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秘境朗木寺

雅馨

前言 <p class="ql-block">本篇去年制作后并未公开发布,时隔一年,困于家中,更加怀念自由行走的日子。</p> 正文 一家人都有寒暑假,也都喜欢出去旅游。2021年7月19日,星期一,从兰州出发去甘南消夏。<div><br>7月去内地或南方,热得受不了,也担心洪涝灾害。7月最好去西北走甘青大环线或甘南游。</div><div><br>有人说,甘肃有联合国公认的最丰富的旅游资源,除了海,草原、雪山、沙漠、戈壁、森林、雅丹、丹霞、湿地……应有尽有。<br></div> 还有人说,甘肃的美景,一半在河西走廊,一半在甘南。生活在兰州几十年,这些地方走过不止一次。<div><br>前几年7月去河西走廊或甘南,兰州不是高温就是暴雨,朋友圈到处是到兰州看海的戏谑。而离开兰州,基本都是蓝天白云,草绿山青,天气也分外凉爽,有些地方还让人感到寒冷,比如下午有雨的乌鞘岭,穿风衣冻得发抖。<br></div> 7月23日,星期五,回到家中,一家人都对此次甘南游觉得满意、幸福。尕海、若尔盖的美景让人沉醉、流连忘返。迭部群山莽莽苍苍,云雾缭绕,向上看,茂密的树木直插云霄,向下看,瞅不见一点裸露的土地。铁尺梁山高路陡,气势非凡,盘盘绕绕的山路早已超过了十八弯。 从迭部经腊子口到铁尺梁,地貌、植被有很大不同,山上由茂密的树变成绿毯般的草,所有的土地,除了路,其余的都被这绿毯温柔覆盖,看着满眼的绿,让人忘记海拔4000米盘山路的险。 从铁尺梁到岷县,从岷县经漳县、临洮、兰州,从南往北,山越来越干,越来越秃,一日之内,从甘南湿润的草原快要接近沙漠边缘。<div><br>甘南在印象中的所有美好,在记忆深处封存、发酵,如梦如幻,回味无穷。</div><div><br>这是甘南游给我的震撼或收获,仅停留在景色层面。<br></div> 回到家中,这个周末除了休息和打理家务,也如饥似渴地看甘南的书籍,于文化层面而言,此次甘南游让我充满遗憾,甚至后悔不迭,后悔自己没有提前做功课,尤其是拉卜楞寺、郎木寺这样的寺院。<div><br>拉卜楞寺和郎木寺之前都各去过一次。大约20年前第一次去拉卜楞寺,大约15年前第一次去郎木寺,此次两寺故地重游,我依然茫然无知,收获甚少,其新鲜震撼程度不及第一次。<br></div> 藏族文化几乎都浓缩在寺院。游览寺院,如果没有一位优秀的导游讲解,自己也没有提前做功课,只能算白游,瞎凑热闹。<div><br>第一次去郎木寺,是随单位出游,跟团的是一位金牌导游,非常利索、见多识广、口才了得的小伙子,他说很多甘肃人不知道郎木寺,郎木寺在欧美很多国家却非常有名,被许多西方人称为东方小瑞士,这里每天的外宾,远远超过拉卜楞寺和兰州。<br></div> 郎木寺随便挑出一位小喇嘛,都会说几国外语,藏族小孩的智商极高。郎木寺旁边的那条街,有许多有情调的酒吧,有全国各地来的文青和外国人,是练习口语、发生艳遇的极佳场所。<br><br>他说这些或许是玩笑,当晚我带着孩子老老实实呆在酒店休息,傍晚时分则是在郎木寺的小街上挨着店铺欣赏充满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还购买了披肩和用漂亮石头穿成的手链。 郎木寺的那条街,时不时有骑马的汉子经过高低不平的石板路,留下一堆堆马粪。也时不时有个头小小的黑猪娃溜达,导游说那是蕨麻猪,也就是吃蕨麻长大的猪。蕨麻又称“小人参”,是给产妇补气养血的上佳补品,是馈赠亲友的稀罕之物,此猪专吃蕨麻,它的肉相当鲜美,也相当昂贵。<div><br>到郎木寺最好要吃一顿蕨麻猪,就是用这种吃蕨麻长大的黑猪娃肉做的菜,烤乳猪或炒猪肉等。<br></div> 这次到郎木寺,是7月19日傍晚,自驾自由行,没有预定宾馆,担心找不到住处,到郎木寺,道路有些拥挤,先找到一家国际酒店,看院内比较宽敞,停车不多,估计房价较高,一问一间房接近500元,再换一家,达仓酒店,房价两百多,窗下就是白龙江,环境也算幽静,定下入住。