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法源初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许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京城,初春一个风和日丽、阳光灿烂的早晨,挥之不去的疫情,挥之不去的忧心忡忡,是啊,迈开步走出门都是很难的。百无聊奈中,摆弄摆弄了书架,翻了翻尘封的历史杂书,《法源寺》,于是开始了书中的法源初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以解忧啊,难道是书香,哦,不,唯有暗香!正如书中明示,巷弄深处寻丁香。清代的法源寺以其花木见胜,誉满京都,寺内的前庭后院都种植了丁香,芬芳浓郁,号称香雪海,极负盛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过去的京城有三大花事,一是法源寺的丁香,二是崇效寺的牡丹,三是极乐寺的海棠,都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和百姓争相观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年春季花开,寺僧必备素斋,邀集文人名士赏花。因此,踏青时节,法源寺内赏丁香吟诗唱和,在老北京可谓家喻户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赫赫有名的文人墨客纪晓岚、黄景仁、龚自珍以及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和诗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4年,这里举办了最为著名的百人丁香诗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4年4月26日,民国才女林徽因,著名诗人徐志摩陪同诺贝尔奖获得者、印度诗人泰戈尔在此赏丁香、瞻古刹,史称岁寒三友,成就了一段文学佳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今,崇效寺的牡丹迁到了中山公园,极乐寺的海棠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唯独法源寺的丁香,依旧固执地在曲折的巷弄里独自绽放,成为了北京文化的血脉。</p> <p class="ql-block">香火永旺,佛光普照 !除了历史底蕴与美景盛事,法源寺早已成为一座佛教典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6年,中国佛学院在这里成立。 1980年,创办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使之成为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的中心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保存着历代石刻、经幢等,殿外山墙还嵌有清代翁方网复制的唐“云麾将军碑”残柱基,另有《法源八咏》及《心经》等碑刻,是研究佛学和法源寺历史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源寺内收藏了众多名贵的佛教典籍及艺术品,特别是大悲坛内陈列的大量佛经,数量众多、版本珍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七进六院,是北京城内保存下来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其风雨沧桑,几度毁修的经历,仿佛以身说法,宣讲了佛教所说的无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美人间四月天,丁香盛开,余烟萦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源寺始建于唐代,是中国佛学院和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的所在地,也是北京城内较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内环境清幽,来此拜佛祈福十分静谧舒心。此外,这里还是一座宗教类博物馆,可以参观众多珍贵的佛教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源寺寺院不大,纵深约有200米左右,寺外面是熙熙攘攘的街道,而一进寺门后便来到了清净古朴的世界,院内的树木葱郁、建筑古朴,一切都好像安静了下来。寺院由外到内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大悲坛、藏经楼等众多古老建筑,缓缓步入,缓缓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源寺除了是一处佛门外,还是一座宗教类博物馆。在寺内的大悲坛内,陈列了众多佛教文物,其中有中国早期的佛像-东汉陶佛坐像、东吴时期的陶魂瓶、北魏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铁佛像、宋木雕罗汉等多件文物,一定要做足功课细心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园内还种有海棠等植物,每年春天来此,花朵盛开,更是人口攒动、络绎不绝,毋庸置疑,这是摄影者大显身手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娓娓道来,地处北京南城闹市的法源寺,本是一座寺庙,却总与中国的历史不断擦肩。民间一直有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的说法。哈哈,法源寺里究竟发生过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初夏的上午,终于可以迈开步走出门啦,许先生的实地法源初探姗姗来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依然是春日般的明媚,从菜市口出发,在京城的心脏,走街串巷,穿过几条胡同,一路走一路感受阳光灿烂的京城。一边聆听历史故事,一边欣赏沿途花事,耳畔时不时传来的佛经吟诵声,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意趣,别有一番天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静静的、净净的法源,让人肃然起敬,古银杏树下,微闭双眼,聆听「浮城 法源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禅林花海,法源丁香</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戊戌变法</p><p class="ql-block">它是海藏壮丽史诗的历史云盘</p><p class="ql-block">万籁萧萧、禅音萦绕</p><p class="ql-block">它是吟诵悠长佛经的深深庭院</p><p class="ql-block">悄然盛放的丁香</p><p class="ql-block">漂洗着无数灵灵秀秀的双眸</p><p class="ql-block">知否知否,唯恐绿肥红瘦</p><p class="ql-block">北京菜市口</p><p class="ql-block">有一座京城最古老的佛教庙宇</p><p class="ql-block">惊艳了千年时光</p><p class="ql-block">温柔着漫长岁月</p><p class="ql-block">听故事、闻丁香、会春意</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法源寺等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它不仅是北京城内历史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侣和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1983年(癸亥年),法源寺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南往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宽阔庞大,是北京城内保存下历史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年浮沉,法源是真!