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宋浩SongHao

<p class="ql-block">公元2021年4月25日(农历三月十四日)下午5点30分,我的母亲走完了她90年的光辉一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见证了中国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历了中国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她熬过苦日子,拼过穷日子,享过好日子,也撑过病日子,她和父亲含辛茹苦把我们姐弟六人抚养成人,给我们成家立业,把毕生的辛劳化作伟大的母爱护佑着我们成长。她是一个慈母,一辈子慈柔、慈良、慈慧、慈祥。她的一生,虽然只有柴米油盐,却心系儿女牵挂满怀;虽然日子过得平淡朴实,但在我们眼里却又是那么波澜壮阔有滋有味。有娘的地方就有家,娘走了,家没了,老家成了我永远的思念,还有西岭那座崭新的坟茔。</p> <p class="ql-block">我的母亲一辈子厚道善良。从我们记事起,母亲给我们的印象就是老实真诚,待人厚道。在我们的印象里,她从未跟外人红过脸,遇事宁愿吃亏也不愿占便宜,她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当成了处事信条。妯娌之间、邻里之间、亲戚之间,甚至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母亲都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因为母亲和善,言语上不争胜,物质上不争利,谦和礼让,所以才会和谐融洽。父亲脾气暴,有时与人闹了矛盾,母亲总是在后面扯后腿,不管是有理还是无理,母亲就是不希望把事情闹大,最好吃个哑巴亏算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母亲的日常用语非常干净,从来不说脏话,好像遇到骂人的话她就理屈词穷一般。其实母亲很会说一些巧话,比如:“在家不打人,出门没人打;力气是外财,使了会再来;行好不得好,周正少不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情理讲到家,不如半碗豆腐渣;好儿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出嫁衣;七九六十三,你精我不憨;一天挣一文,强过当游神;是亲三分向,是锅热起炕;一人有福,能托全屋;嫌饭吃无饭吃,嫌老婆无孩子;好好在家孝爹娘,胜过远路去烧香;一等人,用眼教,二等人,用话教,三等人,棍子敲,四等人用棍敲也教不出来……”这些充满生活哲理的话她随口就来,但让母亲讲脏话她却一个字也说不出。妈妈一辈子没有在背后嘀咕人非的习惯,确实我们长这么大也没有听过母亲骂过一次人。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母亲不仅仅是老实胆小,有时我觉得她就是一个老好人,遇到矛盾甘愿息事宁人,不希望把问题扩大化。后来随着我们慢慢长大,通过对生活的感悟,我觉得母亲这种处理方式,其实是一种示弱,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和善,一种以和为美、与人为善的生活哲理,和善就是她一辈子的标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记得那时要饭的比较多,母亲对他们的叩门从来没有嫌弃过,总是和颜悦色真诚相待,要吃的给吃的,要用的给用的,还教我们也要好好对他们,说他们讨饭不容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更何况是讨饭要饭呢!看来母亲的和善对谁都是一样的,在她的眼里没有亲疏远近,没有高低贵贱,尤其对弱者可能更多一份同情和理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大概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村里一位老人去世了,出殡的时候母亲带我去围观,看到那些送殡的人哭得很悲恸,母亲竟然也跟着哭了起来,我当时很不理解,人家的亲人去世了,母亲为何伤心?长大了才明白,母亲的同情心原来那么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和母亲的第一张合影现在找不到了,让我不胜惋惜。那张合影大概是我五六岁时候拍的,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我听说村里来了个照相的,非常好奇就求着母亲去拍照,母亲可能是心疼钱不想去拍,或者是忙走不开,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跑了过去,母亲在后面追着我,没办法就拍了我平生第一次,也可能是母亲第一次的合影。