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据明万历初年刘效祖编撰的《四镇三关志》一书记载:"吴王口正城一道,缓。吴王口、鱼儿创口、黍查口上三口俱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 )建。"此为吴王口这座隘口的设立之始。<br> 另据明嘉靖王世翘编撰的《西关志·倒马关·关隘》一书记载:“吴王口总,弘治十年(1497年)建立。正城二道,水门二空。管总官公廨一所。吴王口隘口一十九处,管总官一员统之。吴王口东北至关(唐县倒马关)三百二十里,阜平县地方,外口紧要。辖吴王口、过道沟口、陡岭儿口、鱼儿创口、夹耳庵口、龙窝沟口、高石堂口、养马楼口、枪峰石口、黍查口、火炭沟口、门罕岭口、香炉石口、艾叶岭口、古道沟口、上杆岭口、杨洪口、下杆岭口、青羊沟口。吴王口原额军四十六名,民壮一百三十六名,添设军一十五名。"此为吴王口在五十八年之后,由隘口地位升级为管辖一十九处隘口,成为总口的相关记载。<br> 王世翘在《西关志·倒马图论》一文中这样描述:“……又其南则落路、吴王二口,均当要害,而吴王口尤甚,商贩往来,曾无宁息,践踏积久,遂成坦道。利之所在,民日争趋,亦不能尽禁。然远于倒马而迩于龙泉,仓卒有虞,责援于龙泉把总,庶乎其可也。”<br> 下图倒马关西城门与六郎石—摄影庆利</h3> <h3>吴王口处的财神庙</h3> <h3>财神庙前的古槐,挂牌内容:古槐、树龄八百年</h3> <h3> 据《西关志·古迹》记载:吴王口,相传曾有吴王嘗到此地,因两山相夹,称为吴王峡,迤西南三里有吴王沐浴温泉一处,流出极热(水温80°),一方盛景。吴王口汤山墩,卫要,离关三百四十里,军三名。 <br><br> 吴王口因西北面再北折发源于灵丘太白山南峦的大沙河奔腾而来、东北面一条汇入沙河的东沟河谷、西南面一条流入沙河的银河两处支流在此交汇,而成为一处天然河谷十字路口奔东南而去……吴王口位于十字交叉河谷的西北角靠北一处堆岸上,背靠太行群峰列屏环峙,左揽东沟小蓬莱似仙境,右拥银河奇景仙人峰,静观双溪对流沙河奔涌。吴王口西控神堂、竹帛、茨沟、平型、远达代郡、雁门一线。自神堂堡北折另有至牛帮口上寨一线。内守柏木台、大柳树、西槽口经阜平城北折柴劈岭口、狼牙口、经走马驿右折东行至唐县倒马关总部。主控北方顺东沟河谷而设立的茨字十六、十七号台,此路顺河谷经青羊口至下关一线。另一岔路经青羊口西行绕过牛帮口到最西面的香炉石口左转南行再西出竹帛口奔平型关。南驭银河峡谷经夹耳庵口茨字三十八号台上歪头山上的两处礅台至龙泉关。此地在明代军事地位相当显著。</h3> <h3> 据明万历刘效祖编撰《四镇三关志》一书记载:“茨沟下隘口二十二。边城三百三十丈。"此时未见有空心敌楼的相关记载。根据各座楼内遗存的明万历二年、四年《春防阅视碑》为依据,茨字台空心敌楼修筑于万历初年公元1573年,距今已四百四十八年历史了。早期先设立隘口石墙及礅台,万历初年修筑空心敌楼,便于防守。</h3> <h3> 吴王口隘口的建立,在两书中记载偏差是五十八年。《西关志》一书记载吴王口总设立年代肯定会偏晚一些。而《四镇三关志》记载是吴王口这座隘口的始建年代。隘口地位的提升影响了年代的误差就在这里。明正统四年设立吴王口隘口,五十八年后弘治十年增设为总口,在十字交叉河口另外选址筑墙改堡设立军营,再经过一次五十八年嘉靖三十三年,吴王口总口编制撤销仍为隘口,总口移驻茨沟营。今吴王口遗址内仅有一处财神庙和一株古槐记忆着此处的古老与沧桑。按《西关志》一书中所指吴王口原位置应为茨字十六号台与十七号台之间这一华里曲回弯折的河谷范围之内。