那些年,法源寺叫过的名字:悯忠寺、顺天寺、崇福寺...历史的主人公不断变换,而这座古寺,也在那些角色的浮沉故事中,被赋予了不同的颜色与生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源寺最初叫悯忠寺。这名字顾名思义,就带有纪念忠烈的味道。实际也正是如此,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不顺服高句丽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武则天完成全部工程后,赐名悯忠寺。也就是说,这里原本就是唐朝的一个烈士陵园。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悯忠寺名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辽代,悯忠寺被毁,但不久即奉诏修复,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明朝,寺僧相王容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易名为祟福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朝雍正改称法源寺,此后便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重修之后,乾隆皇帝钦赐匾额法海真源,至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之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说乾隆皇帝还在寺内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法源寺名字的兴废之间,小心翼翼地打开历史之门的缝隙,窥伺这座传奇庙宇,与朝代、帝王、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那么,再看看那块法海真源,就不会只单单感叹挥毫间的行云流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千年老字号,当之无愧的流量王。历史长河中的法源寺,在沧桑中远远不断地蹭着热点,抢着头条:安史之乱、靖康之难、袁崇焕之死、戊戌六君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先后称帝,定都幽州,并在悯忠寺中立起两座佛塔以示纪念。安史之乱平定后,这两座佛塔毁于一次火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靖康之难:北宋时期, 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宋徽宗、宋钦宗被掠至燕京时徽宗被关在大延寿寺,而钦宗就被关在悯忠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袁崇焕之死:抗清名将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凌迟三天而死。他的一位佘姓部下相信他是被冤枉的,便冒险将他的头颅秘送法源寺保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后,戊戌六君子被杀,传说,是当时京城大侠大刀王武,将谭嗣同等人的尸身偷运并停放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以说,面积不大的法源寺,是一个时空浓缩的历史舞台。也就有了“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的说法。纵观法源寺这一千多年的演变,它与中国历史奇异的交融,使它更多了一分厚重与沧桑之感。</p> <p class="ql-block">法源寺,位于北京市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源寺,唐时为悯忠寺,清雍正时重修并改为今名,1956年在寺内成立中国佛学院、1980年又于寺内建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属的宗教类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源寺,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正,宽阔庞大,是北京城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华严三圣,既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后有光环,通高3.97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这三尊塑像,妙像庄严,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堪称上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1.35米,木胎贴金,为清朝制品。大殿中迤南两清石柱础,作卷叶莲瓣,估计是唐初建寺时原物,它的花纹与庙中佚失的唐天元十四年(726年)石幢的花纹相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悯忠台一名念佛台,又称观音殿。台基高一米多,周围设以砖栏,殿堂建于台上。此殿结构独特,外墙以十二柱为架,室内以十二柱支撑式样与故宫御花园万春亭相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保存着法源寺的历代石刻、经幢等,以唐《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藏舍利记》、《承进为蔍福禅师造陀罗尼经幢》(应历七年,957年),辽代的《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最为珍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殿外山墙还嵌有清代翁方网复制的唐云麾将军碑残柱基,另有《法源八咏》及《心经》等碑刻,是研究佛学和法源寺历史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净业堂前有一巨大石钵,双层石座,周围雕海水花纹和山龙、海马及八宝等形象,雕刻极为精美,几可与北海团城的渎山大玉海媲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净业堂内供奉一尊明代铜制巨像毗卢佛像,高及屋顶(4.58米),共三层,下层为千叶莲瓣巨座,每一瓣上镂一佛像;中层为四方佛向东、西、南、北;最上层为毗卢佛。法源寺西南角原有无垢净光宝塔。