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萍:论新时代背景下楹联对群众文化的促进

荆楚德乐之金凤虎座鸟

<p class="ql-block">文/陈慧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纵观世界文化名城,都有属于自己的雅号,如花都巴黎、雾都伦敦、音乐之城维也纳、壁画城墨西哥、电影城戛纳和好莱坞,医学城休斯顿、皇城北京、博物馆城罗马等等,他们有的是因为深厚文化底蕴和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而青史留名的古典人文型;有的是拥有珍贵文物遗迹而享有盛名的传统风貌型;有的是美轮美奂建筑和秀丽山水叠加的风景名胜型;还有的是因某种职能在历史上有突出地位的特殊职能型,但是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利用了这些先天或者后天的优势与群众文化融合,集合全城人民的磅礴之力,让自己屹立于更广阔的国际舞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此,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有一个称谓为华夏所独有,那就是“楹联城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楹联者,对偶之文学也,其肇始于骈赋,繁衍于律诗,分立于五代,兴盛于明清,璀璨于当时。对非小道,联本大观,它因其独具的文学性、实用性和谐巧性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千百年来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与民俗民间文学、书法艺术等相互渗透融合,密不可分。作为华夏民族独门的文化现象和文学形式,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从皇宫、官府衙门、文人墨客的书斋、风景名胜的亭台楼阁普及到农家茅舍和三教九流的招牌门面,楹联的种类,也从最初的春联发展成景观联、节令联、行业联、哀挽庆贺联、宗教联、谐巧联等等,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成都是一座非常有魅力的城市,拥有4500年文明史、2300多年建城史,被誉为“天府之国”,三国文化、巴蜀文明、大熊猫文化享誉海内外,川剧、蜀绣、盖碗茶等历史传统也延续的非常好。在这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下,成都市政府明确提出“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口号,那么如何让楹联为这样的愿景和追求服务,如何让楹联润泽这座城市,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让人们的精神世界上一个台阶?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度思考的话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人们常说:“初生的路跟着父母走,学生的路跟着老师走,社会的路跟着名人走。”现在我们城市群众文化发展的道路,要打破这个模式,我们要学会独立,而不是随从,更不是模仿。我们要运用创新思维进一步挖掘和激活本地文化的优势,从而提升资源价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所以我们的城市要大力发展其他地域没有的,完全是自己首创的,比如京剧、昆曲、武术、楹联等等。其次,我们要将原创进一步改造,形成一个新的,并且跟最广大群众紧密结合的潮流。比如,楹联的创业产业门类就很多,既可以做广告语,运用于建筑艺术、服装设计,古董市场、手工艺市场、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出版业、广播电视等,还可以延伸到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总之,一切与此相关的产业都是独一无二,都可以与人民大众融合并为之服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朗读者》里有句话:世间一切都是遇见。这是一种东方思维,有很多偶然性,“于是之时遇谓者”才有可能成为对人民对社会最有利的文化。 那么新时代,应该如何挖掘楹联的内在魅力,让它更好的为群众文化服务、从而共同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点入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首先,让楹联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景点、进军营、进校园。每一次确定一个楹联主题,或是廉,或是孝,或是友爱,或是党建,然后围绕这一主题举行一系列的活动。活动过程中,通过宣讲楹联基础知识,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听楹联歌谣,观看楹联操的过程中,对楹联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自编自导自演一系列节目,让楹联成为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比如《声律启蒙》歌不仅声韵协调,琅琅上口,读来如唱歌般没有年龄和阶层的限制,而且可以积累知识、培养语感、开发智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又如,荆州市总工会一年一度的“迎春节送春联”活动就是浓浓墨香传播荆楚文化的一种方式,更是老百姓最期待的盛事。一副副现场书写的承载着中华文化血脉、传达着民族精神的对联拉近了干群关系,给老百姓带去了沁人心脾的翰墨之香,更送去了辞旧迎新的新春祝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总之,通过楹联下基层活动,让群众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中来,并把舞台留给群众,使他们成为参与者,创造者,传播者,让“送楹联”变成“种楹联”,让老百姓成为楹联活动的主角。这样不仅可以让公园、老干室、游乐场热闹起来,活动丰富起来,还可以培养一大批文化新兵,文化带头人,文艺骨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其次,要建设楹联标志性工程,大力实施惠民普及工程,打造一个品牌、一个艺术馆、一个公园、一条街、一所学校、一座园林、一个景点、一个企业、一个市场、一个民间博物馆,并且在这些楹联密集地建立楹联书店、书院,楹联小剧场、微影院、楹联工作室等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人们沉醉在古典氛围乐园里,通过对经典对联的品读、理解,能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追求、做人之道、道德精神、君子人格等精髓,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并在这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宝贵财富熏陶下提高文化自信并进行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除此之外还要继续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楹联创意设计周、楹联季品牌活动等,争取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喜爱、人人有收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再次,要深化楹联产业,充分发挥楹联产业对人们的精神调节作用、宣传教化作用、普及知识作用、团结凝聚作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比如对联广告字面整洁,平仄合律,概括性强,群众喜闻乐见,能够起到很好的宣传教育娱乐的效果。