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前言:这一篇文章比较长,需要你细细的去看,通过上周末参观楼庄东“珍琴流芳”传世京胡展览,力求将展览的全貌展示给读者。你可以收藏慢慢品味这些京胡,也可以分享给喜爱京剧、喜欢京胡的朋友。</h3></br>
<h3>阳春三月,春回大地,虽然还有些料峭春寒,但是春天的交响曲已经奏响了生机盎然的序曲。在春风的吹动下,周末的北京没有让人窒息的雾霾,只有和煦的春风拂过大地。此时此刻,伴随春天的交响曲,正有一场精彩的传世京胡收藏展在国家大剧院如火如荼的进行。于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末,三五好友相约,在楼庄东先生的引领下一起走进了在国家大剧院艺术沙龙展厅,观赏品鉴这场“珍琴流芳——传世京胡撷萃”展览。</h3></br>
<h3>
<h3>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从此诞生,两百年里演奏者、演唱者都在“训化”这个小竹筒子发出的傲人声响,在众多胡琴“圣手”和戏曲名角的簇拥下,京胡逐步走向了它的魅力巅峰。京胡现在不但是京剧声腔伴奏的核心乐器,也是京剧乐队的“领袖”。别看京胡的个头小、构造简单,但是在梨园里是当之无愧的重要角色,具有极大的舞台实用功能和收藏价值。而本次展览展出的晚清以来五十余把京胡传世珍品,正是由楼庄东先生先生历时几十年收藏而来。</h3></br>
<h3>
<h3>楼庄东先生为我们现场讲述他的收藏故事</h3></br>
<h3>正好在这一天观展的人数不多,楼先生有时间给我们从头到尾讲解每一把京胡的特点和收藏故事,如数家珍,从名家用琴、名铺造琴、先贤老琴、特材制琴、慈严遗琴和纪念版琴一个不落的予以介绍。通过楼先生精彩的讲解,不但对各路遗珍、南北名铺,以及各种京胡在形态和工艺上的特色,也了解了传统乐器在在以往数百年的发展中制作师不落窠臼的制作理念,同时我也看出了楼先生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对京胡演奏的执着。</h3></br>
<h3>
<h3>为了让观看展览的人们对京胡有更直观的了解,展览现场既有分解后的京胡各部件,也有喷图进行介绍。</h3></br>
<h3>
<h3>这些京胡既有有晚清时期著名琴家梅雨田、孙佐臣的珍贵用琴,也有京剧学者陈彦衡、陈道安的教学用琴,也有京胡一代宗师徐兰沅的用琴和制琴。同时民国时期京津沪著名的琴铺制琴也是展览的一个亮点:马良正、史善朋、洪广源、吕顺昌、周井千都是当时著名的胡琴名铺。这些京胡外表沧桑,至今有些还能拉走出动人的韵味。通过这些京胡我们可以感受丝竹雅乐的神韵和风骨以及民族乐器代代相传的传承和新生。</h3></br>
<h3>在展厅里,几十把京胡错落有致的摆放,再加上背景音乐播放着婉转古朴悠悠京韵,整个人都沉浸在国粹艺术所带来的的身心愉悦当中。楼先生在讲到动情处,也兴致盎然的随便拿下一把展览的京胡拉上一小段。</h3></br>
<h3>
<h3>收藏家楼庄东现场试琴介绍京胡</h3></br>
<h3>楼庄东先生是一位具有家学渊源的著名琴票,其父楼邦达先生(1909~1994)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在上海原法租界雁荡路的一所沿街房子中开办了“楼氏票房”。在这里每个礼拜老少票友都会把小房间挤得满满的。60年代中期由于时代原因开始改唱现代戏,楼庄东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迷上京胡。在那十年间专业演奏样板戏,练就了一身京胡的真功夫。</h3></br>
<h3>
<h3>70年代末,国家拨乱反正,在大环境下票房也恢复了传统戏,80年代楼邦达先生退休而楼庄东返沪工作,楼氏票房遂呈现了“父子双琴”的情景,活动次数更加频繁。直到90年代,由于房屋被市政建设征用,楼氏票房才告一段落。就在这50多年里,楼氏票房一直在通过各种形式传播京剧文化,难能可贵的是楼氏父子怀着对艺术的赤诚之心从未受过一分钱,足可见其对京胡的热爱之情。</h3></br>