因《西关志》一书描述“迤西南三里有吴王沐浴温泉一处”其方位与距离相符,再加上十六号台石墙基址上明末战事叙述刻字与楼上巡边碑,足以证明此地就是当初设立的吴王口隘口处。当地人称这条河谷为东沟。“吴王口正城一道,缓。”这是指最初隘口设立在东沟时修建的一道墙体,“正城二道水门二空”这是指总口设立时在沙河上修筑的两道墙体及跨水涵洞。最初隘口驻守军士并不多,后来设立总口管辖隘口一十九处,就在今吴王口村位置增建城堡设立军营驻守。十七号台顺石墙东面山体尽头可设立烽火台架设铁炮,用于观察敌情点燃狼烟依仗铁炮据守环河天险可驭三面之敌。两楼分别驻守士兵,下面兵营来轮岗,不然在这一华里狭小河谷内,这二百来人的将士及家属是没有地方可修建营房的。后来茨沟村及吴王口南面银河村,因两片矿洞众多而经常招来匪患引得明嘉靖朝末期头疼,故把吴王口总地位撤销, 在茨沟北面修筑牛帮口,西面修筑竹帛口,加上茨沟这三口合计二十二口,把总口移驻茨沟。见于《四镇三关志·形胜》“牛帮口、竹帛口正城一道,极冲,上二口俱嘉靖三十三年建”这二口包括茨沟于同年1554年建成。在《西关志·矿洞》中记载:茨沟村矿洞,在夹耳庵迤北二十里,矿洞千余处,阜平县地方。银河村矿洞,在羊马楼迤西五十里,矿洞千余处,阜平县地方。</h3> <h3> 吴王口在明末崇祯年间曾抵御小股外敌女真族袭扰,而大获全胜。褒奖刻石在十六号台处,这说明第一道城墙虽已攻破,明军却在两面夹击、城堡内兵勇及民壮增援的情况下仗着人多而险胜。(吴王口内亦有此次抗击女真族的传说)所以引来上司井陉兵备道,孔圣人第七十二代孙阙里孔闻诗的到来,通令嘉奖部下并刻石为证流传后世……</h3> <h3> 吴王口茨字十六、十七号台在吴王口东北经青羊口通往下关的一条沟谷之中。十六号台门口朝向东北,楼内原有明万历年间汪道坤巡边碑一通,后遗失无存。该楼位于北纬N39°02.8268”东经E114°01.6526”高程:481米处。十六号台距离吴王口两华里,当地称为下平台楼。与北面十七号台两楼相距一华里。十七号台当地称为上平台楼。两楼均为小回廊结构,南北墙各开四个箭窗,西墙三个箭窗,东墙有一门二箭窗。门匾上阴刻“茨字拾陆号台,匾额近年遗失。十六号台顶部完好,东南角有一天井可上台顶。楼外南墙条石上刻有“小蓬莱”三个大字,落款“孔闻诗识”。西下角刻有一段文字铭文:“明崇祯甲戌(1634年)奴酋内犯寇茨沟 我兵奋勇歼奴殆尽 奴拼死夺竹帛口而出 诚哉 我岗我陵我泉我池矣 仲秋九日井陉兵备道阙里孔闻诗识 吴王口管总杨天受造”。楼上原有一通巡边碑,内容与茨字六号台顶上巡边碑大致相同。但二碑均已被盗遗失。茨字十七号台门口朝向东南,位于北纬N39°03.0832东经E114°01.8876高程:540米。十七号台西南部和顶部均塌毁,楼顶垛口坍平,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炮轰我八路军指挥所所致。</h3> <h3> 自涞源县狼牙大岭口至阜平县茨沟村这一沿线隘口处的空心敌楼在明万历初年起工修筑后即归属茨沟营管辖,故门楼上匾额为茨字台编号。茨沟村因上千座矿洞而招来匪患、虏寇抢夺,另有这一区域五台游僧往来不绝,而引起巡边钦差官吏怀疑夹杂着奸枉之人意图袭扰。经巡抚都御史艾希淳与总督侍郎杨博商议在嘉靖三十三年时呈上疏略,奏请在茨沟村设立守备衙门,朝廷准奏,随后把吴王口总移驻茨沟村,修筑城堡用于看护这片矿洞。可这样效果亦甚微,遂在万历元年派遣钦差升级为参将的何勲驻守茨沟,迁徙龙固二关两处军衔编制,茨沟兼管统辖龙、固二关,自此形成这参将统辖三关的规模。而钦差分守北直隶真定等处地方副总兵,监管茨沟龙固二关参将事务部指挥何勲,为首任驻扎在茨沟营的参将。 <br>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便于我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划分区域方便管理组织抗日的需要,在1943年把茨沟村、神堂堡、竹帛口、牛帮口、香炉石口等一大片本属于河北阜平县地方的隘口村落,划分给了山西繁峙县管辖,西北一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和建国后的六十年代初期划分给了灵丘县管辖,致使这一带明内长城三十八座茨字台及一些礅台、隘口、边墙、烽火台,分属晋冀灵丘、繁峙、涞源、阜平两地四县,从而造成两省长城考察队从历史上归属与现今拆解后难以统一考察和归纳总结的难点误区。 据《四镇三关志》真保镇·职官·部署 “茨沟营守备公署 嘉靖三十三年建于本营,万历元年(1573年)改为参将府。"清初顺治年间裁撤茨沟营建制,仍归属龙泉关。”见于《河北通志·关隘考》一书</h3> <h3> 茨沟营、自茨沟村矿洞、隘口的管总、辖各个隘口的总口城堡把总百户、城堡的中军千户、关口的钦差分守偏将到钦差分管茨沟龙固二关的参将,自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建立隘口至万历元年(1573年)经历了19年的发展后,次沟营的地位达到鼎盛时期,應關城的茨沟营钦定协防紫荆关、倒马关、居庸关。(据《四镇三关志》诏敕)这地位一步步发展壮大而来,本来茨沟其军事地理位置并非多么显著,而是因其茨沟村上千座矿洞频遭匪患而派遣重兵看守而设。茨沟级别定低了驻军数量是会受到限制,随着看守这两片矿洞驻军的增加,最后奠定了茨沟监管龙固二关的地位。 这部分数据为茨沟营设立之初的记载。据《四镇三关志·军旅》“茨沟营、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设,守备一员领, 中军一员,左右哨管总官二员,今属龙固关参将辖,额兵一千名。茨沟营下:腾骧右卫操余二百五十名,备御官一员,忠顺军二百五名,定州卫操餘一百五十五名,额兵六百一十名。盔甲三千三十副,兵器二万二千九百五十三件,火器四千七百五十一件。马四十匹。”</h3> <h3> 茨沟营、首先从字义上讲:茨是一种用茅草或者芦苇修建的房顶,而且茨黎这种水生植物还可食用的野菜。可见茨沟村原住民是以依山傍水为居,山上多茅草水中产芦苇,以茨黎野菜充饥,草茅覆顶的简易房舍似江南水乡建筑形式而传世…… 茨沟营起初设立的时候就是一座城堡的规模,城堡四面环山,西、南有河流冲沟经东缺口而出。营堡平面呈不规则形,在一处东西狭长的溪谷北岸筑堡,西陡东洼北险南降随自然环境而筑堡,堡墙因山、河形势就地取材用毛石垒筑而成,周长1676米。石墙底宽4.5米,顶宽3米,高4.5米。城墙顶部原砌筑有垛口、女墙,现已坍塌无存,城墙陡峭处砌筑有马道,尤以西北部墙体陡直险峻。原有东门、西门、南门,现西门已毁,南门残存缺口遗迹,东门保存较好。据村民相传城内布局,城内东西大街贯穿东、西城门,街道北边临东门处为衙署,南门附近为兵营,东城门北为军火库基址,现存石砌台基,其余俱已无存,为村民房舍。堡墙上原有两座敌楼,西北部制高点为“茨字叁拾柒号台”,已残缺,西南部制高点敌台仅剩台基,应为茨字三十六号台。出城堡西门顺东西向沟谷,距离两公里处有一段南北向墙体,依山脊,毛石垒筑,横跨沟谷,沟谷处设关门,现关门已塌毁残缺。</h3> <h3> 茨沟为一处四面环山一水贯穿的村落,嘉靖三十三年在此设立城堡由吴王口总口移驻管辖各口,万历元年由龙固二关移驻茨沟,茨沟再次升级为关城后又扩建东城门,而达到关城的规模,又在东门外增建过门一座,彰显其堡城改关城后的气势。 