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家巴金说:是什么东西把我养育大?首先在我头脑里浮动的就是一个“爱”字。父母的爱,骨肉的爱,人间的爱,家庭生活的温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p><p class="ql-block">缅怀去逝十年爱我我爱的爹娘,</p><p class="ql-block">致敬天下所有平凡而伟大的父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压不弯的脊梁 难不倒的爹娘</p><p class="ql-block"> ——写在父母去逝十周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闫海成 于河南泌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农历辛丑年六月十九</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28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爱如山,比山巍峨;</p><p class="ql-block">母爱似海,如海深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的姊妹相聚在老家泌阳羊册闫堂村,为去逝十周年的父母上坟烧纸,共同祭奠缅怀我们的父母双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年前,农历辛卯年六月十九,公历2011年7月19日,我最亲爱的妈妈,因长期患病,突然旧病复发,病危住院五天,抢救无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六十七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此半年前,农历庚寅年腊月初十,公历2011年1月13日,我最敬爱的爸爸,因长年体弱多病,突发疾病,没来得及抢救,就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七十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半年之间,我先后失去了亲爱的爹娘,心情十分悲痛。我们姊妹4人,按照当地的风俗,遵照老人的遗愿,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父母合葬于闫氏祖坟爷爷奶奶的怀抱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年来,父母虽然走了,总觉得他们好像还陪伴在我的身边,他们的音容笑貌,经常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时常出现在我的梦境里,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生活的味道是苦,生活的处境是难,生活的方式是熬,生活的理念是心怀大爰、心存希望、心向美好,生活的目的是扛起肩上的责任,生儿育女过日子,在不懈奋斗中把苦拧出甜来,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把家族的血脉一代代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他们像天下的父母一样,一生辛勤劳作,生儿育女,与苦难相伴,与困难斗争,难境中求生存,乐观向上、携手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落难:几近灭顶的家族,重燃复兴星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族是一片树叶,在时代的洪流中命运浮浮沉沉。家族是一棵老树,随着时代的变革,被迫辗转迁徙于中国大地。而家族成员就是这老树的枝、叶、花和种子,或因自身的努力和阳光的眷顾,开枝散叶,繁茂于一方;或因命运捉弄,独自飘零于一隅,在贫瘠的土壤中苦苦挣扎,努力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豫西南有一个县城叫泌阳,城北八十里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华山水库,水库北方有一座巍峨挺拔的罗汉山,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有一个闫堂村,村里世居一户闫家人,这就是我小时候的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村上老人介绍,573年前的1448年,3家苏氏人从山西洪桐县移民到闫堂北边修建房屋时,村的南头已有一户闫姓人在此居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闫家人究竟何时从何地迁来,只是口口相传至今,没见文字记载。据说,此前华山水库北边一带遭受重大自然灾害,人口几乎灭绝,闫家人从山西洪桐县迁移而来,因村里主要是闫姓人居住,取名闫堂,后误传为“闫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闫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到了明朝后期,闫家人烟火旺盛,人口增多,不断壮大,在寺沟及北部山脉修筑山寨,称为闫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说,因当地官府苛捐杂税繁重,农民不堪忍受,但敢怒而不敢言。闫氏家族中有人带头抗租,闫氏家族及村民纷纷响应。