塔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年),砖结构,高3.3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法源寺内收藏了众多名贵的佛教典籍及艺术品,特别是大悲坛内陈列的大量佛经,数量众多、版本珍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悲坛是一座佛教文物宫殿,这里陈列的历代佛像、石刻及艺术珍品有:中国最早的佛像——东汉时代的陶佛坐像,有东吴时代的陶魂瓶,有北魏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铁铸像、宋木雕罗汉、元铜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等,都是国宝级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各国赠送的经像文物。最后一进殿堂是藏经阁,大殿全部用青砖铺地,阁上供奉着三大士像,为木胎干漆所制,是明代造像的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北京法源寺,同时是李敖所著的一部历史小说,该小说以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康有为,戊戌变法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本文中清末作为改良派的先锋,同时又是民国革命派中的落伍者。本书中与佘法师就“善”与“伪善”,“忠”与“奸”,“忠”与“愚忠”等的不同论点进行了辨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谭嗣同,戊戌变法主要领导人之一,在变法失败后以死来告诫后来人,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才能拯救中国。本书中,其对“死君”与“死事”,“生”与“义”,“大义”与“小义”,“汉族”与“蛮夷”等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寺佘法师,法源寺方丈,曾参与太平天国起义,兵败隐逸。后为救大刀王五被义和团所杀。佛法极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刀王五,绿林好汉,曾与佘法师同在石达开帐下效力,兵败后在北京走镖。为谭嗣同等人影响较大,后为完成谭嗣同的临终请求营救光绪帝而被义和团杀死在法源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启超,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变法失败后到日本。后参与辛亥革命,反对帝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太后,清朝末期的实际统治者,顽固,有心计却没有大局意识的妇人。把持朝政,荒淫无度,贪图享受使中国经济军事实力急转直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光绪帝,有心救国的傀儡皇帝,变法的主要支持者,变法失败后被囚禁,后病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李敖《北京法源寺》是一部有着深刻隐喻意味的思想小说 ,它以详人所略 ,略人所详的独特叙述方式诗意地再现了中国近代最黑暗时期一批文化思想巨人寻找救国之路的心灵历程。借改革时代人物之口讲述他对善与伪善,死事与死君等问题的看法,代表了近百年来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的最深刻境界。从哲学的角度看,此书也是继《道德经》之后一部可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人思想的书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李敖的《北京法源寺》考证,著名变法维新人物谭嗣同,在刑前,也曾到法源寺一游。那一段刀光剑影的历史,如今也被历史的时光隧道锁闭。不变的,只是黄昏中飞起飞落的群鸦,以及荡涤心灵的暮鼓晨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年的古寺,千年的见证,千年的宁静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法源寺》以具象的、至今屹立的古庙为纵线,以抽象的、烟消云散的历朝各代的史事人物为横剖,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好、夷夏、中外、强弱、群己、人我、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济(经世济民)等等,都在论述之列。这种强烈表达思想的小说,内容丰富自是罕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罕见?因为《北京法源寺》是历史小说。一般历史小说只是“替杨贵妃洗澡”、“替西太后洗脚”等无聊故事,《北京法源寺》却全不如此。它写的重点是大丈夫型的人物。这是一部阳刚的作品,严格说来,书中只有一个女人,并且还是个坏女人,其他全是男性的思想与活动。它写男性的豪侠、男性的忠义、男性的决绝、男性的悲壮。但它并不歧视女人,从光绪的珍妃的哀怨、到谭嗣同的闰妻的死别,都可反映出这些,只是它的主题不止于男女之情而已。</p> <p class="ql-block">《北京法源寺》中的史事,都以历史考证做底子,它的精确度,远在历史教授们之上。 大体说来,书中史事都尽量与历史符合,历史以外,当然有大量本着历史背景而出来的小说情节,但小说情节也时时与史事挂钩,其精确度,别有奇趣清朝史学家说“中有苦心而不能显”、“中有调剂而人不知”,大致类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事以外,人物也是一样。能确有此人、真有其事的,无不求其符合。写历史小说,自然发生“写实的真”和“艺术的真”的问题,两种真的表达,小说理论头头是道。《北京法源寺》在小说理论上,有些地方是有意“破格”的。有些地方,它不重视过去的小说理论,也不重视现代的,因为它根本就不要成为“清宫秘史”式的无聊小说、也不愿成为新潮派的技巧小说,所以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该赶快“过桥”的,也就不多费笔墨;该大力发挥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法源寺》是狂人李敖所著的一部历史小说,也是最能体现其思想深度的代表作。小说以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为背景,讲述了从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仁人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源寺出名,李敖的同名著作算是功不可没。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的话剧《北京法源寺》更是登陆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在这里,你或许能堪破生老病死,堪破政治棋局,堪破人伦俗世,堪破道德文章,堪破社会伦纲,堪破历史千载,堪破宇宙万象。或能超越自己,抵达无我之境。</p> <p class="ql-block">许先生的法源初探,恰好赶上澳门佛教总会会长戒晟法师一行来访。访团一行首先来到法源寺大雄宝殿,礼佛敬香,随后参观了法源寺各殿堂。法源寺知客智勇法师向客人详细介绍了法源寺的建筑文物、历史文化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夏的北京,风和日丽,顺着小胡同七拐八绕,是一种享受,法源的初探,是一种升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