茨沟营在两门之间路北修建碧霞祠一座,因茨沟级别不够,再说城里也没地方建也不能建,故在过门之间坐北朝南面对通道修建碧霞祠一座,实际上就是东岳庙,为了避嫌逾越等级规制,故称:碧霞祠。碧霞祠坐北朝南,山门殿宇三间,在山门两边对称斜置连接影壁墙,门前两侧立有两对旗杆石,山门内东西对称修建钟鼓楼各一座,处在群山环抱中的碧霞祠,在“晨钟暮鼓”气氛中而颇显其清幽雅致,在那泉水潺潺清风吹佛着“旌旗飘展"中再举首仰望那如墨的古松而彰显碧霞祠似有几分灵秀之气。今楼内钟鼓无存,唯余两处钟鼓楼。走进山门内东西两侧生长着两颗几百年的苍松,枝轧造型奇特秀美且粗壮挺拔,可惜村里因管理不善,西面那棵古松最近干枯死掉了。 迎面主殿为硬山脊布瓦顶木构建筑,进深两间,东西面阔三间,门柱边镶嵌镂空雕巨幅雀替装饰,内有碧霞泥塑端坐,梁枋有残存的壁画。殿前东侧立有万历九年《东岳泰山庙碑记》一通,碑文记载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军民一起兴工修建碧霞祠至万历四年完工。碑文落款为:“钦差分守北直隶真定等处地方副总兵监管茨沟龙固二关参将事务部指挥何勲 ……参将署都指挥佥办志华 皇明万历九年岁次辛已季夏吉日立”。 查万历四年巡边碑的内容,首任监管茨沟营参将何勲为金台人,金台为燕昭王在易县燕下都广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之所,故址在河北保定易县界东南定兴县一侧,明代金台亦指定兴或指保定城西关外金台驿街,保定因这里曾设过金台驿站故保定旧有金台之别称。</h3> <h3>笔者数临茨沟营-----李天昊绘</h3> <h3>进入茨沟营城门北面登上台阶即是原军火库遗址</h3> <h3> 茨沟营东城门基本保存完好,一层为砖石结构,门洞上立有石制匾额阴刻“應關城”三字,上提款为“万历七年夏四月之吉”落款只有“茨沟”尚可辨识,余下人名官职字迹漫莫不清,“應關城”寓意此堡门构筑七年后,再扩建为城门楼的规格应该算是关城吧?,表达了钦差副总兵分守监管茨沟、龙固二关参将,这种级别对等出入关城的心里满足之情。门洞内镶嵌一方石刻,记载楼上关帝庙外面坡檐廊桥,为改建关城门四十多年以后,在明天启三年(1623年)添建,这时继任的钦差参将河东(今河北涿鹿县河东镇)仇时明觉得关帝庙太小了,跟他的地位有些不相称,遂派人另外选址重建关帝庙,可城里哪有地方再拆建一处关帝庙呢?只好别出心裁搭建了一座悬浮廊桥走廊,用于参将率领属下祭拜关羽之用。此廊桥还能兼具钦差参将转身面对东方小广场,正襟危坐在这里观礼阅兵时使用。二楼里间为进深一间面阔三间硬山脊布瓦顶结构关帝庙一座,外间为添建的披檐抱厦、悬浮式挑梁廊桥。下设五根木柱支撑为后期添置稳固支撑廊桥之用。小庙内关帝塑像无存,唯余关羽一生征战功绩故事隔扇壁画几十幅,壁画为内外两层,外层部分已脱落能隐隐看到部分内层画幅,外层似为晚清时期补绘,颜色却依然鲜艳如故,绘画中人物浓妆重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外东侧阅台下面有裸露的五根木柱支撑,木柱下面部分已腐朽,裁截部分木柱后不够长度,把柱拙改用碾子承托代用。 茨沟营城门楼上设关帝庙,也是因此城够不上设关帝庙的级别,故设在东城门楼上,借关羽灵气镇守茨沟看守矿洞。明代以前武庙祭祀的主神是姜子牙,关羽只是陪祀,明初关羽的祭祀地位逐渐走上了巅峰,改武庙为关帝庙,清代亦有遗存两处关羽与岳飞同祀的庙宇,保定市内占一座。 茨沟东门也是主门,举行重大仪式都是步出东门,看守茨沟矿洞防范匪患即走此门。茨沟营主要是驻守看矿洞的军营,而非军事要地。故明末其庞大军事驻守价值随银矿逐渐枯竭而降低,所以在清初顺治初年茨沟营编制裁撤,仍归属龙泉关辖。