此举遭受当地衙门的镇压打击,闫氏族人在闫寨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山寨被攻破,人员遭受重大伤亡,闫氏一些族人乘机逃离,躲避打击,流落他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偶有族人返乡寻亲,我八九岁时,父母在驻马店159医院护理因伤住院的二爷,我的姨妈在家照看我,期间有一行3人从外地来闫堂寻亲,留下联系人及地址的纸条返回,后因纸条丢失,无法与族亲联系,实为憾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家祖先在抗租事件中受到牵连,少数族人幸免于难,活了下来,一代一代传承,到了我的爷爷这一代,只有我一家人居住闫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清明前夕,回乡祭祖间隙参观闫堂观音寺。闫堂观音寺始建于何时,无从知晓。从立于寺中的一块残缺碑文中得知,清朝同治年间,闫堂的闫君募化四方,重修闫堂观音寺。可以看出,闫堂观音寺建立于清朝同治以前,闫家人当时在当地具有较高的威望和号召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从小就听当地村民说,闫氏家族是仁善之家,世代乐善好施,扶弱济贫,有不少佳话流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十岁时,亲眼看到山后方城县一中年男子,手提装满白面馒头的篮子,来到我家。当我二爷说我的大爷、奶奶先后去逝了,那位中年男子蹲在地上,哭泣不已,之后到坟上看望逝去的爷爷奶奶,长跪不起。他说,小时候家人带他逃荒要饭到闫堂,闫家人收留他们,管吃管住,让帮助收庄稼,临走时还送上干粮钱物,闫家救了他家的急,救了他的命,他一辈子也忘不了闫家的救命之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的出生,无疑是闫家的一大喜事,给闫家濒临断绝的人脉,接续上了香火,给我们这支闫氏家族血脉传承,带来了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二爷闫玉堂,</p><p class="ql-block">这是祖辈仅存的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苦难:苦水泡大的童年,逆势隐忍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父母都是苦命的人,都有着不幸的童年。在苦水里泡大的孩子,更懂得人生的不易和艰辛,品尝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生的希望,依然逆势、隐忍的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闫三春,属蛇,生于公历一九四一年七月九日,农历辛己年六月十五。因前面有两个姐姐,他排行老三,男孩取乳名三妮,表示家人稀罕,希望他今后少病少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爷爷闫玉章,奶奶闫乔氏,生养大姑、二姑、父亲三姊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出生前的几个月,爷爷病逝,父亲一出生就没见过自己的父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家中没有了劳动力,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家中缺吃少穿,父亲经常穿两个姐姐穿过的衣服,父亲几岁就跟大人一起给家里放牛,没有鞋穿就光着脚,一天下来一双小脚被石籽硌红,被野草扎伤,奶奶看着十分心疼,摸着父亲的脚直流眼泪,可父亲并不嫌疼,还劝奶奶别伤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家里条件很差,父亲到了上学的年纪,奶奶想尽一切办法让父亲上学,父亲上了三年学,因家庭困难导致无法继续上学,只好辍学参加生产劳动,为家里生活添把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奶奶扶养年幼的子女,生活困难,父亲的舅舅我的舅爷从自己的老家羊册上冯村迁到闫堂,帮助他的姐姐我的奶奶扶养姑姑和父亲。我的舅爷取妻成家,妗奶一生未育子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遭受灾害,粮食缺乏,奶奶为养活3个年幼的子女,自己舍不得吃,只好以野菜充饥。我的姑奶偶而从自己家接济点粮食给娘家,后来粮食紧张也接济不上了,1960年奶奶因病去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是遗腹子,十九岁又失去母亲,年纪轻轻就经历了失去双亲的不幸遭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爷闫玉堂,一直未成家,帮助嫂子扶养侄女、侄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李国华,属鸡,生于公历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农历乙酉年七月十八。母亲是家中长女,童年也很不幸,六岁时,姥爷因病去逝,母女相依为命,家庭生活雪上加霜。姥姥改嫁,与后来的姥爷结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说,她随姥姥到了新家,并不受待见。特别是发生的一件事,让母亲下决心离开这个家。姥爷与村上一家人发生矛盾,为了证明一件事,姥爷与别人赌咒说,如果自己说了假话,死他的大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知道后,特别伤心。