那张照片母亲很年轻很漂亮很从容,我很羞涩很紧张很难看,但它却成了我小时候唯一的记忆,也成了我对母亲永久的思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回想母亲,她老人家与人交往的那份真诚,为人做事的那份善良,舍己为人的那份美好,心灵世界的那份纯洁,以及教育子女的以身作责……都时时激励着我们!我时常这样想,母亲真是一个好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好最好的人,在我心里无人能超越。这就是我的母亲,诚实善良,为人着想,真情满满的和善的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的母亲一辈子朴实勤劳。母亲嫁过来的时候,不怎么会做家务,更不用说做农活了。父亲要强,也能干,他就逼着母亲学做家务,学干农活,硬是让母亲的柔肩逐渐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那时家里条件不好,父亲就带着母亲做豆腐,做凉粉,经常夜里加班做,白天再由母亲挑着做好的豆腐凉粉走村串巷去卖。特别是卖豆腐挑出去的时候,扁担这边是一筐豆腐,另一边是装着石头的篮子,因为这样平衡好走路;卖完回来的时候又变成一边是一篮黄豆,一边还是装着石头的筐子,重量没有减多少。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起早贪黑,不知疲倦,一根扁担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为过上好日子,也为抚养儿女积累了生活资本。那时家里养了一条草狗,非常通人性,每次母亲挑着豆腐担子出门的时候,它都会把母亲送到村子外的岭上,下午再到那个地方等母亲一起回来,一个挑着担子的匆匆身影,一条懂事的狗狗伴随护送,真像一幅泛了黄的田园生活画定格在了那段艰苦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记得小时候,家里经常没有柴禾烧,除了父亲带着姐姐们定期上岭拾草外,平时都是母亲零打碎敲去拾草。印象最深的就是打稻茆,这是我最讨厌做的事情,因为太枯燥乏味。秋天放学回来,就看到母亲在收割后的稻田里聚精会神地把稻茆上的泥土打掉,然后再整齐地放到篮子里。有时让我帮忙一起打,我就觉得又脏又没意思,真是一件痛苦的事。可是为了家里能有柴禾烧火做饭,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做着,默默地张罗着家里的柴米油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我的印象里,母亲的身影总是忙碌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母亲都是父亲最好的助手。特别是农忙的时候,母亲一边忙地里头,一边忙家里头,都会妥妥当当,饭香满屋。尽管那时家里条件一般,但母亲的煎饼、母亲的饺子、母亲的面条、母亲的粽子、母亲的大饼、母亲的锅贴、母亲的豆腐卷、母亲的鸡蛋丸子、母亲的咸菜疙瘩……都是那样的可口,那样的香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和大哥一起住校,每周都要回来拿煎饼作住校的干粮,母亲一到周末就会推半天磨把小麦磨成糊,然后架起鏊子烙出煎饼,然后再一张一张地叠好分好,等着我们回来。可想而知,从准备、推磨、烧火、推烙、折叠,都是手工做出来的,几百张煎饼要费多少力气!但不管严寒酷暑,不管刮风下雨,每周母亲再忙再累都会按时完成煎饼任务,而且一直供应到我上高三。我想妈妈风雨无阻给我们供应的煎饼里肯定融化了一份疼爱,寄托了一种美好,凝聚了一份力量!妈妈烙的煎饼既好看又好吃,是我们住校学习最好的营养餐,成了我们永久收藏的妈妈的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回想母亲,油灯下脱高粱米的背影,果园里摘菜时的笑脸,伙房里被炊烟熏出的眼泪,石磨旁匆匆不歇的身影,鏊子边烙煎饼时的挥汗如雨……这些画面就像电影一样时常在我脑子里回放,记录下了母亲一辈子的辛劳!直至中风卧床,母亲才不得不停下她忙碌的一生。这就是我的母亲,任劳任怨,默默付出,勤劳朴实的可敬的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我的母亲一辈子慈孝慈爱。记得小时候,姥姥经常住我们家,母亲总是细心地照料着,她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孝道。姥姥驼背,走路拄着拐杖,生活不是很方便,母亲端茶送水无微不至,姥姥也喜欢住我们家。看到姥姥开心,母亲就特别高兴,姥姥一直活到89岁高龄,我想这离不开母亲的悉心照料和温暖关怀。