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党日活动一一赴开平红色之旅活动

广东邮币卡

<h3>“重温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党日活动一一赴开平参观《周文雍、陈铁军纪念馆》《两梁&quot;三兵&quot;红色家族纪念馆》及参观《世界文化遗产一一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开平立园》等。<br>  2021年7月26~27日两天,由广州市社科社团党委主办,广州市客属文化研究会党支部承办的开平红色之旅成功举办。</h3> <h3>首先第一天第一站,我们参观了月山镇党建公园,在那里,详细介绍了月山镇的成就。月山镇位于开平市东北部,金镇面积123平方公里,辖区2个居要会(月山圩、水并圩)和18个村要会(盒村、大岗、筋竹、横江、博键、北一、北二、高阳、月明、钱岗、石头、桥头,鱼居、天湖、水二、水三和水四),户籍人口为488万人。先后获得“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广东省卫生镇”、“广东省教育强镇”三个省级称号。2019年,又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认定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镇”月山镇区位优势明显,东邻水口镇,南倚开平市梁金山,西接原山湖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沙塘镇及苍城镇,北与制山市宅梧镇毗连。坐拥“三横两纵”交通路网布局,开阳高速东西向贯穿镇内南部、江速东南一西北向贯穿镇内北部(在水井有出口)、省道S273(高铜线)南北向贯穿镇城东部,新建翠山湖大道东廷线联接翠山湖产业园区与镇域西部,支撑对外交通和内部交通骨干线,在市区大交通规划中,G325国道开平市过境公路经过镇城中部,届时,将实现城镇“半小时”生活圈。<br>月山镇投资环境优越,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浓厚的企业文化氯围,镇域北部拥有水井工业集中区、白石头工业集中区和石头工业集中区,三大工业集聚,产业历史悠久,发展形态成熟: 西南与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一翠山湖工业园相接。全镇规模以上的企业21家,工业总产值为36亿元。属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有5家是: 广东彼迪药业有<br>东德康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开平市肌赛德水暖配件有限公司、开平市金象油墨化工有限公司、开平市佰益饲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医药制品、化工电键、水暖卫浴等产业集聚发展,市场辐射华南地区亚、欧美等月山锁自然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的自然优势。地貌类型以平原、丘陵为主,东部地势较低有河涌,其亲三面为丘陵地,黑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境内有源江变流总长20千米,有大小山塘水库56个,水土资源充足。水井片区拥有皂幕山风景区,最高峰海拔8077米,皂幕山风景区内溪润湿潺,松涛阵阵,凝碧叠恩,该区城曾开办过佛山地区森林科学研究所,又称水井林校。国家级万亩高产示范区和开平市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是月山现代农业的两张名片。月山镇人文底蕴深厚,拥有近代名校、名人故居和红色遗迹,其中一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博健学校,创办于1906年,是开平市第一所由华例捐建的学校,2019年被纳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前身是博民学校,1922年正式改名为博健学校。校名是由学校名誉校长、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亲笔题写,学校曾培育出不少突出且有影晴力的人物,有被誉为“改革闯将”、“开放先撞”的海南省首任省长、前中共深圳市委书记梁相;曾任广州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组织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广州分跳党委书记兼院长等职的老革命家梁嘉;前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的梁奇达等。<br>  梁嘉、梁寒光故居纪念馆位于博健村委会联兴村,建于1923年,2020年被列入开平市文物保护单位,是新时代弘场爱国春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科书”。</h3> <h3><br>  梁嘉、梁寒光故居纪念馆位于博健村委会联兴村,建于1923年,2020年被列入开平市文物保护单位,是新时代弘场爱国春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科书”。</h3> <h3>随后第二站,我们参观了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及纪念馆。<br> 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位于开平市百合镇茅冈、国道325旁,坐北向南,占地23亩,为了纪念中共广东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周文雍和他的亲密战友陈铁军而建。<br>  1928年,周文雍和陈铁军为重建被国民党反动派破坏的党组织,假作夫妻名义进行秘密活动,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2月6日,在广州红花岗畔的刑场上,周文雍和陈铁军被敌人押上刑场,两位烈士态度从容,昂首挺胸,高唱《国际歌》,面对敌人的枪口,从容不迫地举行结婚典礼。在刑场上,周文雍烈士说:“为了美好的共产主义,我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陈铁军烈士说:“为了明天的青年能够愉快的工作,幸福的相爱,为了劳动大众不再受欺压,我们死而无撼”。陈铁军向周围的群众宣布:“我们现在举行婚礼了,让反动派的枪声来作为结婚的礼炮吧!”一对革命情侣,就以这样的英勇气概慷慨就义了。<br></h3> <h3><br>第三站也是第二天,我们参观了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和立园。<br>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开平碉楼与古村落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br>  自明朝( 1368 — 1644 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开平设县,希望从此开始太平,故取名“开平”。自建县后,“社贼之扰”有所收敛,治安较以前安定,故清朝碉楼数量不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时期是开平碉楼发展的初期阶段。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实施排华政策,在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下开平华侨只能将传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家乡。他们把建房、买田、娶亲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标,不断将自己积蓄的血汗钱寄回开平,从而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经济基础。在匪风炽盛的日子里,为防贼患,开平的父老乡亲和华侨们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碉楼。中西合璧的碉楼大量兴建是这一时期开平村落最突出的变化,林立的碉楼从此成为开平乡村壮观的文化景观。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以前便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发展的兴盛时期。现存碉楼有1833幢。<br>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它是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它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它是中国华侨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寄寓了中国人的传统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