她悄悄跑回了远在20多里地的老家,是她的叔叔收留了他,之后,姥爷多次尝试接母亲回去,母亲就是不愿意回,一直生活了六七年,到十三岁时,妈妈才同意姥姥、姥爷把她接回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一直未改姓名,直到我参军入伍那年,为了顺利通过,母亲才同意将自己的姓填写为继父的侯姓,叫侯平兰。我的姥姥后来又生了我的姨、大舅和二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妈妈没有记恨自己的继父,对我的姥姥、姥爷很孝顺,他们姊妹之间关系一直很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的童年遭遇,没有压垮他们,从小就养成了忍辱负重、坚强不倔的性格,在苦难中磨练了乐观面对生活的勇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克难:携手打拼的夫妻,致力人兴家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二十二岁、母亲十八岁那年,经过姑奶介绍,结婚成家。成家时,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只有一个板箱、一张床和简单的家具。当时结婚也没有像现在热热闹闹地办婚礼,只是双方约好时间、地点,父亲把母亲接回家,就这样一个新的家庭组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此,父母用他们单薄的身躯相互支撑起了这个贫困而又充满希望的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婚的第二年,妈妈就生了我,后来又生了我的大妹闫金梅、弟弟闫海记和小妹闫海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年轻时候就是生产队里的饲养员,是农业骨干,一直负责给生产队里养牛、放牛。春秋两季犁地的时候,他起早贪黑给生产队里犁地,他负责犁的地深浅一致、地垄平直。夏天他和其他饲养员一道住在山里为生产队放牛。冬天,他在生产队的牛棚里铡草、筛草、加料,喂牛。在农村,饲养员是个技术活,一般劳动力每天工分12分,他干一天记18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是生产队里的庄稼能手、种植顾问,他能根据季节变化、土质情况、雨水墒情、粮食种类,给生产队干部提供及时有效的咨询信息,建议哪块地种什么庄稼、种什么品种、什么时间种、施什么肥、什么时间收等等,当时我非常羡慕和敬佩父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上高中放假期间,我买来酸碱试纸,在一块地里取样土,测试酸碱度,和父亲一起讨论如何根据土质情况合理使用化肥。当时我想自己如果考不上大学,在家里种地,也要像父亲一样,当一个种地能手,为家乡做一点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不仅会喂牛种地,而且会编各种生产生活用具,农闲或下雨时,父亲就抽空编萝筐、簸箕、草席、鸡笼等等,有时邻居要求帮忙编制,他也不惜力气,爽快地答应他们。家里用不完的生产生活用具,他还到镇上赶集卖掉,挣些油盐钱,补贴家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曾经在赶年集时,背上一捆扫帚,冒雪到羊册镇去卖,一天下来有时可以卖掉一二十把,挣上四五块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只要是有时间,他都会见空插针为家里多干点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在给生产队放牛期间,住在山上,除了完成生产队的放牛任务,还给家里拾柴。他为了不耽误生产队的活,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早从山里向五六里远的山脚下担运柴禾,他一次担六小捆大概有两百市斤,连续几个月不断,堆放在山脚下一个小屋旁边。一个季节下来,可以拾一大垛柴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当时上小学,每天不上早自习,从离家三四里远的山脚下,担上大概有六十多斤的两小捆柴禾。父亲担一次,够我担3次,担回家后,抓紧吃早饭去上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子接力,当柴禾在家里堆成一大垛时,父亲下山后,每次担上六小捆去乡里赶集卖掉,记得当时每斤价格是2分2厘,一担下来只能卖四五元钱。每次赶集,父亲都舍不得花钱在镇上买饭吃,经常饿着肚子往家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次,我和父亲一起去赶集,他担了一担柴卖了,这时天已到晌午,父亲看我饿了,就把带到大桥东边的饭馆里,花三毛钱给我买了一碗豆腐汤和一个火烧,他自己舍不得买,就借故离开了。等一会儿,估计我吃完了,他又回来了,就领着我回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我也想到了给父亲掰上一块火烧,分上一半豆腐汤,让他吃。可当时我好面子,怕丢人,担心别人笑话我们,刚准备说出口的话,又咽了回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天晚上,父母在家里堂屋烤火聊天时,我在旁边的床上睡觉,就听见父亲对母亲说,这孩子白疼了,给他买饭吃也不知道让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听到后,心里一直很自责,也觉得有点儿委屈,想起来解释,但想想又放弃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事一直记在我的心里,我认为自己不是那种不知好歹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1981年我被批准参军入伍后,走的前一天晚上,父母又坐在堂屋给我讲,不要操家里的心,好好在部队当兵。