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南门外致民路记忆

中叔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红星路四段过新南门大桥,左边的一条直通九眼桥的大路就是致民路。</p><p class="ql-block">致民路是成都南河边上的一条重要道路,它的历史並不长。但这条路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兴盛,却留给了老成都人太多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抗战以前致民路这一片地区还基本上是农田。</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期间,为躲避战乱,大批难民入川,成都人口激增。为疏散城内密集人口和解决避难同胞的居住问题,1938年在南城垣新开了一座城门“复兴门”,俗称新南门。</p><p class="ql-block">隨后市政当局在新南门外征用大片农田荒地,扩建民居和道路,修建简易房屋,当时将这片区域称为“新村”。</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成都新开的南垣城门复兴门(新南门)。</p> <p class="ql-block">在新村区域,市政府修建了3条由西向东的通道,即致民路、龙江路、新生路。</p><p class="ql-block">在以致民路由东向西的主干道上,从南至北修建了若干条道路,大者为街,小者为巷,以两位序数命名。新建街道分别命名为十一街、十二街、十三街、十四街、十五街、十六街、十七街,同时派生出对应名称的巷。</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安顺桥附近十一街至十七街临河民居(陈锦摄)。</p> <p class="ql-block">▼十一街老街景。</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被孙中山先生誉为“儒宗”的著名史学家向楚,晚年就住在致民路十一街的一个四合院中,直到去世。</p><p class="ql-block">▼向楚。</p> <p class="ql-block">致民路的名称取之“致民以治”之义。全路西起新南门大桥头,东至九眼桥头。</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路段太长,从致民路中段与太平横街的交汇处分为两段,东段改名致民东路,西段仍名致民路。</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致民路西头的新南门大桥。</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致民路上的小店铺(唐跃武摄)。</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的致民路(韩国庆摄)。</p> <p class="ql-block">致民路旁的南河上,曾建有一座大桥名安顺廊桥。</p><p class="ql-block">最初的建筑踪迹可以追溯到元代。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安顺廊桥是他印象中较为深刻的四座大桥之一。</p><p class="ql-block">安顺廊桥到底是什么时候修建的,现在还无从考证,关于它的最确切记载,是为清朝康熙初年,安顺桥被称为虹桥。到了乾隆年间,当时的华阳县令安洪德便发动民众,重新修筑了这座桥,并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安顺桥”。</p><p class="ql-block">安顺桥是一座长60多米、宽3米多的廊桥,桥上可以遮风避雨。</p><p class="ql-block">解放以后,只剩下一座石板桥。</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致民路旁南河上的安顺廊桥。(美,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年)</p> <p class="ql-block">▼1978年新建成了三孔桥安顺桥</p> <p class="ql-block">新安顺桥建成不到三年便在1981年一场特大洪水中轰然坍塌。</p><p class="ql-block">1981年,成都遭遇洪災。7月中旬,有人不慎把自行车从安顺桥上落进洪水中,有热心人下水打捞,引起众人上桥围观。安顺桥突然坍塌,来不及逃跑的人们纷纷落水,二十多人被淹死或失踪。这是在安顺桥上发生的最大悲剧。</p><p class="ql-block">▼1981年安顺桥被洪水冲毁。</p> <p class="ql-block">▼安顺桥被洪水冲毁后的河面。</p> <p class="ql-block">▼1981年12月,在安顺桥原址上重建了一座长51米,宽16米的新桥,命名为“兴安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民路自新南门开成,建成不足百年,却留给了许多成都人的深刻记忆。</p><p class="ql-block">这里不仅有食品加工老字号耀华食品厂,还有扬名全国的国营成都肥皂厂。以及造纸𠂆、印染𠂆、客车𠂆等众多民族工业企业。</p><p class="ql-block">当时的致民路50号,是一家名字叫“耀华”的食品厂,老板叫赵志成,。这个创立于1938年、至今已有83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品牌,曾是全国五大糖果糕点企业之一,当年在成都风头无两。</p><p class="ql-block">奶油球糖、夹心蛋糕、 奶油花生、红白芙蓉糕。那二年辰最巴适的甜品都是出自这里!。</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致民路50号的耀华食品厂。</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春熙路上的门市部“耀华茶点室”更名为“耀华餐厅”,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耀华餐厅的西餐部仍然是成都唯一西餐厅。</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这家坐落于成都致民路的食品厂跻身全国五大糖果糕点企业之一,创造了属于那个年代的辉煌。2002年春熙路改造,风靡一时的耀华西餐厅就此消失,耀华食品厂也改制解体。</p><p class="ql-block">▼1955年年历上的耀华食品厂产品广告。</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耀华食品厂生产车间。