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记忆(11):“文革”“改名”热

杰子

<p class="ql-block">&nbsp;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p><p class="ql-block"> 1966年夏天,中国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我们这一代人清楚的记得,当年“大破四旧、大立四新”浪潮中,有一个精彩项目,就是改名。改地名、改街名、改店铺名……当然,也改人名。</p><p class="ql-block">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改名浪潮也迅速波及到全国其它城市。造反的学生和工人称之为:“横扫千军如卷席。”随后“千千万万的红卫兵举起了铁扫帚”,像“天兵天将”下凡一样,冲上街头“砸烂一个旧世界”去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文革中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时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济南各中学的红卫兵纷纷走向街头,横扫“四旧”,一场改名热席卷济南大地。他们到处张贴标语、传单、集会演说、发表倡议书,提出要把带有“封、资、修”色彩的老字号及娱乐场所的名称,更换为有革命意义的名字。短短几天,商店的字号、影剧院的匾牌、路巷口上的街名都当“四旧”被砸烂。现在来看当时被改的名称,真令人哭笑不得,越是哭笑不得,越能显出当年的荒唐。&nbsp;&nbsp;</p><p class="ql-block">当时,济南市辖有四区:历下区、市中区、天桥区、槐荫区。这些区名有的缘于济南掌故,有的缘于区内的知名建筑物,有的缘于该区所处的位置和特征。应该说,这些区名合情合理,无可挑剔。但在红卫兵看来,这几个区名全不“革命”!于是他们将市中区定名“红旗区”;历下区在红旗的边沿,理应起保卫的作用,便取名“红卫区”;天桥区在济南的北部,是葵花向阳的地方,取名“向阳区”;槐荫区位于济南西部,在当时“东风压倒西风”流行语的启发下,于是这个区改名叫“东风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1969年1月,济南市各区文攻武卫指挥部成立。</span></p> <p class="ql-block">“红卫兵”在“向旧世界宣战”的呼声中,将许多古典著作、中外名著,统统作为“封资修”的东西付之一炬。“大观园商场”中“大观园”三字,仿照了《红楼梦》里的地名,是地地道道的“封资修”黑货,理所当然要坚决取缔,于是被红卫兵改称“东方红商场”;“万字巷商场”的“万”字,与德国法西斯旗帜“卐”相似,于是改名“太阳升市场”,两个商场,一南一北,南北呼应,正好形成了“东方红,太阳升”的佳语。&nbsp;&nbsp;</p><p class="ql-block">在改名风潮中,“中苏友好电影院”也因与苏联关系破裂而改名叫“反修电影院”;“明星电影院”成名成家的名利思想太严重,被改名为“红星电影院”;新市场内的“天庆大戏院”改名“红旗剧场”;“青龙桥剧场”改名“解放影剧院”;“大同戏园”中的“大同”二字,有阶级斗争熄灭论之嫌,于是改名“红卫剧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北京前门大街红光理发馆门前被贴上“大兴无产阶级新风俗新习惯,大灭资产阶级旧风俗旧习惯”的对联,横批是“快革命”。</span></p> <p class="ql-block">饮食服务行业也不能避免,聚丰德的职工兴高采烈地,燃起鞭炮,敲锣打鼓,挂上自己书写的新招牌“工农兵饭店”,并把门口一对旧对联铲掉,换上毛主席语录。“瑞蚨祥布店”改“工农兵布店”;“奇美理发店”改“永红理发店”;“精益眼镜公司”改名“红星眼镜商店”;“老茂生糖果庄”改名“革新糖果门市部”;“皇宫照像馆”改名“红艺照像馆”;“铭新池澡堂”改名叫“东风池”,甚至连闻名遐尔的千佛山也难逃改名的厄运,取了个“向阳山”的名字,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红灿灿的一座向阳山,却展出了一个悲戚戚的收租院,真是让人哭笑不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所谓“文化大革命”,同“四大”(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是分不开的。</span></p> <p class="ql-block">改名潮不仅是改商标、改店名,当时济南的工厂、学校、医院、公园以及街道等名字,凡是沾上“封、资、修”的,无不被“破旧立新”。破“四旧”运动带来的全国性地名、路名大改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造成信件难以投递,电报无法送达。不仅外来人员找地方难,即使是当地人也常常被搞得晕头转向。 好在济南的主要道路改动并不大,主要是济南的主要道路是从经(东西)纬(南北)名命的。济南自开商埠后,“经纬路”就成为商埠区的一大特色。济南最早出现的经纬路是经一路,它修建于1904年前后,&nbsp;是济南市区胶济铁路沿线的重要交通线。自此至1930年前后,随着各条道路的相继建成,济南逐渐形成经纬路交织纵横的道路交通局面。当然,一些街巷凡是与“封、资、修”有“关联”的,革命小将是不会放过的,必改无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1966年,红卫兵将苏联大使馆所在的扬威路改名为“反修路”。</span></p> <p class="ql-block">&nbsp;短短几天之内,无数商店、街道改名换姓,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但在当时,对革命而言,这些都是小问题。 </p><p class="ql-block">在改名风潮中,还有许多人怕别人说自己不革命,一些人纷纷效仿,于是将爹妈给起的、本人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旧名或带有“封、资、修”色彩,带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名字,例如什么“梅、兰、竹、菊”、“春、夏、秋、冬”的,或者带有孔孟之道特征的“仁、义、理、智、信”等等,都改为有“革命色彩”的新名,以示与旧风格旧习惯的决裂。诸如“红旗”、“红卫"、“卫东”、“东风”,“红”、“岩”、“卫”、“军”、“继”等等新名。&nbsp;公安局户籍管理部门则“以报则速批,来者不拒”为原则,表示了对这种“革命行动”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对联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抒发情感的工具。“文革”之时,对联多为政治术语。</span></p> <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红卫兵给城市街道改名以后,给城市的工作、生活,尤其是邮政通讯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新地名一直没能推行下去,几年之后就自消自灭了,地名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nbsp;</p><p class="ql-block">在今天看来,当年那场改名运动,不啻为一场比荒诞派戏剧还要黑色幽默的“活报剧”。“文革”结束后,那些遭遇改名的老字号、老剧场、老街巷也都纷纷恢复了原名。但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给社会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严重的混乱。当年那些热血沸腾的改名者,虽然大多改去了红色名讳,却在自己历史上留下一个“曾用名”。也罢,就让这个“曾用名”记录着那段难忘的激情燃烧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改名是一件很随意的事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