那天晚上,我把那次吃饭的事和我当时的想法,一五一十地给父母说了。我的心一下子松快了,我哭了,我看到父母的脸上也闪着泪光。这使我更理解了父母的艰辛,他们也消除了对我的误解,感到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生活困难,从我记事起父亲都体弱多病,有一次他得了严重的胃病,一天吐了一大盆子酸水,是生产队里安排邻居用架子车当担架把他抬到县里住院抢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很少看到他高兴的样子,大多时间在都在埋头干活,好像是生活的重担压得他一直喘不过气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年暑假期间,我和父亲每天起早到山上拾柴,到了山上天还没有亮,可能是父亲担心我害怕,也可能父亲看到儿子长大也能陪他干活了,苦日子快熬到头了,他心情很好,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河南豫剧《杨家将》选段,我和父亲一起唱,边唱边拾柴,声音在凌晨的夜空和山间回荡。看到父亲高兴的样子,我心里很是幸福。父亲这少有的快乐时光,一直珍藏在我的心底,至今想来,历历在目,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在村里是一个老实守本分、能忍耐、不惹事的人。他从来不与别人争什么,只管干好自己的活。村里的一些人看我家是单门独户,有时给我父母找麻烦,我父亲都劝我母亲息事宁人,不和别人计较。他知道自己势单力薄,没有和别人理论的资本。有时别人实在欺负的厉害了,父亲只是在家里抽闷烟,长声地叹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从小就尝尽了家弱受人欺的苦头,看到父亲忍气吞声过日子,心里很不是滋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我的母亲不一样,家庭的成长环境让她从小就养成了争胜好胜不服输的性格,她看不得别人欺负我们家。母亲嫁到闫家,没有公婆帮助,自立自强,付妻子之爱,担养育之责,累弯了腰,熬白了头,操碎了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记得,母亲有一次收麦时去借邻居家的农具,不但没借,还被数落了一顿。从此母亲和父亲商量,暗下决心,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添置农具,用时不求人。他们一年买一点、做一点,几年下来,我家养了一头驴、一盘磨、两头耕牛、一架牛车、一辆架子车,犁、耙、叉等等,一应俱有,是村里农具最齐全的人家,不但满足了自己家用,邻居来借用时,父母也都爽快地答应,他们知道张嘴容易闭嘴难,邻里互助是应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记得,母亲为保住家里的宅基地,多少次找生产队干部反映,找对方讲理,在界石即将埋下的紧急关头,妈妈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使对方感到理亏,放弃了侵占行为,是母亲的无畏,维护了闫家的尊严和利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上军校时,农村里搞乡村建设,村里干部给我母亲说,要把我家的院子一分为二,中间开一条马路,母亲几次给生产队反映,都说不行,必须这样做。她心里十分焦急,就找人给我写了一封信,说明此事。我收到信,既生气着急,也没有办法,为这事不可能请假回去,回去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时,我突然想起放暑假时,从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中听到泌阳县委书记为民办实事好事的报道,我就试着给他写了一封信,请求帮助解决。书记接到信后很快批示,要求县有关部门和乡党委政府落实拥军优抚的有关政策,找到村干部在我家现场办公,了解协商,事情很快得到解决,对计划稍作调整,保留了我家院落的完整,并承诺我家盖房可以提供无息贷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问题解决后,乡里还给我写了一封回信,介绍协商解决的结果,鼓励我安心服役,今后如有困难可直接与乡政府联系解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收到此信,心里十分感谢这位县委书记,感谢地方党政机关对一个现役军人和家庭的关心支持,使我亲身感受到了人民群众遇到困难,可以向党和政府去反映,依靠党和政府去解决,而不是依靠家族势力和打闹去解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事增添了我对党的信任和信心,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信跟着党走依靠政府没有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记得,是我上三四年级的时候,父母辛苦一年,没有旷过工,但工分没有人家的多,但父母不识多少字,也不会算账。父母让我算一算,我带上纸笔,拿上工分本,点上煤油灯,熬了三四个晚上,一天、一周、一月、一季地算,算了三遍,算出了全年的工分,结果是会计少算了300多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拿上工分本和我算的结果找会计,会计很不高兴,他说自己当了几十年的会计不会算错。在我母亲的再三解释、请求下,他不情愿地又算了一遍,结果和我算的数字一致。