按说文东武西,关帝庙应该建在西城门楼上,而关帝庙不在西门设是因为西门是通向山里水源地及砍柴的小路,今西门已毁无存。 南门亦剩遗迹,出南门顺东南小路十里,在南岭垭口处即是茨沟营通向夹耳庵口的“南天门”。高程大约是一千七百多米,南天门亦有一小段石墙及通关门洞,门洞顶部不是券门拱形而是一根横木铺设,已坍塌,门口旁边修了一座小山神庙。下山出村右转即是夹耳庵口茨字三十八号台,也是用于看守银河村那上千处矿洞出入口而设。</h3> <h3>應關城石制匾额</h3> <h3>附录明天启三年《新建楼阁碑记》 关圣之崇祀遍天下矣,惟边城则崇祀最尊有恢宏,其殿宇而庄严庙貌奉为香火者比比是也,茨沟何地也?前后左右环列以山城、以内外合溛而流,军民杂处特一偏隅耳,万历初年始建城楼台及修盖衙署,改茨沟村为茨沟营,设官募士统辖龙固二关地方,予初临兹土礼谒关圣,乃知殿宇设于城之东门上,借城为址规模狭隘,堂内仅容数人,檐外逼接墙垣,愕然曰:是可以称大圣之居乎?故命旗鼓官别卜大地为改奉,计而地卒不可得,说者谓:圣像之设于斯也,四十年所与其卜不可得,地奚若仍舍贯之为,便予然其说,及覆思之终不安其说,遂命旗鼓官相度本殿之前,接其滴水从空中建一小阁,较前稍竟阔充,祭祷亦竟方便,悬匾勒石记其盛,挂袍东带尊其瞻视,庙貌至此焕然一新,安其神,神安其位而泽民福,岂曰:小补我仰圣之灵永卫斯城,予之愿毕庶无□于去,后去谨识。天启三年岁次癸亥菊月朔日吉旦。钦差分守龙固二关参将河东 仇时明立。掾书:李鸣鹤 刘生兰 曹荣 耿德 旗鼓:高示显 李斌 督工:旗牌范万师 </h3> <h3>茨沟营村</h3> <h3>附录《四镇三关志》中记载的颁布给首任龙固二关参将何勋的诏敕一文:真保镇制疏-诏敕 敕龙固关参将何勲 近该阅视边务官题称,要将龙固关参将移驻茨沟,弹压矿徒。该部议覆相应。今特命尔充参将,分守北直隶龙固二关等处,驻扎茨沟村地方,管领龙泉迤南并顺、广二府,兼管茨沟村、狼牙口、撞儿沟、胡家庄、寨沟见通虏奸细之处,银河、扣背石、大小柳沟、黄土梁、黄石堂、天桥儿、莲子崖矿洞巢穴地方。先次奏留真、神二卫官军二千员名,并茨沟募军马匹,听巡抚衙门酌议裁定,令其统领,并拨马二百八十七匹,听于真定府备用马内存留买马二百一十三匹给军骑征,无事之时,专意操练,以为二关之重寄。往来督率官军盘诘奸细,缉捕矿徒。凡事悉与井陉兵备计议而行,务要操纵合宜。有警之际,则听调遣,以应援紫荆、倒马、居庸,仍听总督镇巡官节制。尔须持廉奉法,抚恤士卒,用副委任,如或怠肆贪虐,致误边防,宪典具存,决不轻贷,尔其慎之。故谕。</h3> <h3>附录《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制疏一文部分内容巡抚都御史艾希淳议处要害疏略 嘉靖三十三年 臣会同总督侍郎杨博议得,四关之险,龙泉为上,倒马次之,紫荆、故关又次之。……倒马关则落路、吴王二口均当要害,又切近茨沟等村。臣等所忧者,……不在倒马正关而在落路、吴王。以故参酌副使毕竟容之议,于马水口则议添参将,白石、茨沟则议添守备,至于修筑之工、招募之役,又皆决不容已。如蒙敕下户兵二部会同计议,速发银五万两专备募军等项支用,再容臣等于蓟州管房银内借支三万两,或发通仓米三万石,专备修边等项支用。其余款内事宜,仍乞圣明早赐裁允,计开:一、议茨沟守备。臣等议得,倒马关之吴王、落路二总,接灵丘、繁峙等县仅百余里,内抵阜平县不过百里。又切近茨沟等村产矿处所,加以五台游僧往来不绝,奸伪莫辩,均为要害。合无于 茨沟村添设守备一员,将狼牙口把总所辖落路、吴王口一带,龙窝沟、暖窟儿、羊马楼、高石堂、艾叶、上下杆岭、杨洪口,龙泉关把总所辖陡撞儿炕儿沟、胡家庄、寨沟儿,但可通虏及奸细往来之处,俱听守把盘诘。