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湖书院位于兴国县古龙冈镇江湖村,为兴国最早的书院。宋咸淳八年(1272年)由兴国县令何时创建,右丞相信国公文天祥为之记并题“安湖书院”匾额。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兴国县令黄泗以其地处远辟,移建县城东侧,吉水状元罗洪先记之。迄至清代,原安湖书院屋宇倒坍,尘霉满院,荆棘丛生。咸丰十年(1860年),邑人钟润兰、邹鸣凤和谢华国等倡议捐资重建,复移原址,同治三年(1864年)落成。民国年间,在书院旧址创办安湖小学,解放后续办完小,今为安湖小学校址。时至今日,日新月异,书院只剩下爬满“凉粉子”藤的一截围墙及三根突兀又有点违和的孤零零的栓马桩。 书院坐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平面布局呈“回”字形。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絜矩堂、文昌祠,两侧以围屋相连。前中后三进,栋宇黛瓦,飞檐翘角,四周环筑乱石围墙,建筑面积 1280平方米,占地面积2064平方米。山门向西,正朝苍翠挺秀的夜尖峰,门额上楷书“秀峰拱翠”四个粉底墨黑大字,门的两旁有对联一副,联云:<br> 安士敦云登道岸;<br> 湖山拱秀壮文轩。<br> 大门上方原悬挂着文天祥手书“安湖书院”匾额,惜久毁无存。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张恨水先生来书院掌教,拟有门联,联云:<br> 安宅在天下,后先乐忧,公定岳楼争笔墨;<br> 湖山好故乡,归来狂卷,我怀鲁壁动金丝。 同治十一版“兴国县志”记载的“安湖书院” <font color="#39b54a"> <b>安湖书院记 </b></font><div><font color="#39b54a"><b> 文天祥</b><br> 赣兴国县夫子庙,在治之北门。县六乡,其五乡之人来游来歌,被服儒雅。东二百里曰“衣锦乡”,其民生长斗绝险寒,或为龙蛇渎于邦经,有司黾勉以惠文从事。咸淳八年,宣教郎临川何时来为宰,悯然曰:“使人不可化,则性命之道熄矣。”顾邑校旷越不克施,乃夏四月,即其地得山水之胜,议建书堂,以风来学。召其豪长,率励执事,堂庭毕设,讲肄有位。汇试馆下,录为生员凡二十八人,又拔其望四人为之长。冬十月,令率诸生以牲币荐于先圣先师,樽俎旗章,等威孔严。环观愕眙,屏息胥忭。黧老妇子,转相传呼,然后翕然以儒者为重。令曰:“吾教可行矣。”载命胥正,秩其比伍,家使有塾,人使有师,如党庠术序之意。置进学日记,令躬课其凡,督以无怠。又上诸府改其乡曰“儒学”,植之风声。于是山长谷荒,人是用劝,咸愿进向文事,率由训程。传曰:天地之道,浸言化以渐也。风俗之积,几千百年,而令一朝变之,固若是速欤!<br> 共惟国家,五星聚奎,实开文明。皇祖制诏,天下州县立学,所在表章儒先。复创书院,三代以下,斯文彬彬焉。先民有言,地气自北而南,粤从衣冠正朔,启我吴会,自江以南,悉为邹鲁。今也遐荒陋僻,沐浴教恩,如狂得瘳,如迷得呼。王泽之渗漉日深,地气之推移日至,此岂偶然之故哉!予于令为同年进士,适守是州,今奉天子明训,以字民为职,能广学爱宣德化,是为不辱威命。将上其事于朝,复谂之诸生曰:“昔有文翁,兴学于蜀。受业博士,时则张叔。学官弟子,畏而怀之。彼何人哉!叔兮叔兮!”又进诸生之长谂之曰:“昔有文公,设教于潮。潮人赵德,以士见招。维文与行,倡于齐民。其则不远,德哉若人!”诸生拱而前曰:“某等幸生明世,惟师帅不鄙夷之,俾获有闻。虽不敏,敢不受教!请刻诸石,以诏百世。”<br> 书院之制,前为燕居,直以杏坛,旁为堂,左先贤祠,祠后为直舍,缭斋以庑,不侈不隘。临溪为之门,堂名“絜矩”,斋名“笃志”、“求敏”、“明辨”、“主善”、“率性”、“成德”,其门总曰“安湖书院”。某山中所题云。</font><br></div> 文天祥的“ 安湖书院记 ”应该是在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三月,在于都县城大败元军后,六月率抗元军入兴国,在古龙岗的莲花山邹公寨设行府、召集义军、筹集粮款、继续进行抗元斗争时所作。文天祥在兴国的抗元斗争是艰难又悲壮的,且战且退,先后在古龙岗的莲花山邹公寨、樟木的崖石寨、方太的宝石山宝石寨、崇贤的九万高设立抗元的指挥机构—“行府”,可以猜想到,文天祥在古龙岗的停留时间也不会很长,邹公寨“行府‘到安湖也有近2个小时的路程,缺粮缺钱的日子里,到书院去作记而争取民心就是不得已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