<h3>
<h3>楼庄东先生为我们讲解的很详细,很多细节之处通过楼先生的讲解总是让我们豁然开朗。</h3></br>
<h3>
<h3>京胡琴筒内的印笺</h3></br>
<h3>
<h3>通过对比,了解京胡的细节之美</h3></br>
<h3>
<h3>一百五十余年的老琴历经岁月的洗礼,琴筒拉出凹陷,用竹子进行修补</h3></br>
<h3>
<h3>在特材琴中,还有一把用烟枪和笔筒制作的京胡,在琴筒上保留了“早起”的勉励话语</h3></br>
<h3>
<h3>参观完后的合影:田龙、楼庄东、张辉、宋阳</h3></br>
<h3>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半小时的参观眨眼而过,我们漫步在国粹艺术的海洋,通过了解楼先生的收藏故事和京胡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重要。如果这些京胡没有向楼先生这样的有心人去收藏,那么再过几十年或许时间再无此遗珍,后人更无从知晓这门艺术的传承之路。</h3></br>
<h3>据楼先生介绍,这次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展览,是国家大剧院首次邀请个人参展,免费提供场地。而楼先生为了能将这些胡琴安全的从上海运送到北京,自费动用了十几位人力。我们无不对楼先生的对生活的热情和艺术的执着而感到赞叹。</h3></br>
<h3>此次展览是楼庄东先生所藏京胡的一部分,还有几十把京胡由于场地大小的限制没有展出。楼庄东先生也有将他收藏的京胡进行整理拍摄并配以每一把京胡的介绍和收藏故事出书的计划。甚至我们还在探讨如果能同时翻译成外文想全世界发行,那不但是对楼先生历尽千辛万苦收藏的认可,也是对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文化自信的有力注解。</h3></br>
<h3>这场展出从2月15日一直展出到3月15日,我想只有你到现场才能亲临其境的感受到这扑面而来的文化震撼。</h3></br>
<h3>同时为了能让无法到现场观看展出的人们能够对楼庄东先生的收藏以及展出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特意对大部分展出的京胡进行拍摄,并将文字予以整理,希望能让你在里感受一下京胡的魅力!</h3></br>
<h3>名家用琴</h3></br>
<h3>摆在展厅中央位置的是清末四位著名的琴师所用的京胡,展示了众多京胡名家所用过的京胡,其中分量最重的是有“清末胡琴四大家”之称梅雨田、孙佐臣、陆彦庭、王云亭用琴,据楼庄东先生介绍,单单是这四把琴就花了20十年的时间才收藏齐,目前国内可能只有在这里能看到。</h3></br>
<h3>
<h3>△梅雨田用琴</h3></br>
<h3>清末民初制琴,梅雨田(1868~1914)位列“清末胡琴四大家”之首。原为20世纪国乐大师柳尧章旧藏,琴筒下方留有其亲笔手迹印笺:“梅雨田(梅兰芳伯父)拉奏的琴”。</h3></br>
<h3>
<h3>△孙佐臣用琴</h3></br>
<h3>清末民初制琴,孙佐臣(1862~1936)位列“清末胡琴四大家”次席。此琴为孙佐臣20世纪30年代客死沪上之后的遗琴,2009年楼庄东收藏。</h3></br>
<h3>
<h3>△陆彦庭用琴</h3></br>
<h3>陆彦庭,生于清晚期卒于民国中期。清末民初制琴,陆彦庭入列“清末胡琴四大家”。此琴原为旅居海外的京胡收藏家章贤钫的旧藏,琴杆有铭刻,琴筒有印笺,2010年前后,年逾九旬的章老先生成人之美,将其赠予楼庄东承续收藏。</h3></br>
<h3>
<h3>△ 王云亭用琴</h3></br>
<h3>清末民初之琴,王云亭(?~1913)入列“清末胡琴四大家”。此琴原为旅居海外的京胡收藏家章贤钧的旧藏,琴杆有铭刻,琴筒有印笺。2010年前后,年逾九旬的章老先生成人之美,将其赠予楼庄东承续收藏。</h3></br>