<div><br>休息半小时充电,约好去逛郎木寺的这条街,重游故地,仔细寻找昔日的影子,能认出是那条街,但店铺却没有熟悉的风格。<br></div> 丽莎餐厅也相当有名,其简单的西餐,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屋内的墙上贴满了各种名片,名片多以外文书写,还有各国货币粘于墙上。<div><br>找到曾经的青年旅社,墙上也贴满了写有留言的卡片纸,想要点餐吃饭,看人太多担心上菜太慢,离开重新寻找,一家四川饭店服务员热情招呼,问上菜快不快,说很快,引至楼上包间,装饰得很有藏地风情,先点“蕨麻猪”,说没有猪肉了。退而求其次,点“蕨麻饭”、酸奶,还有其他几样菜,赶了一天路,中午在夏河县吃的面片太硬不可口,更渴望在这个充满情调的郎木寺小街吃顿充满情调的晚餐。<br></div> 等了很久,上来了两碗酸奶,碗很小,像大茶盅。一碗酸奶大约100ml,15元。再等一会,是一碗“蕨麻饭”,同样大小的碗,蒸熟的米饭里有几粒蕨麻,这碗饭十几元还是二十几元记不清了,反正是慕名点的,吃起来嘛,味道一般,口感干硬。陆陆续续等着上菜,天已经黑透了,最后点的面片干等上不来,决定放弃,如果问服务员,总说正在做,是不肯退钱的,那就不退了,自愿放弃,从之前几道菜的味道判断,这个面片也好吃不到哪儿。 夜色中逛这条熟悉又陌生的街道,有趣好看的工艺品少了,买了些牦牛肉干和奶糖,倒是味美价廉,物有所值。<div><br>逛郎木寺与拉卜楞寺不同,除了寺庙本身,一是想在悠闲的街上游荡,二是想看天葬台。而这条街,不像一般旅游景点打造的仿古街或商业街,不大、不长,一会就逛完了,傍晚的郎木寺已经很凉,不少游人穿的是轻薄款的羽绒服,我们穿两件衣服觉得冻,急回旅店休息。<br></div> <div>第二天一早游郎木寺,同行的小兄弟给自己没买票,说不进去了,没啥看头,他之前来过,不到半个小时就出去了。</div><div><br>来到郎木寺,我们一家三口一定要进去看看,还想看天葬台呢。</div><div><br>郎木寺是甘肃第二大藏传佛教寺院,规模上远比拉卜楞寺小。现有四大札仓八大囊欠。札仓,亦名扎仓,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一种佛学研究场所,不妨理解为不同的学院,类似拉卜楞寺,如果不懂,就类比大学内的不同学院。郎木寺的四大札仓为闻思学院、喜金刚学院、时轮学院、医药学院。<br></div> 囊欠是活佛的住所,在拉卜楞寺叫昂欠,这应该是藏语音译造成的差异。<br><br>朗木寺学院全套采用西藏哲蚌寺郭芒札仓的教程,分10个学级:即2个《因明初级》班级、 《因理论》和《悟慧》上下班级、《律部学》上下班级。学习方法上则学僧请师讲授,并参加札仓的辩经活动,通过辩难使学僧熟记经典,掌握佛学逻辑推理的方法。学僧在通晓五部大论后,才有资格考取拉仁巴学位。 这段话,摘自图书《甘南风物志》中的郎木寺篇,不妨理解为,郎木寺除了敬佛拜佛的佛殿外,还有佛学院,其教程和教学方式与藏传佛教中的顶级学院是一脉相承、原汁原味的。<div><br>郎木寺的闻思学院始建于公元1742年,公元1752年基本建成,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大殿,既是全寺的大经堂,又是闻思学院的殿堂。这是郎木寺的开始,其创建者是该寺第一任法台,又称赤哇或赛赤,可以通俗理解为郎木寺的最高活佛或寺主。<br></div> 参观大经堂要脱帽脱鞋,不能拍照,其实任何寺庙经堂都不允许拍照。大经堂内,上首是历任法台的宝座,法台宝座的两侧是释边牟尼塑像和宗喀巴大师、无量光佛、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经橱内供有金汁写成的《甘珠尔》和《丹珠尔》大藏经、宗喀巴师徒三人全集、历代嘉木样活佛全集和本寺历代赛赤的全集。<div><br>郎木寺的赛赤,类似拉卜楞寺的嘉木样,就是寺主或最高活佛的称号,是不同的活佛转世系统。