会计改了过来,那时的300多分,能分300多斤粮食,还能分几十元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事使我认识到,一个人、一个家,没有文化很可悲,没有文化太可怕。这件事一直激励我努力学习,增长知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记得,母亲为增加家里的收入,把家里传下来的老石磨盘支起来,到处凑钱买了一头驴,靠给村上的邻居磨面,收下麸皮,喂驴剩下的卖点儿钱补贴家用,供我们姊妹上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记得,母亲是村上第二个学会用缝纫机的妇女,她学会了裁剪,学会了做衣服,白天到地里劳动挣工分,晚上在家里加班做衣服挣钱,一件衣服一毛七分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别是过年的时候,母亲就更忙了,她忙到深夜先把别人家孩子过年的新衣做好,然后再给我们姊妹几个做,衣服做好了,天也快亮了。看到我们高兴的穿上新衣过新年,妈妈忘记疲惫开心地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记得,母亲为了让家里经济宽裕点儿,大冬天,起早贪黑拉着架子车到几十里外的集市收花生,回来用铁锅拌砂子炒熟,第二天再去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和母亲第一次去卖花生,没有经验,还不好意思,专门找离家远点儿的村庄去卖。天不亮就到了,母亲喊不出声,让我喊,我也喊不出声。母亲壮了壮胆,说了一声管它呢,反正别人也不认识咱,终于喊出了第一声“卖炒花生啦,八分钱一两”的叫卖声,终于有一个人给家里小孩买了一两花生。万事开头难,开了头就不难。从此以后,妈妈信心足了,干劲大了,找到了卖花生的门道,给家里挣了一些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到妈妈日益消瘦的身子,看到妈妈头发上挂着的霜花,我很是心疼,可我上学帮不上更多的忙,只好把这一切记在心里,化作我学习的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里多灾多难。我记得八九岁的时候,爷爷拾柴傍晚下山时被别人下的猎枪打伤了腿,先后住进县医院、驻马店159医院,爷爷的腿因火药创伤感染,保不住,截了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给爷爷治病,父亲在医院照顾,妈妈抽时间回家,到处借钱,还要干农活。多少次,母亲带着我到肇事人的家里,苦苦哀求他们给钱治病,开始他们还算配合,后来他们东躲西藏,不想给钱。我亲眼看见母亲为此事跑伤了腿,磨破了鞋,求遍了人,流干了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记得,我上高中时,买复习丛书需要十几元钱,妈妈把家里舍不得吃的鸡蛋拿到集市上卖。那天上午正在上课,妈妈淋着大雨,提着篮子,站在教室门口给我送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接过钱,看到妈妈雨水和着汗水,想到她舍不得在镇上买饭吃,饿着肚子回家,望着妈妈远去的背影,我一阵心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记得,1981年10月,我当兵到新疆,全家人都很高兴。妈妈也舍不得我远走,妈妈一连几天给我做好吃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走那天,二爷拄着拐杖送我到村口,妈妈舍不得回去,一直送我到几里外的南湖边,妈妈千叮咛万嘱托。送儿当兵,终有一别,我边走边回头,看到妈妈眼里闪着泪花不时回头看我,我也忍不着哭了,哭着走了几里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穿上绿军装,带上家里的一瓶黄土和一套复习丛书,心里装着父母的惦念和嘱托,怀揣从军报国当兵考军校的梦想,告别家乡,来到新疆,成为一名军人,考上军校,入了党,后来成为一名团职军官,当兵服役三十年,成为国防建设长城中的一块砖,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记得,父母把我们姊妹四个养育大,把这个贫弱的家支撑下来,生活一步一步的好起来,我家在村里虽算不上最富裕,但家里不欠债务,不缺吃少穿,孩子上学不欠学费,不少人家吃黑窝窝头醮盐水的时候,我家可以吃上白面馍炒菜,过上了中上等比较殷实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为了闫家人兴家旺,他们吃尽了苦,受尽了累,受尽了欺,但他们没有屈服,没有低头,他们忍着泪,含着笑,昂着头,艰难而又充满希望地心甘情愿地奋斗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像春蚕,为了子女吐尽了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像蜡烛,为了家庭献出了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像黄牛,为了生活出完了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忆难:一生操劳的爹娘,无愧子女榜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听着村里人对闫家的赞誉长大的,我是看着父母一生操劳把闫家支撑下来一步一步由弱变强的,他们一辈子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他们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劳动,无怨无悔,用一颗仁善、孝顺、坚强的炽热之心,用平凡而又伟大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了当之无愧的榜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闫家是单门独户,我没有见过自己的爷爷、奶奶,我的父母没有多少文化,我家没有成文的家训,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家训。