<h3>
<h3>△陈湘林用琴</h3></br>
<h3>陈湘林,生于清晚期卒于民国。据史料记载,陈湘林为美莱坊带艺坐科时的第一位吊嗓琴师,此琴原为海外琴票黄金懋的旧藏。</h3></br>
<h3>
<h3>△王少卿用琴</h3></br>
<h3>王少卿(1900~1958)是继徐兰沅后的梅兰芳琴师。此琴原为海外琴票黄金懋的旧藏,黄老将在琴筒内画上空心“王”字以示纪念。</h3></br>
<h3>
<h3>△徐兰沅用琴</h3></br>
<h3>这是徐兰沅(1892~1977)晚年用琴。此琴可见徐老开班的“竹兰轩”琴铺所特有的镶竹包筒的龚一,虽然操奏频率不高,但却陪伴徐老走完了人生。此琴为徐老弟子陈涵清在徐老谢世之后,从起后人手中所得,2016年传予楼庄东收藏。</h3></br>
<h3>
<h3>△徐兰沅用琴</h3></br>
<h3>徐兰沅(1892~1977)是梅兰芳的主要琴师,此琴是徐兰沅在民国期间的用琴。</h3></br>
<h3>1954年在收徒仪式上徐老将此琴送给了新收弟子陈涵清。2016年,年过九五的陈涵清老人将此琴传予楼庄东收藏。</h3></br>
<h3>
<h3>△赵济羹用琴</h3></br>
<h3>这是赵济羹(1898~1975)20世纪50年代初定居上海后的主要用琴,此琴原为前辈乐器藏家李磊石的旧藏,琴杆有“李磊石”刻名,琴筒分别有赵济羹、李磊石的印笺。</h3></br>
<h3>
<h3>△陈道安用琴</h3></br>
<h3>民国之琴,陈道安(1987~1957)为京剧琴界世称“南北二陈”之“南陈”。此琴原为楼庄东的请益老师——已故上海票界名宿顾渠成的旧藏,是顾渠成从齐老师陈道安手中传承而来。</h3></br>
<h3>
<h3>△陈彦衡用琴</h3></br>
<h3>民国之琴,陈彦衡(1868~1933)为早年京剧琴界世称“南北二陈”之“北陈”。此琴为陈彦衡20世纪20年代末前后在上海说戏时用琴。已故上海前辈琴票宁晓舟约在2002年将其赠予楼庄东。</h3></br>
<h3>
<h3>△李磊石藏琴(李磊石,20世纪50年代自沪到港,生卒不详。)</h3></br>
<h3>此琴原为前辈乐器收藏家李磊石的藏品,琴杆有“李磊石”铭刻。</h3></br>
<h3>
<h3>△李磊石藏琴(李磊石,20世纪50年代自沪到港,生卒不详。)</h3></br>
<h3>此琴原为前辈乐器收藏家李磊石的藏品,琴杆有“李磊石”铭刻。</h3></br>
<h3>
<h3>△肃亲王用琴</h3></br>
<h3>肃亲王,清末琴票,满清正黄旗人士,此琴原为海外琴票黄金懋的旧藏,琴杆顶端原有骨饰,现已经脱落遗失。琴筒留有怪异标笺有待考证。</h3></br>
<h3>
<h3>△穆铁芬用琴</h3></br>
<h3>穆铁芬(?~1942年)为程砚秋早期琴师,此琴由山东琴票王树森老人从穆铁芬后人手中得到,“文革”期间转让于楼庄东之岳丈丁阿瑞收藏。</h3></br>
<h3>名铺造琴</h3></br>
<h3>著名京胡琴铺制作的京胡,年代久远,风格多样。</h3></br>
<h3>
<h3>△杨宝忠监制琴</h3></br>
<h3>此琴原味前辈乐器收藏家李磊石的旧藏,有杨宝忠监制,黄振江制作,琴杆上边有“杨宝忠二十七年制”(1938年)的刻字。</h3></br>
<h3>
<h3>△ 杨宝忠兼职琴</h3></br>
<h3>此琴为杨宝忠监制,黄振江制作,琴杆上刻有“杨宝忠二十九年制”(1940年)字样</h3></br>
<h3>
<h3>△竹兰轩制琴</h3></br>
<h3>北京“竹兰轩”胡琴铺20世纪40年代作品。此琴各部原套完整,品相较好,为楼庄东之父楼邦达(1909~1994)遗琴。</h3></br>
<h3>
<h3>△竹兰轩制琴</h3></br>
<h3>北京“竹兰轩”胡琴铺20世纪40年代作品,虽长期挂壁观赏“旧物如斯”,却实为原套完整的好琴。</h3></br>
<h3>
<h3>△马良正制琴</h3></br>
