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赣东北——弋阳

巴山蜀水

<p class="ql-block">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又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位于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四省边界地区。</p><p class="ql-block">全盛时期的中心区和游击区先后包括江西省的弋阳、横峰、上饶等20余县;福建的崇安、建阳等12县;浙江的江山、开化等13县;安徽的婺源、祁门等7县,拥有100余万人口,红军发展到3万余人。</p><p class="ql-block">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闽浙赣地区建立的地方革命政权机关。1931年11月,赣东北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葛源召开,成立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方志敏任主席。</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走进弋阳漆工镇,就踏上了红色赣东北之源头。</p><p class="ql-block">1925年秋,在方志敏的直接领导下,漆工镇齐川源村筹建起农民协会组织,这是继湖塘村之后成立较早的一个农民协会。1927年10月底,齐川源村是弋阳九区暴动队伍的出发地。1928年2月,弋横暴动遭受挫折时,方志敏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挑选了20多名农民革命团骨干,在齐川源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初编一个连。赣东北正规的工农武装从此诞生。</p> <p class="ql-block">漆工镇齐川源村建军旧址</p> <p class="ql-block">当年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交通要道。</p><p class="ql-block"> 当前,央视正在热播电视剧《绝密使命》,重现当年从苏区向上海党中央运送经费和传递情报的绝密使命。交通员们宁死不屈,用鲜血和生命守护党的秘密,完成党组织任务的战斗情景。</p> <p class="ql-block">方志敏的家乡漆工镇,是弋阳县的大镇。由于地处交通要道,漆工镇历来是周边乡镇的经济中心。大革命时期,这里发生了闻名全国的“两条半枪闹革命”——漆工镇暴动。</p><p class="ql-block">1926年冬天的一天夜晚,一支由200多个贫苦农民组成的暴动队伍向漆工镇前进。暴动农民砸毁了派出所牌子,缴获了3条枪,一条“汉阳造”,一条“双套筒”,还有一条“九响毛瑟枪”。“九毛瑟枪”因为没有退子弹的钩子,又少了半截枪管,故称半条枪。这就是著名的“漆工镇暴动”。赣东北人民争相传颂的“方志敏两条半枪闹革命”的故事,即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方志敏故居。</p> <p class="ql-block">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的方志敏故居。</p> <p class="ql-block">方志敏(1899-1935)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p> <p class="ql-block">1927年11月25日,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次会议,即窖头会议,在方志敏主持下召开。会议讨论了方志敏的报告,作出了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重大决定。</p><p class="ql-block">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在方志敏等人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和实践创造,取得根据地建设的巨大成就。正因如此,毛泽东曾多次予以高度肯定。</p><p class="ql-block">患难与共的战友(图片来源:方志敏故居)</p> <p class="ql-block">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销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这次会议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思想。</p><p class="ql-block">据此,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发动了三次武装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如今众人说起秋收起义,大多会以为只是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的秋收起义。其实,秋收起义是一个全盘暴动计划,涉及到湘、鄂、粤、赣四省。方志敏和邵式平领导的1928年弋横(指弋阳县和横峰县)起义,准确来讲应该叫做弋横秋收起义,也算是1927年秋收起义的一个延伸。</p> <p class="ql-block">1930年7月2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在乐平界首村成立。1933年1月,红十军改编为红十一军,编入中央红军战斗序列,参加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斗。</p><p class="ql-block">方志敏在闽浙赣赤色警卫师的基础上,组建新红十军。1934年10月,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红七军团到达赣东北根据地,与方志敏的红十军汇合。11月,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离开赣东北向皖南进军,时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统一领导闽浙皖赣边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p> <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在江西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他被俘后,面对顾祝同等一干国民党要人,甚至蒋介石本人的拉拢劝降而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他在狱中留下字字泣血的《可爱的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被毛泽东誉为“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清贫,是方志敏一生最鲜明的品格风范,是他一生大义担当的生动写照,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法宝,是中国共产党人永志不忘的红色血脉。