母亲的孝心感染着我们,也激励着我们,我想这就是孝的力量吧!因我们没有舅舅,每年给姥爷上坟都是母亲亲自去,来回十几里路都是步行走。有好几次我跟着母亲一起去的,记得母亲挎着一个篮子,里面装着祭奠的饭菜,我们手拉着手走着,一路上母亲给我讲了很多姥爷的故事,让我这个没有见过姥爷的孩子对姥爷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也看出母亲对姥爷的那份深沉的思念。有一次走到半路我饿了,就偷偷从篮子里把祭奠用的鱼块拿出来吃了,等到了岭上母亲才发现,她也没有训斥我,说心意到了就好了。母亲的大度缓解了我紧张的情绪,于是我跟着母亲一起虔诚地祭奠、磕头,然后又一路听着故事回家。尽管当时我还是一个孩子,但我还是觉得上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许是母亲的言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特别喜欢听母亲讲的陈年往事,因为母亲的记性特别好,谁哪年出生的,谁属什么的,谁哪个地方长了个胎记,谁小时候喝了谁的奶,谁的小名叫什么……母亲都记得特别清楚,俨然成了我们村的活字典,我想这也算是母亲特有的一种慧智吧。我十岁那年,在学校跟同学游戏的时候,意外被同学踢断了腿,那时父亲在东北做工,家里只有母亲撑着。养伤的日子枯燥又漫长,为了排遣我的负面情绪,母亲一有空就给我讲过去的故事,让那个苦涩的夏天充满了生机。母亲讲的一个顺口溜到现在我都清楚记得:“小糠鸡,遛墙根,遛到娘家,要吃黄瓜,黄瓜有种,要吃油饼,油饼喷香,要喝辣汤,辣汤齁辣,要吃鸡蛋,鸡蛋有壳,要吃牛脚,牛脚有毛,要吃樱桃,樱桃有核,要吃牛犊,牛犊‘哞’,要吃孩他妈。”我一边熟练地背诵着,一边趴在窗台数着院子里自由嬉戏的小鸡,数着那个漫长夏天的日子。母亲的“陈年往事”都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都揭示着透彻的生活哲理,我总是那么津津有味地听着,仿佛走进了那段苍黄的岁月,又引领我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母亲的家庭味、儿女心特别重,好像牵挂成了她生活的全部,比如父亲二哥卖桃回来晚了会担心,大哥大嫂过得怎么样会操心,大波出去干活怎么还不回来会挂心,惦记着三个女儿,记挂着三个儿子,一辈子小心人,一辈子都把心放在别人身上。记得我带小马第一次回老家,那天去岚山玩,不巧回来时自行车的链子断了,天黑都还没有到家,母亲在家坐立不宁,于是一个人摸着黑深一脚浅一脚地步行走了七八里路去迎我们,直到见到了我们才把心放下。当时我既愧疚,又感动,又温暖,看来母亲还是把我们当成了小孩子了,不过有妈妈真好,有妈妈惦记真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实,母亲的牵挂也是我们全家最大的牵挂,特别是家里哪个人生病了,或者出了什么状况了,母亲总是急得几天不吃饭,情况严重的还会瘫软下来,仿佛自己大病了一场。她就是以这种不吃饭式的牵挂深深地感触着我们,这觉得这既是母爱的脆弱,更是母爱的刚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回想母亲,我当兵离家时母亲依依不舍的热泪,盼儿回家时望眼欲穿的眼神,来镇江看孙子时合不拢嘴的那份笑容,心系儿女发自内心的那份疼爱……都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让我们更加深切地体味到爱就是牵挂,牵挂就是爱的磅礴力量!这就是我的母亲,对长辈有孝,对同辈有情,对儿女疼爱的可亲可爱的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的母亲一辈子容忍坚强。母亲的胃不好,经常嗳气,医生说是胃下垂。在我的印象里,母亲晚饭后经常趴在堂屋的八仙桌子上嗝气,一嗝就是一两个小时,嗝到最后就会呕吐,非常难过。小时候,看到母亲这样,心里就特别紧张和担心,可母亲却不以为是,说老毛病了,每次都轻描淡写地糊弄过去。她就这样坚持着,容忍着胃的反抗。母亲在吃饭上也比较挑剔,牛羊肉不吃,鸡蛋花不吃,牛奶不喝……就怕自己的胃不舒服。说也奇怪,母亲中风卧床后的十年,就听不到她嗝气了,而且胃口也特别好,以前不想吃的都能吃了,看来母亲最后还是有口福的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母亲的眼睛不大好,父亲在世时经常说母亲是青光眼,远的看不见,近点的可能也看得不那么清楚,父亲说母亲识辨人主要靠听声音。那时没有条件让母亲到大医院去检查一下,就这样拖了一辈子,不知母亲眼睛里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要靠母亲多近才能让她看清我们的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一件事,一直让我和小哥不能释怀。