藏传佛教除了四大活佛转世系统,还有拉卜楞寺的嘉木祥活佛、塔尔寺的却西活佛等,郎木寺则是赛赤活佛转世系统。<br></div> 查阅资料才知道,郎木寺是个地名,叫“郎木寺镇”,地跨甘、川两省,两边各有寺院,对外宣传都称郎木寺,其实它们各自有确切的名字,四川那边的寺院叫“格尔底寺”,甘肃这边的叫“赛赤寺”,除此之外,郎木寺这个地方还有一座清真寺。<div><br>“格尔底寺”由宗喀巴大师的七大亲传弟子于1413年建立。赛赤寺创建于公元1748年。其创始人即第一任赤哇嘉参格桑。<br></div> 宗喀巴大师在公元1409年创建甘丹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第一座寺院。宗喀巴大师的亲传弟子几年后新开格尔底寺弘扬佛法。宗喀巴大师是甘丹寺第一位“赛赤”,三百多年后,甘丹寺第53任“赛赤”是嘉参格桑,他出生于甘南碌曲,以无量的功德、出类拔萃的学问在西藏甘丹寺坐上“赛赤”宝座,也就是宗喀巴的第53世传人。 公元1747年,年届七十岁的甘丹寺第53任“赛赤” 嘉参格桑活佛应家乡人民再三请求,经第七世达赖喇嘛允准返回故里弘扬佛法,次年在今日郎木寺创建了一所寺院,人称“赛赤寺”, 嘉参格桑活佛又成为该寺第一位“赛赤”。<div><br>公元1756年9月5日,嘉参格桑活佛两手合掌、跏趺而坐,示现圆寂。之后,郎木寺历世活佛继承弘扬第一世赛赤活佛的弘法大愿,个个致力佛性修炼,学问通达,业绩显赫,在整个藏区乃至世界佛教界影响深远。<br></div> 游藏传佛教的寺院,如果对寺院的传承一无所知,逛寺院逛的就是个寂寞,一无所获。就算对着金色佛殿的屋顶照几张相,脑袋中依然空空如也。<div><br>甘南郎木寺的寺主称为“赛赤”,第一任甘南郎木寺赛赤本是西藏甘丹寺第53任赛赤,如今又传到了第几代呢?各代赛赤又有何主要功绩?<br></div> 喜金刚学院(居巴札仓)是由二世赛赤集资兴建,仿照哲蚌寺上续部学院修建,每年举行密宗胜乐、密集、大威德三尊自人法会,施供法会,大回遮法等的法行仪规,非常完备、严密、紧凑。<div><br>时轮学院(丁科尔札仓)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第四世赛赤洛灵丹增桑盖创建。该札仓全年除了举行诸多法会外,还要学习声明学、诗学、星象学等多种学科。其法行仪规和教程教规,完全按照拉卜楞寺时轮学院规程进行。<br></div> <div>医药学院(曼巴札仓)由第五世郎木赛赤洛桑南木杰龙仁桑盖于1953年创建。2016年9月18日,深受国内外僧俗及广大群众敬仰和爱戴的郎木赛赤五世圆寂,龙江流泪,天人同悲,郎木赛赤寺沉浸在一片沉痛的气氛之中。</div><div><br>第五世赛赤转世到了哪里?转世灵童是否已经找到?这一切,我还是一无所知。按照以往的认知,活佛圆寂后不一定过几年才转世呢。即使很快转世,那第六世如今不过是个四岁的幼童,还需要等待高僧活佛进行认定。<br></div> 关于郎木寺的这些知识,我也是旅游回来查阅资料得知的,几天前脑袋空空去参观郎木寺,我是不能原谅自己的。<div><br>更遗憾的是,到了郎木寺,竟然没有到白龙江对岸的“格尔底寺”参观,不是地域狭隘,而是自己无知,那里的创始人可是宗喀巴的亲传弟子。四川境内的郎木寺要比甘肃境内的郎木寺早三百多年呢!<br></div> 这次到郎木寺,本想再看看天葬台,记得从郎木寺寺院到天葬台有一段较长的路程,走得急会有胸闷恶心、迈不开脚步等高反症状,同行的家人和朋友对此不感兴趣,我也打消这个念头,离开郎木寺,进入四川若尔盖草原。<div><br>其实,郎木寺的天葬台比寺院旁边的小街更能有别于其他的藏传佛教寺院,神秘而充满吸引力。<br></div> 15年前,我曾带着孩子和同事们一起看过天葬台,那时已是下午,天葬一般在凌晨举行。天葬台在远离寺院的一处漫坡上,一片极其开阔,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有一片地方散乱堆满了石头,不是堆状,像一片石头滩,那就是天葬台,那里遗落了一副胶皮手套,应是天葬师留下的。