</p><p class="ql-block">习近平同志曾深情地说:“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每次读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p> <p class="ql-block">葛源镇,位于江西省横峰县北怀玉山余脉磨盘山山区盆地中,与弋阳、德兴、上饶三县交界,因漫山遍野生长着野葛,又处溪水源头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葛源的这组雕塑,记述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建正规红军的历史。</p><p class="ql-block">1928年4月,二十余人枪的赣东北第一支正规红军武装——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一营一连诞生于弋阳齐川源。金鸡山大捷后,正式改番号为“工农红军第二师第十四团”。1929年4月,红十四团改番号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1930年7月,中共赣东北特委奉中央之命,正式将赣东北独立团扩编为红十军,周建屏任军长,吴先民代政委,胡延铨任赣东北军委书记兼红十军前委书记。</p> <p class="ql-block">红十军创建后,在保卫赣东北苏区的斗争中,方志敏两度兼任红十军政委,并两次亲率红十军进军闽北,在各路地方红军和苏区群众的配合下,接连取得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根据地由赣东北扩展至闽浙赣皖四省边区。</p> <p class="ql-block">1931年2月,方志敏率赣东北特区领导机关从弋阳迁驻葛源,成立了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之后,分驻在各地的特区工、青、妇、农、军校、银行等机关单位也相继入驻葛源。自此,葛源成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过叱咤风云的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赣东北根据地独特和富有成效的工农武装割据形式,曾得到毛泽东的充分肯定。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1935年12月,共产国际把方志敏与朱德、毛泽东并列称为“中华苏维埃和中国红军的领导者”。</p> <p class="ql-block">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及当年方志敏种植芭蕉树遗址。</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参观闽浙赣省委旧址时,看到中共闽浙赣省委组织机构表序中有“交通股”。</p><p class="ql-block">为了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根据地的地下交通线非常重要和必要。我有幸拜读了郑占魁(原上饶专署副专员)之子撰写的有关回忆录:“我的老家在江西弋阳县漆工镇齐川源村,是赣东北苏区红十军的诞生地。祖父郑长财是方志敏的秘密交通员,1930年牺牲于乐平。父亲郑占魁(1911—1976)17岁就跟着祖父跑交通,1931年在家乡弋阳参加红军……1935年初春,身为武装交通连指导员的父亲带队去皖南执行任务,途中遭遇清剿红军的国民党军伏击,一小队红军战士几乎全部当场牺牲,除失踪一人外,只有父亲独自生还……”可见,当年根据地的“交通”工作、任务是非常艰难困苦的,往往是要付出鲜血和生命代价的。</p> <p class="ql-block">1932年11月,中共闽浙赣省委成立,根据武装斗争的需要,执行中革军委命令,将赣东北省革命军事委员会改为闽浙赣省军区总指挥部,习惯上称省军区司令部,为省苏维埃政府所属直接领导军事斗争的机构。</p> <p class="ql-block">闽浙赣省军区司令部旧址,房前有座简易朝门,分前后两幢,中间设天井,共12间。有司令室、政委室、军长室、参谋长室等。</p><p class="ql-block">闽浙赣省军区还有一项了不起的创造——闽浙赣苏区的地雷战。</p> <p class="ql-block">先后任省军区司令员的有唐在刚、方志敏,政委有曾洪易、方志敏,政治部主任有聂洪钧等,参谋长邹琦、栗裕等。</p> <p class="ql-block">葛源枫林村的红军操场</p> <p class="ql-block">革命自有后来人</p> <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旧址位于葛源镇葛源村,革命烈士纪念馆旁。原为杨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泰昌年间。大门上首写有红色正楷校名“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大门前是一个操场。</p> <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前身为信江军事政治学校。1931年由弋阳芳家墩迁往葛源镇,校名为彭杨军事政治学校。1933年初,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先后担任过校长的有邹琦、江枫、彭干臣;先后担任过校政委的有方志敏、邵式平、舒翼、涂振农、刘鼎等。</p> <p class="ql-block">军校自创办以采,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人才约1500多名。在该校毕业的有饶守坤、吴克华、方震、黄立贵、洪涛等我军高级将领。红军第五分校是我党较早创办的军校之一。</p> <p class="ql-block">1927年11月,方志敏、黄道等在该县姚家乡楼底村领导了著名的弋(阳)横(峰)农民武装大暴动,创建了赣东北工农红军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史写就了波澜壮阔的光辉一页。在当年的腥风血雨中,横峰6万人民就有2万儿女参军参战,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杰出贡献,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5728名,约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10%。</p><p class="ql-block">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当局对于江西、福建原中央苏区、闽浙赣苏区范围,进行了残酷的报复和大屠杀。残酷地实行“茅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的政策。江西人口从1933年1863万,到1937年的1328万,江西全省人口锐减500万(其中多为无辜百姓)。尤其是1936年至1937年抗战开始,江西省损失的200万人口,更是和国民党当局的法西斯政策脱不开干系。</p> <p class="ql-block">一个国家在一个时代的和平稳定,是经历了前人不断努力所创造的,而生活在这和平稳定的时代中的我们,更应该铭记前人为我们留下的许多可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p><p class="ql-block">革命先烈们在祖国大地上撑起一片天,开启了我们民族的千秋大业,创造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给我们幸福生活的人,让我们永远感恩那一个个为了这片土地,洒下热血的革命先烈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