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9年就已签约的教材《在大学课堂听书法课》(是自己30年创作与26年各类教学经验的积累与浓缩,也可以说是专著)经历了疫情的大考,终于付梓发行了!</p> <p class="ql-block">书法是凝结中华文明悠久发展的艺术载体,是维系民族共同精神追求的艺术形式。千年以来,书法不仅是书法家们创作作品的艺术实践,更已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诉求。在今天全球化、信息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语境中,传播民族的书写状态、传导书法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传承书法艺术内核中道法自然、关爱生命、仁义至善的人文精神,是引导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p><p class="ql-block"> 书法的文化传承需要社会多个层面开展书法美育教育,从而在新时代引导创造集体人格价值与现代生活方式。在这里,将书法引入大学通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书</p> <p class="ql-block">法的美育价值,与大学的通识教育价值完美契合,主旨在于突破僵化的专业藩篱,以循序渐进的人文积淀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创新活力,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大学书法通识教育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着诸如定位模糊、内容狭隘、简单灌输、人文缺失等问题,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美育目标难以充分达成。如何应对这些现实的挑战?我欣喜地看到,来自江苏的著名中青年书家、书法教育工作者朱国平通过自己扎实的实践与思考,交出了一份十分富有意义的答卷。</p><p class="ql-block"> 这本《大学课堂里听书法课》的通识教育教材,在我看来,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展现了自己鲜明</p> <p class="ql-block">的特色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一、传统为根、注重实践。当前面向非专业受众的书法艺术教育,尤其是大学通识教育中,往往仅重视书法发展历史和作品鉴赏知识的传授,这些知识的传授虽然重要,但却远远不够的,因为美育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书法艺术的美育价值必须藉由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审美感受才能实现,这种审美感受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加以激活和丰富,书法艺术知识作为一种间接经验需要在实践中加以体认和内化,从而真正实现审美素养的提高,以实践深化认知,以审美升华精神。应该明确,书法是修出来的,养出来的,没有一定的书法实践,再多的技法和文化知识会流于空谈。这本教材开宗明义,明确提出要重视实践,深化体验。在教学上改变</p> <p class="ql-block">了过去常见的以书法史和鉴赏知识传授为中心、辅以一点书写技法体验的模式,而是以书法技能传授为中心,以实践带动审美情趣的有序推进,激活自主求知的长期修为动力系统。用作者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有实效”“接地气”的新型教学模式。</p><p class="ql-block"> 二、通变为魂、知行合一。在毛笔字已经退出普通人日常书写的今天,在有限的大学书法通识教育课程时限中,如何才能高效地训练书法技能、使学生尽快享受到艺术实践成果取得的充实和欢愉,进而培育亲近书法的文化情感?教材给出的答案首先是植根传统,强调取法碑帖经典的“入古”训练过程,强调中国书法艺术传统中笔法“千年不变”的核心地位,创造性地提出了“停-发”的笔法动作训练关钮,以“信任+方法+坚持”的成功公式,许给学生百日入门的承诺。在坚守书法技能修行的正途上,同样也要能够适应和利用</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时代条件变化,教材强调每个人都应在自己的书法修行实践中体认笔法等基本技法系统,又能明悉“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理念,运用联想等多种思维工具培养创新素质与奠定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创造性思维,利用多种便捷的现代化工具去实践艺术与生活的功能效应,让书法回归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 三、人文为本,艺文兼修。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传统社会的经艺之本,不仅仅在于技法的精妙,而是要经过“技”的严格训练,由技入道,让技法成为沟通心灵与情感的介质,引领求真、向善、寻美的方向,达到自由的人生境界,最终实现生命价值。作者深谙其理,在教材中注重技艺传授与人文修养相结合,注重在书技实践中启发艺理思考,</p> <p class="ql-block">技艺相生相发,引导学生朝着技进乎道、提升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基本人文知识掌握与素养具备的方向推进。</p><p class="ql-block"> 诚然,这份“试卷”还称不上完美,但确是可贵的探索和值得去推广。国平今天能够交出这样一份“试卷”并非偶然,它是一位书家多年来潜心书艺、专致书法教育、热忱书法公益的成果,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在2000年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中,我初识这位年轻的入展作者,虽出身农门,家境贫寒,但对书法艺术矢志不渝,勤学笃思,练就了自然洒脱、温文尔雅的江左书风。2003年他在家乡创办“三和书法沙龙”,为当地的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个公益性的书法教学交流平台,当时担任江苏书协副</p> <p class="ql-block">主席兼秘书长的我,欣然前往进行公益讲学并为沙龙题匾,对这一沙龙群体的社会效应作了高度评价。国平常说自己的书法公益教学相比正规的书法专业团体教育来说只是不起眼的“草根”,但在我看来,草根就是民众,草根精神就是真实、简单、质朴,代表了他一以贯之的事业精神。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国平的事业,看着他书艺精进,多次入选国家级书法展览,荣膺国家、省部级各类艺术家称号和奖项,感到十分高兴。而更让我欣慰的是,他没有止步于个人技艺水平的提升,不营营于自己家庭生活的富足和安逸,而是不断追寻着文化精神的新高度,年过不惑重又负笈求学于海上,身为已有一定成就的书家而依旧坚守书法基层公益传播的初心。这些年,他一直是个有定力、不随波、敢于放弃,勇于担当的文艺工作者。不仅自己在书艺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书法教学也从草根社区走进象牙塔,走进国际课堂,在全国更多地区开花结果。我一直认为作为艺术家,最重要的追求是人文品格的铸造,他应该做到——阳光下感恩时代、文化中敬畏传统,民生里关爱大众。显然,国平一直行走在这条大路上。</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这本教材的问世将给大学书法通识教育带来可贵的模式依据,也给广泛的书法社会教育带来启示和借鉴。我期待国平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继续探索艺术创作和教育的双重实践,为时代贡献更多的艺术精品和教育成果。</p><p class="ql-block">录言恭达《在大学课堂听书法课》序,辛丑季夏于溧阳天目湖太公山下,朱国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