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我和小哥吵架,吵着吵着就打了起来,也不知是我还是小哥拎起一张板凳就砸向对方,母亲一看赶紧来拉架,可偏偏被板凳撞到了母亲的左眼,当时就血流不止,立马去医院做了缝合手术,医生说这只眼睛的视力肯定会受影响,要留下终生的伤痕了。但母亲没有因为这事而责怪我们,她用伟大的母爱容忍了我们的过错,可我和小哥一直很愧疚,是我们的莽撞害了母亲的眼睛,让母亲本来就不大好的眼睛雪上加霜,这是我们哥俩永远欠母亲的。就在处理母亲后事的那几天,小哥还说起此事,竟不禁失声痛哭。是啊,母亲就是用这双浑浊的眼睛看着我们一步步长大,并指引我们阔步前行!可能在母亲的眼睛里,我们永远都是那么清澈,阳光,又充满希望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母亲生性胆子小,可在我们家承包果园的那十几年时间里,对她来说也练了不少胆子。父亲喜欢看牌,有时晚上不打招呼就走了,把母亲一个留在了果园里,而父亲看牌又经常通宵达旦,这可让胆小的母亲彻夜难眠,尤其是一听到狗叫更是吓得不行。有时没办法,母亲就一个人摸着黑去村里找父亲,可想当时母亲有多么煎熬!有几次夜里找不到父亲,不敢回果园的母亲就敲小哥家的门,可能都已熟睡,半天也没动静,情急之下母亲就拿起砖头敲他们卧室的墙,这才把小哥叫醒……这十几年,母亲忍受了多少煎熬,多少恐惧,多少无奈,可能只有她自己知道!但她都坚持了下来,说习惯了也就好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10年,年近八十的母亲突然得了中风,尽管及时去了医院救治,右手右腿却还是留下了残疾,不能行动自如了,不过那时扶着椅子还能走几步,她隔三差五还去小哥家串门。但一年后的一次意外跌倒,让母亲彻底不能走路了,也开始了她长达10年的卧榻生活。母亲是一个不愿意麻烦人的人,每次问她感觉怎么样啊,她都说自己不能动了,什么事都要靠别人伺候,不中用了!言语中透露出了多少无奈和自责。有一次我回老家,跟她聊天时她突然说了一句“我现在已经不怕死了”,我听后惊讶之余不免陷入了沉思,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母亲对生死做了深入的思考,只有悟透了生命才会不怕死!也说明经历十年的卧床是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能够坚持下来就是一种坚强!也充分说明只有经历大灾大难才能看淡生死,谈“死”很容易,能说“不怕死”确实是不容易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十年,是母亲不畏病魔,敢于抗争的十年,体现了母亲坚强的意志;这十年,是母亲吃尽苦头,与床板较劲的十年,体现了母亲生命的顽强;这十年,是母亲看淡生死,涅槃重生的十年,体现了母亲对人生意义的成熟思考。要感谢大姐对母亲的悉心照料,没有大姐就没有母亲的最后十年,没有大姐的周到伺候,就没有母亲坚强的最后十年。母亲从来没有在大姐面前说过一句感谢的话,但母亲心里明白,谁对她是真的好!所以才在弥留之际用手轻轻抚摸了大姐的脸,这可能就是感激大姐的最后表达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回想母亲,胃病不言病,害怕不后退,遇事能坚忍,心中有智慧,十年卧床苦,从容能面对!眼睛尽管看不清,心里却比谁都清楚,身体虽然不能动,但精神始终没有倒。这就是我的母亲,坚韧容忍,柔中有刚,心中有数,与病魔顽强抗争的坚强的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天上午,我接到小哥的电话,说母亲不大好,能早点回来就早点回来吧。我以为母亲没有那么快走,把手头的事处理好,中午过后才和小波、静静一起从镇江出发。下午5点半的时候,我突然心口一阵一阵的疼痛,非常难受。不一会就接到了三姐和大哥的电话,问我们到哪儿了?我说还有一个小时的路程。我问母亲怎么样了?他们都说还那样。谁知那时母亲已经走了,为了不让我开车分神才没有告诉我。那一阵的心口疼痛可能就是母亲给我传来的信息,告诉我“妈妈先走了,等不到你回来了!”后来我想这大概就是“母子连心”吧,真的会有心灵感应的!我非常后悔没有早点走,没能送母亲最后一程,这成了我最大的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难忘啊!难忘母亲拉着绳子自己坐起来的那份从容,难忘与母亲聊天时她忍不住憋出的开怀一笑,难忘母亲与病痛抗争时发出的声声哭叹,难忘疫情那年单独与母亲在医院里度过的大年三十,难忘推着轮椅与妈妈一起徜徉在乡间小道欣赏着秋天的风景,难忘视频里大声喊着“妈妈”后半天才回复的那声答应……一切的一切仿佛都被定格在了那里,成为了永恒。这就是我的母亲,让我们永远怀念的伟大的母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