又地名银河、扒背石、大小柳树沟、黄土梁、黄石堂、天桥儿、莲子崖,但有矿洞的地方,俱听禁治管理,狼牙、龙泉二把总,俱听提调,守备仍听倒马、故关两参将节制,定凝责任,给付部答以便行事。一、议添置兵马。臣等议得……茨沟原无军,募军一千名,给马一百匹付,新设守备统领。一、增添器具。臣查得虏贼所素惮者在火器,大要用以守城则碗口炮、子母炮、大佛朗机为最用,以对敌则虎尾枪、小佛朗机为尤便,其暗布营外阻遏卫突,窝弓、伏弩、滚石、钉板、铁蒺梨之类皆不可少……</h3> <h3>茨沟营茨字三十七号台 图片来源---猎鹰</h3> <h3>茨沟营之南天门隘口摄影-王建刚</h3> <h3>南天门旁的山神庙-以上四图均为王建刚提供</h3> <h3>出南天门后的荆棘路</h3> <h3> 走出南天门下山东南行即是仙人寺,在山下仰观山巅的仙人石,如同一个仙人足踏祥云,胯下神兽穿行于松林之上向西而行。这里四季皆有美景,春到桃花盛开,夏有溪水潺潺,秋飘红叶可赏,冬存冰路封山。仙人寺历史悠久,始建年代已无可考,据现存寺院碑刻记载:仙人寺曾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钦差分管茨沟、龙故二关参将陈善主持重修。说明这座寺院在明代就因它的地理位置而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此地西北可顺两山豁口处的“南天门”观察来自茨沟营城堡的动向,与东南龙泉关遥相呼应,起到传递军事敌情信息的功用,故此,仙人寺在明代即是一座寺院兼有军事观察哨作用的军事重地! <br> 这是笔者用近八年时间调研编写的阜平长城中部隘口,(上部已发在阜平家门口公众号及美篇中)笔者首次披露确定吴王口这座隘口的始建位置及恢复其它隘口的历史名称。 辛丑年仲夏六月十八日上谷紫塞金城于紫云轩</h3> <h3>隐蔽的哨所-仙人寺</h3> <h3>屹立于山巅的仙人寺摄影-陈客</h3> <h3>站立于仙人石平台上可观察南天门</h3> <h3>黍查口上游茨字九号台旁日晕奇观</h3> <h3>火炭沟口茨字十号台</h3> <h3>艾叶岭口茨字十一至十三号台</h3> <h3>艾叶岭口三座楼摄影-庆利</h3> <h3>艾叶岭口奇石摄影-庆利</h3> <h3>艾叶岭口“西边路成”摩崖石刻</h3> <h3>茨字十三号台</h3> <h3>杨洪口处茨字十四、十五号台</h3> <h3>杨洪口巡边碑</h3> <h3> 茨字拾肆号臺阅视碑 万历贰年春阅视蓟辽保定边务兵部右侍郎 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歙县 汪道昆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 兼理粮饷都察院右都御史 兼兵部右侍郎 潍县 刘应节巡抚保定等府地方 兼提督紫荆等关都察院 右佥都御史 富平 孙丕扬巡按直隶监察御史 屯留 暴孟奇整饬井陉等处兵备 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 安丘 辛应乾镇守保定地方总兵官 都督佥事 延绥 傅津分守龙固关地方参将 延绥 赵应时真定府管倒马龙固关通判 韩成 张元善监工官 获鹿县丞 上虞 王敬中军定州卫 百户 于朴 哨总 平定守御千户所 百户 罗宗道 