广告中引进对联,可以使广告的效应更好。它能使实用性和文学艺术,商业和社会文化统一,传统和现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大大地增强广告的作用,真正实现“广而告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对联运用于文化产业,不仅能体现产品的实用美、企业的认知美,消费的欣赏美,还能在产业上增强民族色彩,起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全球化经济交流的目的。巧妙的植入,其附加作用甚至远远大于产品本身的作用。这种言简意赅,雅俗共赏的美学形式实现了促进与融合的作用。与此同时,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达到了崭新的高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接下来,要强化名胜联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名胜联应用范围较广,包括风景旅游胜地、历史文物、园林、寺庙、楼阁、殿宇、祠堂、山亭、水榭以及名山大川等。这类楹联,多出自名家手笔,不仅句法精密多样,色调绚丽斑斓且用典灵活自如,集文学和史学价值于一体。比如成都汉昭烈帝庙有一副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巴蜀系汉朝始终,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副联将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的英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人们在融入自然的过程中品读经典,仿佛进入一个神奇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与古圣贤对话,聆听亲善义孝,感受壮美山河的同时体验大同世界的美好,人间正道从此无比开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成都市风景秀丽,便于开展大规模的征联活动,一方面可以打开知名度,吸引全球的朋友来探秘、寻访,另一方面可以获得众多优秀对联,既可以镌刻后装饰景点,又可以增强景点人文气息。市政府还可以开辟楹联旅游路线,这种极具人文内涵让人耳目一新不同于传统的游览方式必定受到文人雅客的追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最后,要普及义务教育阶段的楹联课堂。千万不要忽视群众文化中学生这一主体。普及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切实的践行。“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得从娃娃抓起。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巨变的时代,学养才是孩子们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教育部已经努力在调整语文教材篇目分配,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考试题目也穿插了对联相关的试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r></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与此同时,中国楹联学会教师进修学院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具备楹联教育资格的优秀教师,为孩子们学好楹联知识孕育了强大的师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r></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学校可以设立楹联走廊,将优秀楹联刻在长廊里让学生耳濡目染;还可以开设楹联兴趣班,本人就是学校楹联兴趣班的负责人,通过教学发现,很多孩子入门很快,短时间的系统训练后,孩子们就可以写出非常不错的联,并且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次,可以举行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主要包括: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和比赛、参观和访问、调查和旅行、研学、社会公益活动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r></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未来的城市建设掌握在孩子们手中,孩子们在对联中吸收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长大了就会结合专业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r></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群众文化的繁荣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文化的创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让我们的文化在摸索、交流中不断发展繁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简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陈慧萍,荆南中学文科教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楹联学会会员,荆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作品散见于中国楹联报、对联天地、东方乐读、大楚人文网、荆楚联坛,荆州文学网络版等,有诗作入选《中国荒原诗人诗选》,论文《楹联传下去,荆州亮起来》被评为第十八届中国楹联论坛优秀论文并受邀宣读,多篇论文在省市得奖。所撰对联多次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奖。</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