是专心研究过,还算拿得出手。这书画就惭愧了,只局限于理论上,从未上手练过,于今也只是大致知道是哪种风格,何种流派,如一个不会做菜的美食家,喜欢品尝而已。<br><br>就外国绘画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俄罗斯巡回画派,原因大概是源自于那《无名女郎》,怎么看都觉得是安娜现身,那高贵的气质透着一种沁人心脾的美。加上《三套车》《伏尔加河拉纤夫》等等,无不同当年流行歌曲和文学作品相关,于是,便从心底便认为是绘画界之极品。尽管时人对高更、塞尚等印象派推崇备至,我也不以为然。<br><br>潘玉良作为一位中国女画家,她的画现在市场价一路攀升,大概要700多万一平尺了,一扫往日低颓之势,直逼一流大师之作,据行家称,其画风体现出19世纪法国学院派美术的扎实功底和印象派美术色彩明朗鲜亮,用笔干脆俐落、用色主观大胆,彰显大气。 在保利香港2014年春拍的“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专场上,潘玉良的《窗边裸女》以2000万港元起拍,最终以3450万港元成交。<br><br>但据我看来,她的画风应该受马蒂斯野兽派影响较深,不同之处是加了些中国传统线描的手法。反正我是不太喜欢的,我感兴趣的是她那不平凡的人生轨迹,如何从一个最最最底层的妓女走到艺术最高层的传奇女性。<br><br>潘玉良,字世秀,江苏扬州人。中国著名女画家,幼年痛失双亲,14岁被舅舅卖给了妓院作歌妓,17岁时被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赎出,纳为小妾,改名潘玉良,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朱屺瞻学画。两年后成为巴黎国立美术专门学校油画班的插班生,与徐悲鸿同学。一生绘画无数,主题大部分是女性,1977年在巴黎去世。 潘玉良的长相实在是不能用漂亮二字来形容,这无论是她早年的照片还是她的自画像都能看出,电影《画魂》让巩俐出演定是美化她了。想当年她被赌棍舅舅卖妓院时,那老鸨是百般的不情愿,“人你还是带回去吧,这丫头吃不了这碗饭,小眼睛、厚嘴唇,怎么长也长不成美人。”在不断地哀求下,以两担大米价成为芜湖妓院的烧火丫头。<br><br>潘玉良虽是女性,但却有着坚毅的性格,在妓院四年之中,因拒绝接客,逃跑十次,毁容上吊数回,誓死不从。束手无策的老鸨只好让她学琵琶、余派京戏,扬州清曲等艺术。后来在一次宴会伴舞时,遇见她此生的贵人潘赞化。<br><br>这潘赞化可是个人物,早年毕业于日本著名的东京早稻田大学,是同盟会会员,《新青年》早期撰稿人之一,老资格的革命家,时任芜湖海关监督。他是在这次聚会上听了潘玉良唱了一曲《林冲踏雪》,竟心生怜悯,为她赎了身,纳为小妾。而参加他结婚小典的唯一来宾,也是证婚人的客人也是大名鼎鼎,他叫陈独秀。 潘赞化长相英俊,又是高官,还深受孙中山的赞赏,但他为何一见这长相平平,中资以下之潘玉良便动了情,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剧作家廖一梅曾说过:“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也许,他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用通俗的话说,这就叫缘分吧。<br><br>从良后,潘玉良始用其名,她的原名叫杨秀清,后来跟了舅舅才姓张玉良,这个也有点奇葩哈,她居然和太平天国东王同名,而扬州城是太平军同清兵打得最为激烈之地,不可能不知道这东王之名,她是1895年生人,那个时候还是大清国呐,就不怕给安个什么罪名受到惩罚,不懂。<br><br>婚后,潘赞化给她扫盲上课,提高她的文化水平,此时有个姓洪的画家在院子里画画。寥寥数笔,美人蕉就跃然纸上。那刻开始,她疯狂地爱上了画画。每天站在洪野身边呆呆地看,偷偷地学,如痴如醉。 一年后,这个出身青楼、不识字的女人,破天荒地考上了刘海粟办的上海美专。她把长发剪成了短发,成了当时最时髦的女学生。<br><br>不得不说,潘玉良是个很新潮、有想法的女人,那时裸体画刚被刘海粟引进国内,没有人愿意当模特,潘玉良就对着镜子画自己。更大胆的是,她还钻进女浴室,躲在黑暗中偷画女人的身体,并为此被揪住头发挨了打。<br><br>她并不气馁,为了梦想她去了巴黎,考上了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最后,她又考进了罗马国立美术学院。她在这儿,如同一个饥饿之人看见了面包,她吮吸着所有的艺术养分,不断地提升自己,因为她知道,只有让自己不断成长的女人,才不会让这个世界辜负。 她赢得了当时很高的荣誉,但也因为举办裸体画展被人漫骂;有一次在学校的休息室里,潘玉良听见有人骂:“中国人都死光了,让一个婊子来上课。”她愤怒极了,推门进去,朝着那个人脸上就是两个耳光:“我打的你,我敢负责,你为什么要恶语伤人。我不会欺负人,但绝不会让人欺辱。”<br><br>这两记耳光尽显潘玉良性格的另一面,她这并不全部是为自己泄愤,而她打的是那个时代的愚昧和歧视。男人真正值钱的是学问和风度,只有最下流的男人才会侮辱女人。<br><br> 1937年,潘玉良参加在法国举行的万国艺术博览会,潘赞化送她,谁知造化弄人,因国内局势动荡,这一走,就是四十年,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最后的诀别,此后,她再也没能踏上故乡的土地。 她,一直是中国籍,决不加入外籍,因为她相信她还会回来;她永不卖画,因为她内心深处还保留着中国传统观念中的高洁。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巡展,甚至法国一度不允许她的作品出境,她是中国第一个进入卢浮宫的画家。<br><br>1977年,82岁的潘玉良用最后一点力气交代身边的老友:“现在我不行了,我还有一件事相托。我的所有东西,请你带回祖国,转交给赞化的儿孙们,还有那张自画像,也带回去,就算我回到了家,拜托了。”<br><br>1984年秋天,潘玉良的七大箱遗物和两千多幅画作,终于漂洋过海,回到了她的故乡,她久违的祖国。<br><br>也许有人要问,潘玉良既然这么热爱祖国,为何不早日回国呢?其实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当她从报纸上得知:“中共重用艺术家,徐悲鸿任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刘海粟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他们的个人画展,由官方分别在北京,上海举办,盛况空前。”时,就作好了回国的准备。 为了归国后举办画展,她准备利用巴黎好的创作条件,多准备些精品。就在她夜以继日地准备时,不好的消息接连传来,当她接到老校长刘海粟被以右派罪名清洗后,她便更加地迷茫和失望了。而1959年潘赞化的离世让她彻底失去了回国的动力,直到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她象一颗流星,速然消失在巴黎的夜空。<br><br>后来人们在潘玉良遗留的信件中发现,自1941年起直到临终前一年,潘玉良曾先后7次准备回国。然而,战火、动乱、政治运动、重病,加上法国当局不允许她携带作品出境,三十多年来的归国夙愿最终未能实现。 <br><br>潘玉良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尊严抗争,她的人生是一种极致,自由和尊严的极致。命运一开始只让她做一个的妓女,做一个最下等的女人,而她却用尽一生,将面前的一道道高墙推倒,重塑自己,如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