</p> <p class="ql-block">▼1980年耀华食品厂的第一台糖果包装机。</p> <p class="ql-block">▼1990年,耀华食品厂的第一台硬糖浇塑机。</p> <p class="ql-block">▼1982年位于人民南路广场(今天府广场)的耀华食品厂门市部。即图片左侧白色门楣的二层楼房。</p> <p class="ql-block">▼耀华食品厂的糖标。</p> <p class="ql-block">▼现在己重出江湖的耀华糖果糕点铺(杜甫草堂店),带来了老成都熟悉的味道,使人倍感亲切。</p> <p class="ql-block">▼耀华糖果糕点铺(建设路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致民路上,还有一家以生产肥皂而扬名的成都肥皂厂,其生产的芙蓉牌肥皂更是获得了四川省著名商标称号而声名显赫。</p><p class="ql-block">“芙蓉五朵花,洁净千万家”,曾经的这句电视广告,给成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在物质相对匮乏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比起果腹穿衣,用上肥皂还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p><p class="ql-block">据成都地方志记载,1968年时,成都百货商品中,市场急需的鞋子、肥皂、暖瓶、铝锅、机制纸5种产品,货源严重不足。其中,“肥皂每人每月仅供三分之一块。</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的肥皂票。</p> <p class="ql-block">保证成都市肥皂供应的唯一𠂆家成都肥皂厂,抗战时期,是由位于武汉的私营太平洋肥皂厂内迁而来。</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肥皂作坊设备简陋,规模小,产量低,在当时还属于最大的手工作坊。</p><p class="ql-block">1956年,成都以太平洋肥皂为基础,合并成立了公私合营的太平洋肥皂厂,厂址就建在致民路31号。当时肥皂生产均采用小锅煮皂,地面成型,脚踏打印,年生产能力不足1000吨。</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ⅸ后,随着厂房设备改造,开始生产五三型芙蓉牌和菊花牌肥皂。</p><p class="ql-block">至此,芙蓉肥皂声名鹊起,在国内市场上独领风骚,曾多次在全国肥皂评比中获得第一名,一度成为扬名全国的精品。成为四川乃至中国响当当的肥皂品牌。</p><p class="ql-block">▼成都肥皂𠂆当年的获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1998年,工厂改制为民营的成都芙蓉洗涤用品有限公司,整体从致民路搬迁至中和镇,致民路老厂房被拆除。</p><p class="ql-block">▼现如今,芙蓉肥皂厂已经搬到高新区,厂名也改为了成都芙蓉洗涤用品有限公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致民路上,除了聚集的民族工业企业,在其旁的新生路上,还有一所全国闻名的高等音乐艺术学府——四川音乐学院。</p><p class="ql-block">四川音乐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39年秋的“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校址就在新生路,此地原是一处叫小西天的乱坟野地。省艺专后更名为“西南音乐专科学校”。</p><p class="ql-block">1959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为现名。目前,学院已发展成为我国一所专业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善、教学成果显著的多学科、多层次的高等艺术院校。</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四川音乐学院校门(王大明摄)。</p> <p class="ql-block">▼四川音乐学院门前的新生路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四川音乐学院鸟瞰(杨显峰摄)。</p> <p class="ql-block">四川音乐学院的川音大厦建于2004年,曾被人们称作成都的“娱乐地标”,它见证了李宇春,何洁,谭维维,魏晨等无数明星的诞生。</p><p class="ql-block">2016年8月25日13时30分,十八层高的川音大厦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这家联系着成都千家万户的民生企业——成都市殡仪馆。</p><p class="ql-block">新生路以东过去有一座寺院叫法云庵,抗日战争时期北平的朝阳学院内迁成都,于1938年在此办学,1941年朝阳学院迁往重庆,这里成了四川大学的员工宿舍。</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后,市政部门于1952年将这里改建成了成都市殡仪馆。</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生路向东延伸,命名为群众路,所以成都市殡仪馆的位置改属为群众路。</p><p class="ql-block">成都市殡仪馆在这里为成都市民服务了半个世纪,本世纪初才予以拆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世纪80年代的群众路上的成都市殡仪馆。(冯水木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来,沉寂的致民路又热闹了起来。由于餐饮业的兴起,渐渐成了成都吃货打卡之地。尤其是其旁的十一街,己是闻名遐迩的美食一条街。繁荣的饮食业正续写着致民路往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十一街现在也只有街口这里不到100米的地方还保留着。每天晚上这里坐满了食客,真的可以用“爆棚”两个字来形容。</p><p class="ql-block">▼十一街老街景。</p> <p class="ql-block">▼十一街上的饮食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图片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