鼎建</h3> <h3>茨字“十五号台”阅视碑万历四年春防阅视:蓟辽保定边务兵部左侍郎兼督察院右佥都御史歙县汪道坤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肤施杨兆巡抚保定等府地方兼提督紫荆等关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富平孙丕扬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历城县于鲸整节井陉等处兵备兼理马政山西提邢按察司副使丰城游季勲镇守保定等府地方总兵官都督佥事延绥傅津分守北直隶真定等处地方监管茨沟龙固关参将金台何勲真定府管倒马龙固关总巡同知赵城刘天仁茨沟营中军定州卫百户于朴茨沟营右哨千总管工平定州守御千户所百户罗宗道鼎建<br></h3> <h3>大柳树瀑布</h3> <h3>东台岭上茨字四号台摄影-逃禅煮茶</h3> <h3>归程路过五号台遗址</h3> <h3>檀山岭上茨字五号台摄影-逃禅煮茶</h3> <h3>八路军北上抗日-沙飞影像之牛帮口</h3> <h3>牛帮口茨字十八至二十一号台</h3> <h3>茨字十八号台</h3> <h3>茨字二十号台</h3> <h3>茨字台中最壮观的一段长城隘口-竹帛口</h3> <h3>竹帛口长城</h3> <h3>夹耳庵口茨字三十八号台摄影-逃禅煮茶</h3> <h3>茨字三十八号台</h3> <h3>三十八号台局部</h3> <h3>歪头山上有两处礅台遗址,这是比较完整的一座,礅台构筑早于空心敌楼</h3> <h3>歪头山礅台下的黄昏</h3> <h3>龙泉关与固关合称“龙固二关”徐霞客当年从这龙泉关城门洞中走出来到长城岭</h3> <h3>西出吴王口即是神堂堡</h3> <h3>神堂堡西门外明代石拱桥</h3> <h3>平型关翁城南门</h3> <h3>2015年2月1日我们一行四人去杨洪口回程到吴王口时却在吴王口忍饥挨饿义务扑火……</h3> <h3>阜平吴王口扑火记 昨日上午一行四人查看了吴王口茨字16、17、号台之后,经我提议再去杨洪口14、15号台,两处隘口相距约三十多华里。下午一点驱车回到吴王口村,走进那八百年树龄的古槐树旁,迎面是吴王口中学,由于是星期天,学生已经放假,只剩一个住宿的女老师在学校里。同行的这几个哥们儿,腹中已是饥饿难熬,让我找地方去吃饭,转弯儿走出学校后,这真是越渴越吃盐啊!学校旁边的戏楼对面,冒着滚滚浓烟、火苗已是蹿升了一米多高,五个小孩在玩火啊!一垛棒子桔柑,六个大树礅已然引着,其中一个一米多高的小男孩跑过来向我报告:叔叔着火了!我问他:谁点的?小家伙挺鬼,怕挨打就说道:不知道谁点的。我跟他说:你给我说有什么用?快回家告诉你家大人,赶快过来救火!我再让那个大点的小孩去打水,我那哥们让另一个大点孩子,去告诉学校的老师,这哥几个也不故那腹中饥饿,就投入到那救火行列!幸亏大家救火及时,那火苗子已窜到一房多高,电线都烧断一根,愣是把火给扑灭了!要不是救火迅速,火堆旁边那个大挖掘车也得引着,这个司机,我们还以为他过来开车跑了!原来他开车到东边大沙河,挖出约两吨水送过来了!也多亏这一兜水,协助众人扑灭了火势,旁边有一些老人们,他们啥也干不了,只能在一边观望,等火扑灭后,他们都表示对我们感谢!参与救火的人有:侯胜晖、柴江武、陈客、中学女老师及一个中年妇女,我只是指挥而已,不在救火范围之内,救火用了一个多小时。两点多来到叉路口乡里唯一的小餐馆,老板已经不给作饭了,我要是不提出来,刚才曾帮助他们村救火之事 ,而耽误了时间吃饭,这顿饭是不让吃的,我们每人喝了一碗粥,吃了近四十个小肉包子收费29元。这时又来了过路人来吃饭问包子价格,老板娘说:小包子1元一个!在这里若吃饭不成的话,前行后退各约二十公里,而且这个地方在晋冀交界处两个收费站之间,(有了大裤衩子省督察在沙窝检查站栽了跟头后,两处收费站均已撤销)这是来回收费的路段,跑出去吃完饭还的返回来去仙人寺,真的是别扭!照片是大火被扑灭后冒着余烟拍的,若燃烧时拍摄,大有观火🔥兴灾取乐之嫌!几个大树礅都引着了,棒子秸烧了一半,剩下一大部分都搬走了……2015年2月2日记</h3> <h3>黍查口的女孩</h3> <h3> 补记:黍查口。