我从小在家中成长,后来参军入伍、娶妻生子,从父母一生辛勤付出的生活里感悟到,经营好一个家庭,说易不易,说难不难,好学上进、仁义本分、尊老爱幼、勤劳兴家,是我们谨记并实践的基本准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善孝为先,言行身为范。父亲虽然出生就没有见过父亲、早年丧母,母亲幼年丧父,但对他们的叔父我的二爷像亲生父亲一样,照顾他的生活,陪他住院疗伤,为他养老送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懂得感恩回报,照顾他的没有子女的舅父、舅母,赡养他们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懂得亲情无价,尽力照顾没有结婚、没有亲人的表哥,帮助他种地收粮,陪他度过晚年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姊妹几个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像父母那样为人处事,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子女和孙辈,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幸福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妻子晓丽说,她来到闫家,婆婆非常注意家庭的传承,给她讲闫家的历史,讲当妈妈、媳妇的责任,讲闫家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往事。妈妈去逝后,晓丽很怀念婆媳相处的时光,她说,婆婆走了,说话的人还在,听话的人不在了,少了一个听她知心话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在世时,我把他们几次接到乌鲁木齐,尽子媳的孝心。我在部队工作忙,顾不上家,是晓丽带他们看病游玩,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她对我的父母,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部队里的官兵都夸她是好儿媳,我也从心里感谢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去逝后,安葬完父亲,我们姊妹商量,各尽孝心,分工负责妈妈的生活开支、柴米油盐,保障母亲安度晚年。谁知事隔半年,父亲七十岁生日那天,妈妈旧病复发,病危住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和妻子及妹妹立即从外地回到她身边,陪妈妈度过了她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妈妈在弥留之际,还惦记家里拆了还没有盖好的房子,孩子们住在哪儿的事。母亲看到我们尽力抢救她,挽留她,她说,我心里可得劲儿,感到十分欣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握着妈妈的手,望着妈妈留恋生活、留恋子孙的眼神,悲痛欲绝、满眼含泪、依依不舍地送走了生我们、养我们、教我们、爱我们的妈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虽然走了,但他们活着的时候,我们姊妹四个对父母是孝顺的,做的总体上是好的,是各尽其心的,是心中有数的,亲友乡邻也是有目共睹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孝子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吨灰;门口有车不算富,家里有娘便是福;万恩千爱都在唱,谁知父母心中苦;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子方懂父母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中,最欠两个人,父亲和母亲,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你是平民还是高官,都请好好善待父母,百善孝为先,养育之恩大于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的恩情,就凭他们给予我一条生命,我一辈子也报答不完。我的父母劳碌了大半辈子,该歇歇脚、享几天福的时候,早早地离开了我们,没有给我们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更多机会,这是我们终生的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过来想,面对现实,我只能无奈地说,父母一直抱病劳作,病危到去逝的时间很短,事实上缩短或减轻了疾病折磨的苦痛,是他们一世修来的福分,也无法实际验证“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古今公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以看到,当下农村确实有些只生一个子女甚至生养多个子女的,对老人“活不养死不葬”,有病不能医,住院无人陪,赡养无人管,平常无人问,费用无人出,生活无保障,有的甚至在家终老病死数日无人知晓,不少老年人的生活处境十分凄凉,令人十分寒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在做,天在看,天道轮回,孝顺是可以流传的,但不孝也是可以被效仿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想,鉴往知今,观人照己,我们谁能拍着胸脯、凭着自己的良心说,我能保证孝敬父母一直做得比别人好,能心甘情愿地、主动地、以我为主地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让他们生存无难、生活无忧、生命无憾。