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桥

野牛

<p class="ql-block">少小离家岁月多,花甲人事半消磨。</p><p class="ql-block">唯有门前马江水,桥下不改旧时波。</p> <p class="ql-block">马江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平原。这里江河沟渠纵横交错,于是便有各种各样的桥。</p> <p class="ql-block">没有公路之前,过河通常是连板桥,每一板桥用4-6根木头拼起来,根据河面宽度一般是4-8板,最长的是澄江墟的12板桥。马江印象较深的有三座连板桥。社官下通往老屋有座连板桥,这是方洞、铁寨、高士亨、马江通往澄江墟的古驿道必经之桥,小时候奶奶带我去做客,过桥时我不小心从桥上掉下落水了,成了落汤鸡,只好回去换衣服再去做客。圆坝门前跨河的连板桥,那一年春节期间,父亲单位五六个同事来家里贺年,有两个女孩子颤抖着走了几步,之后就爬着过桥了。长头角也有一座连板桥跨越潭亨河,儿时夏季里戏水,常与小伙伴从桥上往深潭跳下。坑背门口有座连板桥通往门口塅,据说有高士亨人学游泳从桥上跳下河潭,于是有“高士亨人打的啾咪(潜水)----学会了”的歇后语。</p> <p class="ql-block">板桥大多用铁链或钢丝绳拴在岸边的大树上,因为到了雨季,小河小溪里的水流暴涨,常常冲毁桥梁,淹没稻田。洪水退后,村民就把拴着漂在水面上的板桥重新架上去。</p> <p class="ql-block">造型美观,桥体坚固的要数石拱桥,位于小陂至沙田将军潭上游的单孔石拱桥,据说是我们村的绅士们倡议并主持建造的。详见《将军潭石拱桥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常见最常过的桥是山沟、田垄之间的便桥,有很多小河、小溪、小沟,因为河面并不宽阔,大多只有一两米,所以村民常常地取材,架上一段木头或者大石板,往往是用1-3根木头(有的甚至用迁坟捡金后废弃的寿木)连接沟渠两边,以利挑肥担谷背木等农事活动之通行。</p> <p class="ql-block">还有比较特别的桥,严格意义上并不是桥,在水缓较浅河道上,设数个大石块,供人们跨越跳蹬过河。由于石头常年泡在水里,上面长满了青苔,加上润水湿滑,老人和儿童得十分小心。到了雨季,河水暴涨,跳蹬石头桥就淹没无法通过了。</p> <p class="ql-block">澄江通公路从1955年开始,建设了顿岗至师姑山15.1公里公路,1957年冬开始修建师姑山至澄江13公里公路,次年始兴县城至澄江全线通车。1965年9月开通澄江至方洞公路,1966年开通澄江至暖田3.7公里,1970年开通水口至铁寨2.9公里,1973年开通澄江至四村5公里,1995年开通天宝围至下窖3公里,1995年开通善亨至上张3公里、下洋洞至上洋洞2公里。</p> <p class="ql-block">通公路后,家乡新增了澄江大桥、马江桥、长河滩桥、阴桥、高桥、潭坑桥、六丘桥、小黄洞桥、吊兰寨桥等桥梁。</p> <p class="ql-block">故乡那些各式各样的桥,就这样静静地待在故乡的河流上,每天看着我们上学、放学,放牛、割草、赶集,静静地承受着行人、牲畜、车辆来来往往,静静地连通着村庄与外面的世界,静静地看着我们长大,离开故乡。</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货车的载重愈来愈大,结合国道改造,国家在老桥的下游新建了马江大桥。</p> <p class="ql-block">马江大桥老桥1965年初兴建,1966年冬建成通车。桥梁设计2孔,跨径6.5米,净宽4.5米,全长15米,限载重汽车13吨、挂车60吨。桥龄越来越长,通车越来越频繁,负荷越来越重,马江大桥老桥渐渐不能承受碾压了,逐步成了危桥。政府派专家考察后,先是禁止大货车通行,继而禁止一切车辆通行。令人感慨的是,马江大桥老桥于今年7月6日拆除了,成了永久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河水静静地流淌,时光慢慢地流逝,故乡的桥也承载了四季的沧桑,承载着童年时的印记,连接着少年时的梦想,承载着游子的乡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