归吴王口统辖。自火炭沟口、顺溪谷南下行约十五华里处,便是《西關志》一书中记载的黍查口,今名“苏岔口村”。该地高程600米,一股纯净的溪流在深谷中自北向南从村西面环绕古隘口奔东南而行,村南架有高桥,原石砌墙体已挪用改建成了民居围墙,村落内寂静而荒凉,透露出一股古朴而沧桑的浓郁气息。 据明代《西關志》一书记载:黍查口,东北至关(唐县倒马关)一百五十里,阜平县地方,里口稍缓。正城两道水门一空。公廨一所。(比吴王口的编制略低一级)原额军一十名,添设军六名,民壮二十七名…… 据《四镇三关志》一书记载: 黍查口。正城一道,缓,正统四年(1439年)建。毁于2019年夏,历时五百八十年。像这样的古村落、明代设立的隘口在阜平境内几乎已经没有了。这是几年前的照片,很珍贵,很快这里被夷为平地,从地图上抹去,不会再有黍查口了。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踏雪,深入保定阜平县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了解完两村情况后,提出了"找对路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的指示要求,并嘱咐大家"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习近平总书记经过调研后指示: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按照这纲领性精神,阜平搞生态旅游,这是自然环境,与之配套的是,历史留给阜平的众多文物古迹、明长城隘口文化遗存,如今这些明代隘口、军营遗址大部分已变成古村落遗留,保护好这些古村落也是搞生态旅游的配套项目,都拆完了还搞啥与之配套的人文景观?阜平境内也是明末清初旅行家徐宏祖造访之地,这在《徐霞客游记》中有详细的描述,他进龙泉关东门,从北门走出来到长城岭望西北巍峨的歪头山……清代康熙皇帝数次去五台山也是驻留龙泉关西出长城岭,在《畿辅通志》一书中记录有大量过往诗句。1948年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央机关东进长城岭来到城南庄,在这里写下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并在阜平出版印刷。阜平既有自然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的留存,也有近代红色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元帅在北岳区带领广大军民共同抗击日寇那可歌可泣的篇章…… 北纬38°度户外俱乐部张志勇先生,近年一直致力于阜平红色旅游与长城隘口文化开发,近期于下堡村成立“阜平长城隘口文化研究室",组织学者深入研究阜平境内长城隘口文化,阜平境内虽然遗留下来的空心敌楼数量不多,但那几十座隘口却仍有遗迹可寻,虽然那一座座隘口即将被挖掘机夷为平地,但隘口文化还是值得研究的,再不研究保护这些隘口,也就彻底断代了,只能掩埋在历史长河中……</h3> <h3>下堡户外帐篷营地</h3> <h3>下堡营地野炊</h3> <h3>下堡村戏耍的儿童</h3> <h3>下堡温泉常年水温在37度°为封闭式男女分置浴室,目前仍是免费享用,水质富含硫磺及矿物质,味略苦不可饮,入水身体温暖,出水肌肤滑腻,是天然上佳温塘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