我自己也很难长期尽善尽美地孝顺,热心、细心、耐心、恒心地照顾好父母,肯定也会有不耐烦、不周到、不情愿的时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凡孕育伟大,滴水汇聚江河。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幸福,家庭的兴旺,个人的成功,正是像父母那样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用血水、泪水、汗水融入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之中,黙黙无闻辛勤浇灌出来的累累硕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留下的遗产,不只是家乡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红砖青瓦,更珍贵的是父母用一辈子的心血和艰辛,打拼出来的自立自强精神。祭奠怀念父母,就是不忘父母的恩德,不幸负父母为这个家的辛勤付出,真正用自立自强的精神,不论人在何方,家居何处,走正道,干正事,自力更生,自我奋斗,建设庚续血脉光耀祖先的精神家园,把闫家世代传承下来的良好家风不断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不忘学习增智。学习是立身之本,立家之本,立业之本,立世之本。一个人想让自己有出息,让家庭得幸福,必须建设学习家庭,人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坚持学习,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既求千金在手,更练一技在身,努力做家庭的顶梁柱、社会的建设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要各自尽好责任。身为子女,孝敬父母是本分;身为父母,养育子女是责任;身为夫妻,互爱互助是义务;身为姊妹,相互关爱是要求;身为员工,爱岗尽责是本职;身为公民,遵纪守法是基本;身为朋友,诚信待人是前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建设和睦家庭。最好的家风,是和睦。珍惜今世同胞手足的缘分,无论大家小家都要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互相体谅、互相包容,这样的家庭才能繁荣,才能万事兴。有了小矛盾,不要计较;有了大矛盾,互相迁就,这才是维持家庭和睦的良药。好好经营家庭,好好经营自己,不求金山银山,不求名扬四海,但求家庭幸福,家人和睦,生活安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真诚为人处事。要与人为善,以诚相待,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遵守基本的礼节礼义,讲究礼尚往来,有舍有得,有来有往,有情有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相信,父母的山海大爱定会化成精神的营养、护佑的力量,激励我们慎终追远,好好为人处事,好好持家生活,好好养儿育女,弘扬传承良好家风,建设善良、坚韧、自强、和睦的家庭,使我们闫家的生活更幸福、更美满,与和谐稳定繁荣富强的新时代同进步、同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亲爱的父母,我们永远怀念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1.7.28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p><p class="ql-block">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去逝十年的每次忌日,我大多不能回老家为父母上坟烧纸,只好委托晓丽回家或弟弟代劳。我们在春节、清明、忌日、十月初一等,一直在远离家乡的十字路口,为父母烧纸祭奠,表达子孙对老人家的怀念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后,因家在外地,路途遥远,在各种祭祀时节,我可能也很少能按时回乡,只好纸船明烛照天烧,遥望家乡祭亲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我离家像一次次出征,征战归来,与父母团聚,膝下承欢,留下许多幸福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今,我挥泪而别,深深地把父母留在心里,轻轻地将老家、老屋、老坟请进梦里,慢慢地育后人行传承、安新家变故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归来应是圆梦,告别又将远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往后,身为老家已无寸土片砖的游子,当我再次想念生养自己的家乡时,只好阅图念乡、睹物思人、忆景寄情、联网知讯,或者离身游魂、揣心开目,在遥远故乡的苍茫天地间淡然漫行、凝神回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