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两山理论”实践区:党建引领 荒山变“金山”美了乡村富了民

麻雀啄鼓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两山理论”实践区是大同镇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山区、库区镇情,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现途径,为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和借鉴而建立的先行先试实践区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区域范围为两河、汤坝、鲍山三个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年来,实践区坚持党建引领、规划统筹、产业支撑、幸福乐园。镇村整合资金四千多万元,建成了大同镇文化活动中心、农民技术培训中心、两河游客集散中心;引进市场主体建设了八个产业园;新建广场、景点23处;新办农家乐、民宿、农特精品商店7家;新建三公里沿河景观带。实践区“一村一品 一地一景”的格局基本形成,“一区一特色”更加鲜明;支部强、乡村美、产业旺、集体壮、农民富的业态日益显现。</b></p> 突出党建引领,为乡村强魂铸魄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是实施“山水党建”工程。</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把党建链连接产业链,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通过“围绕产业建组织、围绕特色讲党课、围绕发展亮实绩、围绕招商优服务”等活动,强党建、兴产业。实践区一个支部引一个产业,一名支委盯一个产业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二是开展“支部结对共建”活动。</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按照“党建搭台、区域统筹、共建共享”的运作模式,打破村级界限,实现支部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工作互动、成果互享。鲍山村是一个山多人少的软弱涣散村,集体无产业,村庄无变化,村干无人当。通过与两河村支部结对共建后,两河村引来浙江老板开发鲍山荒山,连片种植白茶400多亩,并在废弃的鲍山小学建起茶叶加工厂,带动鲍山16户贫困户脱贫,村集体每年增收5.3万元。</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三是推行农村“功能性党小组”。</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按照“五个有利于”的标准,将党小组建立在自然塆上、产业园里、务工地处,将党的力量延伸到发展最前沿,筑牢乡村振兴“堡垒前哨”。鲍山村黄安国等四名高龄党员坚守深山旮旯,组成“有机稻种植党小组”,带领全村66名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种植有机稻420亩,有机稻价格比其他稻谷高,激发起农民种田积极性,“山里良田抛荒严重”的难题迎刃而解。村支部因势利导,引来市场主体,组建专业合作社,办起了精制大米加工厂,把卖谷变卖米,把靠贴牌销售变创品牌闯市场。鲍山村已成为全市有机稻生产基地,“鲍山秀玉”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有机大米品牌。</span></p> 突出产业支撑,为振兴蓄势赋能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是着力培育市场主体。</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市场主力、政府助力、社会合力上下足功夫。通过招商引资,能人回乡等方式,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让市场主体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实践区内道地药材园、苗木花卉园、高山畜牧园、竹产业园、蕲艾种植园、有机稻种植园、高山牧羊园、高山白茶园等八个产业园均由市场主体投资,商业化运作。镇村全力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营商环境工作,为老板当好"店小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二是着力做到生态优先。</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选准绿色项目,采用生态模式,提升农品价值上下足功夫。引导各村结合资源禀赋,明确特色产业定位,坚持绿色发展,梯度推进产业延伸。两河村引进浙江老板投资900多万元,流转荒山1060亩建起“茶海飞歌”高山白茶园。茶园采取“野放”茶叶种植和培育模式,不搞挖机或人工整地,釆取在荒地上定点挖穴栽茶亩,不使用化肥农药,不锄草只割草,茶苗完全在自然环境下生长。这个模式生产出来的茶叶鲜、爽、甘、甜,价格很高,供不应求。既保护了生态,又提高了农品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三是着力三产融合。</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强链补链、特色发展,打造品牌上下功夫。把“两山理论”作为实践区高质量特色发展的“定海神针”,立足茶、果、药、竹等资源优势,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靠科技提升品质,凭专业打造品牌,用文化彰显品位。做到“产业特色+品牌培育+招商引资”三个突出,实现“产业+文化+旅游”三线融合。高举高打“山水大同”旅游品牌,把产业基地建在旅游产业链条上,实践区新建了四条乡村旅游路线,打造了“精打细算”“金蕲本草”“花漾人间”“桃园驿站”“鲍山秀玉”“醉春风”“羊光大道”“竹山茶海”“茶海飞歌”等旅游精品景观节点18处,开办农家乐三家,民宿一处,把产业园变乐园,民房变民宿,农品变礼品,农民变股民,风景变“钱景”。把实践区打造成颜值高、生产优、产业强、服务全、农民富的特色品牌乡村。</span></p> 突出共建共享,为发展凝心聚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是引导群众参与。</b><span style="font-size: 22px;">让群众“冷眼看”变“热心干”。通过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成果使老百姓“怦然心动”。把“钱从产业中来,地朝着产业基地转,乡村振兴我要来干”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2015年两河村引进浙江老板种植向阳桃350亩,经济效益很好,周边农户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纷纷自发地开发荒山,种起桃子来。桃园面积发展到800亩。</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二是提高群众素质。</b><span style="font-size: 22px;">让群众“苦干增产”变“巧干增值”,通过强化美德宣传、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提升村民素质。村头竹篱笆花带内都是各家各户自发在网上购买,播撒的价格低、花期长的波斯菊等花种,合力绘就美丽乡村新花园。几个村民还到县城和镇区开设“山珍果味”“蕲艾惠”等农特产品精品商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三是打造幸福家园。</b><span style="font-size: 22px;">让家园从“乐业”变“安居”。实践区以“民”为本,为人民群众打造生态宜居,安居乐业家园。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向“生态宜居”转变;通过春风化雨“易风俗”,向“乡风文明”转变;通过“五治融合”向促进“治理有效”转变。实践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明显提升,正在朝着“垸垸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和美乡村转变。</span></p>

实践

产业

乡村

党建

产业园

两河

市场主体

品牌

群众

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