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我在湖北进行了一次令人难忘的自驾游。昨天,我顺利抵达了赤壁市,今天一早便怀着激动的心情赶往赤壁镇。</p><p class="ql-block">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的大军与刘备、孙权的联军在此展开了一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这场战役不仅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之一,更是中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战场遗址。站在这片历经千年风雨的土地上,仿佛能听到当年战鼓的轰鸣,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赤壁之战不仅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漫步在古战场遗址,每一寸土地都似乎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人不禁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年,曹操率领26万大军南下,意图一举扫平最后的两个军阀——刘备和孙权。由于军事实力悬殊,刘、孙两家决定结盟,共同对抗曹军。庞统献上连环计,使曹操的战船连成一片;黄盖向周瑜提出火攻之计,并施苦肉计诈降;蒋干则用反间计,导致曹操误杀蔡瑁、张允。诸葛亮则巧妙地利用地利草船借箭,再借天时巧借东风,最终火烧赤壁,一举击败曹军。至此,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这便是《三国演义》中描绘的赤壁之战。</p><p class="ql-block"> 然而,根据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的注释,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情节实为虚构。例如,真实的赤壁之战中并无连环计、离间计,诸葛亮也未曾借东风,周瑜更未被诸葛亮气死。有人甚至调侃,中国历史上最冤枉的两个人莫过于周瑜和陈世美,因为历史上的周瑜实为一位胸怀宽广、英武儒雅的战将。罗贯中的演义虽为虚构,但其情节之精彩、深入人心,实在令人叹服。</p><p class="ql-block"> 此外,关于赤壁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毕竟时间已过去1800多年。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赤壁之战的发生地便是如今的赤壁市赤壁镇,也就是我现在脚下这片土地和眼前滚滚东逝的长江。</p><p class="ql-block"> 我听过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说,历史事件和人物通常有三种形象:正史记载的“历史形象”、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以及民间流传的“民间形象”。我意识到,《三国演义》属于文学形象,而正史中的历史形象也未必完全真实,野史和民间形象,也并非都是历史的糟粕。</p><p class="ql-block"> 步入赤壁古战场,古朴大方的景致令人恍若隔世,仿佛穿越回东汉末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壮观的古色古香演武台,在晨晖的映衬下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相传这里是周瑜点将之地。不远处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周郎石像,他身披铠甲,肩披斗篷,手扶利剑,傲视长江,满怀壮志指点江山。作为赤壁之战的现场总指挥,周瑜的形象令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我踏入凤雏庵,据说这里是庞统的故居。当年,诸葛亮被称为“卧龙”,庞统则被称为“凤雏”,可见庞统也是位高人,在赤壁之战中大放异彩。凤雏庵曾毁于战火,后于清道光年间重建。庵前有一棵高大茂盛的银杏树,树龄已逾1800年,且为雌雄同体,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来到拜风台,据说是纪念诸葛亮在此设坛借东风、助周郎之地。当然,我知道这只是罗贯中的演义。诸葛亮作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刘备与孙权的联盟正是他精心运作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最令我期待的,莫过于江边的景色。在江水滔滔的峭壁上,暗红色的“赤壁”二字苍劲饱满,映衬着苍黄的崖壁和天青色的江水,透出一种说不清的肃杀与苍凉。相传,周瑜在赤壁大战后,因见烈火映红江边石壁,激情澎湃,提笔写下这两个字。站在这片历史的见证之地,心中不禁涌起对那段风云变幻岁月的无限遐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据说,石壁岩上的朱红色“赤壁”,是当年周瑜写的。</p> <p class="ql-block">其实,在这石岩上,有十几位大名鼎鼎的文人墨客题词,由于历史悠久,渐渐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刘、关、张,桃源三结义。</p> <p class="ql-block"> 当年,曹操击败袁绍家族,平定了北方,随后夺取了兵家必争之地荆州,可谓离一统天下仅一步之遥。然而,热血沸腾的曹操急于乘胜追击,却未曾料到赤壁一战会给他当头一棒,最终以惨败收场。</p><p class="ql-block"> 说到荆州,它距离赤壁古战场并不远。赤壁之战的核心目标,正是为了夺取荆州,进而统一天下。在三国时期,荆州可谓是各方势力的焦点:它是刘备的根基之地,是刘表的命脉所在,是诸葛亮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周瑜挥之不去的噩梦,更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的人生谢幕之地。这座城池几经易主,数度更迭,成为三国历史的重要舞台。在《三国演义》这部一百二十回的巨著中,竟有八十二回提及荆州,足见其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人们都非常疑惑,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拥兵26万重兵,而刘、孙联军仅有不足5万兵力,曹操会在这场志在必得的战役中惨败?如今,许多史学与军事专家,得出了以下结论:</p><p class="ql-block"> 首先,曹操因骄傲自满而轻敌。特别是官渡之战的胜利,让他狂妄自大,低估了刘、孙联盟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其次,曹操军中最得力的谋士郭嘉因病去世,而刘备军中却多了一位旷世奇才诸葛亮。尽管《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神化,但他实际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军事才能并不突出。而郭嘉的谋略完全不逊于诸葛亮,却被罗贯中一笔带过。据说赤壁之战后,曹操痛心疾首地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p><p class="ql-block"> 第三,曹军多为北方人,擅长陆地与骑马作战,却不善于水战。最后,曹军因不适应南方气候,染上疫病,战斗力大幅削弱。</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我忽然想到,东汉末年最著名的三场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亭之战”,竟然都以战争发动者的失败而告终。这究竟是偶然,还是隐藏着某种必然规律?我不得而知。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些战役的成败,无疑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与无尽的思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伫立于高大的宣传栏下,它绘声绘色地描绘着赤壁古战场的辉煌,核心传达着“不到赤壁,不解三国”的理念。我理解,这是在强调赤壁资源的独占性和独特价值。然而,我的内心却充满了遗憾。历经近1800年的历史冲刷,赤壁古战场的许多珍贵文物几乎湮灭殆尽。如今景区内的演武台、武财神庙、周瑜塑像、拜风台、翼江亭、望江亭等,皆是后人仿制的“赝品”。唯有那滚滚长江水依旧咆哮不息,唯有周瑜当年题写的“赤壁”二字仍在潮水中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那段遥远的历史……站在这片土地上,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上,颂扬赤壁之战的作品浩如烟海,李白、杜甫、曹雪芹等文坛巨匠皆有佳作。然而,在我心中,唯有苏东坡的《赤壁怀古》最为出彩,最具深度,也最能表达我此刻的心境:“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日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