<h3>北京“马良正”胡琴铺的早期作品(清末民初),琴杆不缠丝弦,黄檀木为琴轸。</h3></br>
<h3>
<h3>△史善朋制琴</h3></br>
<h3>北京史善朋胡琴铺民国晚期作品,商标、头像、印笺三标清晰,各部件原套完整。</h3></br>
<h3>
<h3>△史善朋制琴</h3></br>
<h3>北京史善朋胡琴铺民国中晚期作品,商标、头像、印笺三标清晰,各部件原套完整。</h3></br>
<h3>
<h3>△史善朋制琴</h3></br>
<h3>北京“史善朋”胡琴铺民国中晚期作品。商标、印笺、头像三标清晰,头像有损,各部件原套完整。16阳棱琴轸和琴筒内的琴杆封口呈“史派”风格。</h3></br>
<h3>
<h3>△洪广源制琴</h3></br>
<h3>北京“洪广源”胡琴铺20世纪50年代作品,由徐兰沅亲为弟子陈涵清选购。</h3></br>
<h3>
<h3>△周井千制琴</h3></br>
<h3>天津制琴名家周井千上世纪作品,琴轸为典型的天津风格,8阳棱琴轸平头深凹,琴筒内有周井千印笺。</h3></br>
<h3>
<h3>△吕顺昌制琴</h3></br>
<h3>上海“吕顺昌”胡琴铺20世纪40年代作品,此琴原套完整,呈南方的海派风格。</h3></br>
<h3>
<h3>△俞振兴制琴</h3></br>
<h3>上海“俞振兴”琴铺20世纪50年代作品。此琴原套完整,尺寸标准,琴筒内商标完整,琴轸的“子母阳棱”造型独特。</h3></br>
<h3>先贤老琴</h3></br>
<h3>
<h3>△酱油色紫竹琴</h3></br>
<h3>“酱油竹”是一种俗称,实为紫竹中的一种,以色纹之稀奇而珍贵。</h3></br>
<h3>
<h3>△椭圆杆紫竹琴</h3></br>
<h3>此琴椭圆琴杆的杆径差0.15CM(1.90cm/2.05cm),操奏手感特别舒适,此琴为楼庄东之父楼邦达(1909~1994)遗琴。</h3></br>
<h3>△虎皮黄杨轸琴</h3></br>
<h3>虎皮黄杨轸琴是一把典型的天津风格的民国老琴,此琴之奇在于一对黄杨琴轸形似虎皮的横向花纹。</h3></br>
<h3>
<h3>△天津规制老琴</h3></br>
<h3>藏者楼庄东借“人端”一词冠名此琴为“瑞琴”,或可曰“百岁琴”,为收藏此琴楼庄东追踪20余年才得偿所愿。</h3></br>
<h3>
<h3>△全黄花斑竹琴</h3></br>
<h3>这把全黄花斑琴杆的老琴,琴杆和琴筒出资北京“史善朋”琴铺,其余部件20世纪80年代由上海制作师梁张有修配。</h3></br>
<h3>
<h3>△民国流行老琴</h3></br>
<h3>此琴材质厚重,制作严谨,品相朴实无华,琴声淳朴。</h3></br>
<h3>
<h3>△赤红紫竹琴</h3></br>
<h3>这把无名氏的赤红紫竹琴品相尺寸周正,琴杆无褶皱而红润泛光,与10阳棱黄杨老弦轴互为呼应。年代蕴含着包浆的通透感之中颇为养眼养心。</h3></br>
<h3>
<h3>△天津民国老琴</h3></br>
<h3>这把民国老琴深凹、平头、8阳棱的黄杨木琴轸,凸显出天津的制琴风格。</h3></br>
<h3>
<h3>△上海民国老琴</h3></br>
<h3>这把上海规制的民国老琴,以12阳棱黄杨木弦轴以及下弦轴开设方便换弦的拴弦槽呈现出海派制琴风格。</h3></br>
<h3>
<h3>△杨宝忠琴筒</h3></br>
<h3>福建黑紫竹民国老琴,琴杆粗细适中,尺寸标准。</h3></br>
<h3>△吕顺昌筒琴</h3></br>
<h3>这把民国老琴的琴筒有吕顺昌的标记,黑紫竹琴杆与8阳黄杨木轸均呈紫色沁润而浑然一体。</h3></br>
<h3> <a href="https://m.sohu.com/a/128045137_121207/?pvid=000115_3w_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soh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