有散落的骨头,清晰可见一个头骨。天葬台边有一具完整的骨骸。<div><br>初看天葬台,有些恐惧,充斥空气中的是一股过期油脂的哈喇味儿,导游说,那具完整的骨架是因为死者生前误食了有毒的食物,所以死后秃鹫不吃他的肉,只能任其自行腐烂。<br></div> 有关天葬,太多的人不了解也不理解,这是藏族人常见的一种丧葬方式,也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布施,用自己的血肉喂养秃鹫——藏族人心中的神鹰。<div><br>天葬师吹起人骨做的号子时,就会来许多神鹰,也有人说通过煨桑或食物等招来神鹰,还有人说,神鹰会闻到尸体的气味自行飞来。我曾经看过一些旅游拍摄的视频,天葬仪式开始前,密密麻麻的秃鹫向着天葬台涌去。<br></div> 天葬师将死者的尸首肢解成小块,神鹰一拥而上,几分钟内就尸首无存,千万别觉得残忍,那是一种超度。死者的灵魂会飞升天国,而肉身让神鹰吃掉,可以减少飞升时的羁绊。神鹰吃得越彻底,说明此人在世时积德越深厚。若几天内没有吃完,家人还需请法师再次超度。<div><br>遗体没了踪迹,就像从来没有来到过这个世界,也像逝者离去未曾留下一丝牵挂。这样的离别,是不是像徐志摩诗中写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br></div> 走过一些藏区,不管是甘南和前藏的青山秀水,还是植被稀疏的后藏高原,不见一处坟茔,敬佩藏族同胞这种回归自然的生死观。<div><br>我了解的藏族葬法,有塔藏、火葬、水葬、天葬、树葬。</div><div><br>塔藏是藏族最高规格的葬式,只有著名的大活佛才能享有。塔藏有肉身塔,也有骨灰塔,肉身塔是塔葬中的最高规格。肉身的处理是一项复杂精巧的工程,要做肉身塔得先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特殊的防腐处理。据藏文史书记载:松赞干布逝世后,尸体经过药物处理,裹以绸缎、药物和土制成赞普像,涂以黄金,穿上衣服,置于银制“格鸟”(金属制的佛龛式盒子)内再下葬。<br></div> 火葬是一般活佛、达官贵人或名望很高的人死后的葬礼。卓尼、迭部等地一些群众也采用火葬。<div><br>舟曲、卓尼、临潭等地藏民流行水葬,水葬时将尸体坠以石块,投入洪流之中。也有的将尸体节节肢解,投入江河。水葬完毕后,肢解用的砍刀连同带来的物品、捆尸体的腰带等,都得一并抛入水葬场的河中,不允许带回家,也不能馈赠给别人。</div><div><br>2020年9月底我在西藏旅游时,河边的山壁上画有很多梯子,这应是水葬后所画,意思是引导亡灵走向天国。旅游中听导游讲过树葬,是对夭折孩童的一种葬法。<br></div> 天葬也叫金葬,是藏族比较古老的一种葬法,在绝大多数地方通行。人死后,点一盏酥油灯,摊超度经于头前以示祭奠。天葬由天葬师具体操作整个程序,整个尸体全部被秃鹫食完,就意味着死者已脱离世间,走向未来。天葬时,妇女和小孩、嫡系亲属不得前往。<div><br>看过一则视频,介绍藏族的天葬台,除了郎木寺有,只有色达还有一处,我想这或许不准,作为一种普遍的丧葬方式,藏区不该只有这两处天葬台,但天葬台确实也不多,甘南藏区也只有郎木寺才有,这也是郎木寺的神秘或神圣之处。<br></div> 生活中常有人感慨,去一次火葬场,就看淡了死亡,看开了人生,还有什么可纠结的呢?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好。这样的感觉,当你来到藏区,尤其是了解了藏族同胞的丧葬仪式后,有更清晰的感触。<div><br>游郎木寺,有一个明显的感觉,这里似乎没有甘肃的气质,它的气质是世界的。</div><div><br>(本文宗教知识及藏族习俗参考了《甘南风物志》《甘南藏族史话》《印象甘南》及相关网页,如有谬误或侵权,请告知作者删减。)<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