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千姿百态显真功,课内课外皆名师;万种风情融心血,人人尽沐小数魂。</p><p class="ql-block"> 为提升学校骨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学校骨干教师核心素养,7月23日—28日,我校陶丹老师和吴亚平老师赴美丽的杭州杭州参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高峰论坛,聆听各位专家讲座报告。</p><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高屋建瓴,聚集了如林长青、华应龙、俞正强、斯苗儿等诸多“大咖”,光是看到参会指南,已然让数学老师心生向往。几天沉浸式学习,近距离的感受大咖们独特的数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给予我们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p> DAY 1 <p class="ql-block">《基于数学文化视阈的育人方式变革实践探索》徐长青</p> <p class="ql-block"> 徐老师整堂课从“学校文化开元,追求课程立校”“转变育人方式,培育学科素养”“重构课程体系,实现学为中心”三大重点展开讲解。他提出“给孩子们一把尺子,不如给孩子们一把尺子”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多一把尺子,会多一批好学生。对待孩子,我们需要多元化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如何上好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种子课》俞正强</p> <p class="ql-block"> 课上,俞老师先用接待客人中的“重要客人”和平常生活中的“特殊日子”比作种子课,让老师们理解为什么要上种子课。“课是平等的,其作用是不平等的。”俞老师通过白板多次举例说明,数学知识除了显性的基本知识技能,还需要在课堂中渗透背后隐形的思考力和价值观,才能达到种子课的教学目的。围绕统计观的培养展开讲解,引导教师们在教学中需要把主观冲突变成客观的数据。</p> <p class="ql-block">《用数学魔术玩好数学,玩出思维》吴振亚</p> <p class="ql-block"> 由于疫情原因,来自江苏的几位专家无法来到现场,吴振亚老师通过远程视频,和我们进行了专题分享。数学魔术是指玩计算、玩公式、玩难题……<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数学魔术更是深度学习的一种体现,</span>她和我们分享了七年的数学魔术开发路程,以及团队研发的校本数学魔术教学设计,展示的精彩课例更是惹得在场的老师们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刘善娜</p> <p class="ql-block"> 刘善娜老师所定义的探究性作业,是让三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引领下,基于自身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展开探究,以培养解决问题、探究、推理、传意、构思等数学高阶思维为着眼点,呈现整个探究过程的数学作业。她带来丰富多样的班级作业展示更是引发了我们不断探究学习的思考!</p> DAY 2 <p class="ql-block">《泛在学习背景下数学课程的整合与拓展》刘松</p> <p class="ql-block"> 刘松老师风趣幽默,他解释“泛在学习”是指每时每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与当下的互联网时代背景相联系,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的学习力,和传统教材中存在即合理但存在也必有瑕疵的理论,我们现在的教学课程才更应该整合与拓展。教师应准确找到学生学习的起点,清晰定位学习的终点,以及灵活把握学习的深层点。</p> <p class="ql-block">《以统整的力量改变学习》袁晓萍</p> <p class="ql-block"> 袁晓萍老师以冰山能力模式类比教育,不仅仅是传递“已经打开的盒子”里面的内容,更应当是培养学生对“尚未打开的盒子”和“即将打开的盒子”里面的好奇心。学习方式和场景也可以进行转型,如:项目化学习、圆桌会议讨论、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等。教师应向内关照,向外扩张,为孩子找寻链接交融增加丰富性。</p> <p class="ql-block">《教师体验式研训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数学游戏设计》</p> <p class="ql-block"> 朗宏坤老师提倡体验数学游戏强调孩子身体的参与,在传统教学中很多看似只需要借助纸笔画图计算就能解决的数学问题,都可以设计为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游戏。孩子们参与数学游戏,能领略数学思想,还能促进孩子们学会合作交往,建立自信,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p> <p class="ql-block">《指向结构化思维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杨海荣</p> <p class="ql-block"> 杨海荣老师向我们展示他围绕“单元整体教学”所做的汇报提纲,从“结构化”单元整体教学的价值取向、<span style="font-size: 18px;">基本内涵,</span>基本策略、课堂基本模型、课堂实践思路调适展开讲解。让我们学会从大尺度结构中见大观念。</p> DAY 3 <p class="ql-block">《化错教育,深度教学的模样》华应龙</p> <p class="ql-block"> 华应龙老师从什么是化错、为什么要化错、怎样化错和老师们展开讨论。