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哲学不是答案,而是不断的对人生发问。最经典的莫过于,柏拉图的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去?”。最近翻阅了日本哲学教授小川仁志的一本西方哲学小书,作札以记之。</p><p class="ql-block"> 一、关于哲学的起源 </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哲学起源从“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可窥见一斑。三圣,即伏羲,文王和孔子。伏羲创八卦,文王推演周易,孔子著春秋传论语。而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哲学之父苏格拉底,及其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希腊三贤。伏羲是中华人文始祖,也是上古三皇之一,年代不详。有关伏羲的大都是传说和神话故事。周文王,也就是西伯侯姬昌,商末陕西一带的诸侯,距今3000多年。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哲学家,被称为至圣先师,至今2500多年。而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距今2500年不到。应该说哲学起源,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的更久远一些。</p><p class="ql-block"> 二、西方哲学的精要</p><p class="ql-block"> 1.希腊三贤。苏格拉底被称为当时最聪明的智者。但苏格拉底却认为被称为智者的人,只是装作一副无所不知的样子,实际上与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同。他提倡“无知之知”。也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更进一步求知,以增加知识,变得聪明。就行孔子说的“吾生有崖,而知无涯”一个道理。同时他提出要不断地提问,进而思考答案,才能更接近真理。</p><p class="ql-block"> 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最有名的莫过于其《理想国》。他提出来二元世界的概念,即相对于现实世界,还有一个更完美的理想世界--“理念界”。理念就是事物理想的样貌。柏拉图将理念构成对永恒不灭的世界,与感觉构成的现实世界分开来。并由此提出“欲爱”这个概念。柏拉图认为想要追求理想状态对冲动就是欲爱。因此我们常说柏拉图式的恋爱,指的就是精神恋爱。</p><p class="ql-block"> 亚里士多德作为苏格拉底的徒孙,柏拉图的学生。他更注重现实主义,提出了事物发展的“四因说”。事物生成的元素包括材料的物质因,事物原型的形式因,事物肇事的动力因以及事物终结的目的因。同时他也提出了与孔子“中庸”“过犹不及”一样的概念。他说,对于恐惧、自信、欲望、愤怒、怜悯这些快乐与痛苦的情绪,有时感受过于强烈,有时却又无动于衷,这两种反应都不好。要在快乐与痛苦中找到适度的状态,以达到最理想的,便是美德。</p><p class="ql-block"> 2.经典哲学概论。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神学,从希腊三圣到奥古斯丁、阿奎那、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都是在探寻“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一问题。中世纪以后,文艺复兴到近代初期开始关于“人的思考”,从马基雅维利的“共和制”“君主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普遍怀疑论”,霍布斯的“利维坦”“社会契约”,培根的“归纳法”。中世纪以前,先哲们普遍认为世界的中心是上帝,是圣母。中世纪以后,先哲们开始关注人的自我本身,穷究理性的极限。英国的经验主义除培根外,还有洛克的“白板”概念和“自然权利说”。白板即刚出生的人拥有白纸般的心。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除笛卡尔外,还有卢梭在《社会契约论》提出的“公意”,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和“政体论”。政体论将政治体制分为共和、君主、专制三种开展讨论。德国的观念论以康德的“三大批判”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为代表。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p><p class="ql-block"> 3.近现代哲学的启蒙。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现象学与存在哲学,主要讨论“我是什么?”以及推动世界新规则的“现代思想”。存在主义派叔本华提倡意志力比知性更重要。克尔凯郭尔“绝望的定理”理论提出克服绝望的思想,否定黑格尔辩证法的抽象性,重视自我的主体性。实用主义派杜威提出将教育视为经验的重构,扬弃填鸭式教育,阐述与个人兴趣及欲望联结教育的必要性。原来先哲们对我们当前义务教育的困境早有预言。精神分析学之父弗洛依德提出“伊底帕斯情结”是患精神官能症的原因。后现代主义哲学开启了政治哲学与公共哲学。如边沁的“舆论法庭”提出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他站在效益主义立场思考最有效率的政治制度,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公职人员贪腐。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论述资本主义机制,探索怎么样才能打造出平等的社会。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回答了历史究竟是怎么发展的。罗尔斯的自由主义将自由与平等如何两全以及如何公平分配进行了分析。</p><p class="ql-block"> 该书名《拜托,哲学没有那么难!》,粗读一番,很多哲学概念深邃难懂。许多概念也是多年前在法律课堂上老师们经常提到。如培根的不公正裁判与犯罪比喻水源与水流,霍布斯的邪恶海怪利维坦......但就像帕斯卡说的“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人生来就像芦苇一样脆弱。正是由于人会思考,才有脆弱变得坚强。哲学门类很多,路径很多,流派很多,只需要开启思考,那就成了一个真正会独立思考的人。这对我们当下教育只教做题方法不教思维方式何尝不是警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