他提倡恩格斯“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这一观点,让教师明白用心寻找差错背后的正确方向,并发现欣赏。</p> <p class="ql-block">《拓展性课程——以图形与几何教学为例》张齐华</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通过展示自己上过的课例“羊吃草的问题”,向我们举例讲解关于图形与几何教学如何来拓展,并提出课程拓展的几点路径:1.确定内容—挖掘拓展的素材;2.重建目标—延伸拓展的内涵。最后他总结,拓展,是为了让孩子们看到更辽阔自由的数学世界。</p> <p class="ql-block">《小学教学拓展性课程实施的价值与路径》斯苗儿</p> <p class="ql-block"> 斯苗儿老师首先以“多位数乘两位数”和“圆”为例向我们<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生动直观地</span>展开讲解基于单元视角的横向整合与拓展。以及基于领域视角的纵向衔接与贯通、基于主题视角的跨学科融合与提升。最后更是提醒我们拓展性课程实施中会面临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做数学 玩数学 研数学 ——数学拓展课程的实践思考与深度学习的学导策略》朱德江</p> <p class="ql-block"> 朱德江老师针对“数学拓展课程”展开讲话。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时间精力有限,拓展性课程不能是简单的教材外知识的增加,应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基础,关注“动手体验、实践操作、研究思考、深度理解”通过“做数学、玩数学、研数学”,在帮助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上下功夫,在发展核心素养和数学能力上下功夫。</p> DAY 4 <p class="ql-block">《建设“跨界数学课程”路径例谈》张宏伟</p> <p class="ql-block"> 张宏伟老师的“全景式教学教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提出所有数学之外的内容都可以和数学本身跨域联结和融合。他以一个个生活中的实例、其他学科与数学学科间的联系、古诗文中藏着的数学奥妙等,让我们看到了更完整的数学世界。</p> <p class="ql-block">《数学实验——换一种方式玩数学》吴恢銮</p> <p class="ql-block"> 为促进学生理性思维、验证数学猜想、归纳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吴恢銮老师</span>提出了“数学实验”。同时,他提出基于数学实验的学习内容应做到以下几点:跨界性、启智性、观念性、整合性、疑难性。推动了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个性化的转变。</p> <p class="ql-block">《数学绘本阅读与数学理解力的提升——以桂、港两地数学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为例》陈燕虹</p> <p class="ql-block"> 陈燕虹老师呈现了桂林和香港两地团队的绘本案例展示,给从未接触过这方面教学的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绘本是以生活情景为核心展开的数学文本,它是让学生察觉到生活中的数学最好的载体。今后,我们也争取将绘本阅读融入教学,让孩子对数学有更多元的理解,多维度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用设计游戏的思维设计教学——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设计》姚铁龙</p> <p class="ql-block"> 和别的专家不同,姚铁龙老师首先一针见血提出了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1.缺乏有效的数学活动设计;2.缺乏含有数学知识且受学生欢迎的学习工具和媒体;3.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依据,以题目为材料,较少地关注儿童天性及需求。因此,她以她们专家团队开发的专业数学游戏教具课堂,启发教师们应使用游戏思维和游戏机制将有趣、吸引人的元素巧妙运动到教学中。</p> <p class="ql-block"> 我们白天观摩,晚上补写笔记、研讨消化,把自己所学、所感、所悟畅所欲言。各自都反省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改进努力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但回味悠长绵延。<span style="font-size: 18px;">置身于“千课万人”这样的教学观摩盛会中,感受到万千教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从五湖四海汇集一堂的强大力量。十六位名师,十六节精彩讲座,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的高密度学习。各种拓展性课例的展示给与会老师们带来深深的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今后,我们也不妨在数学拓展性课程中让学生多走走,走一趟“问题—证据—结果”的长路,走一趟需要解读、分析、验证、反思才能解决问题的远路,五彩缤纷地呈现他们喜欢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观点表达。思维表达了,看见了,训练了,成长的不只是学生,也有教师自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细细聆听大师的讲座,让人受益匪浅,学无止境,我们一直在路上。怀揣梦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