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沿黄公路—观黄河两岸风光(十一)尾声

胡MK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从华山出发,过风陵渡黄河大桥取道山西,踏上回家路。</p><p class="ql-block"> 途中顺便去看看“黄河大铁牛”。还特意安排住宿榆次,游览“榆次老城”。进入北京地界后,绕路房山十渡,体验网红打卡地“红井路”。</p><p class="ql-block"> 山西省运城永济市古称蒲州。位于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的蒲津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此修造过浮桥。《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 257年),初作河桥。以后东魏、西魏、隋文帝都在这里建造过浮桥。历史上秦始皇第三次出巡、唐玄宗两次到北都太原巡视均是经由蒲津渡往返长安。</p><p class="ql-block"> 唐开元年间,蒲州作为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随着蒲州一带经济的发展,蒲州城升为全国六大雄城之一。开元十二年(724),唐王朝为了加强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玄宗命兵部尚书张说主事,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将连舟竹索改为铁索、并加固石堤、铸铁牛为索桩。八尊铁牛分别伏卧于黄河两岸,将铁索连接舟船,铁索端系于铁牛,建起蒲津铁索桥,将黄河天堑变成通衢大道。</p><p class="ql-block"> 从唐开元十二年到宋朝末年,蒲律渡一直是黄河的重要渡口。至元朝初年浮桥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蒲津渡一度荒废。到了明朝,蒲津关再次发展成进出中原的重要关口,先后四次利用铁牛建桥。直至清代因黄河向西改道,蒲津渡彻底废弃。铁牛于20世纪40年代湮没。</p><p class="ql-block"> 1988年始,对蒲津渡遗址进行勘察、挖掘。出土黄河大铁牛共四尊(铸造于唐开元十二年,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每尊铁牛重约七十吨,上部为铁牛、下部为底座和铁柱地锚,铁牛露出地面,底座和铁柱地锚埋于地下;铁牛旁各有一铁人牵引,四个铁人分别为维、蒙、藏、汉四个民族,反映出唐王朝的各民族大融合;同时出土了两座铁山、三个铁墩、一组七星柱。据考证,唐代改建蒲津桥的用铁量占用了当时全国年铁产量的五分之四。</p><p class="ql-block"> 今蒲津渡遗址,西距黄河堤岸3公里,隔河遥望陕西省大荔县,东距古蒲州城西墙约六米。现遗址展示的铁牛群,是将挖掘遗址抬高11米,按原貌复原。</p> <p class="ql-block">蒲津渡遗址,俗称黄河大铁牛就是这里。</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的石牌坊,上书“古渡梦境”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过牌坊向右转,就是黄河蒲津渡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四尊铁牛旁各有一铁人,分别为维、蒙、藏、汉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维吾尔族铁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蒙古族铁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藏族铁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汉族铁人</span></p> <p class="ql-block">  景区内在蒲津渡遗址附近,模拟建造了一座蒲津渡浮桥。浮桥两侧再现八头铁牛固定浮桥景象。</p> <p class="ql-block">  榆次之名,始见於战国。古时多在边塞植榆,地处边塞的榆次以榆树多为特征,故称榆次。次有“处所”、“居住地”的意思,榆次意为“榆树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国务院于1999年批准,设立晋中市,撤销榆次市。晋中市设有榆次区,以原榆次市的行政区域为榆次区。</p><p class="ql-block"> 榆次老城,位于晋中市榆次区,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旧城址上修筑起来,迄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老城一直较完整地保留到20世纪40年代。20世纪50年代在新兴城市化建设中,拆除城墙、城门,榆次老城逐渐消失。21世纪初,开始修复榆次老城。</p><p class="ql-block"> 修复中的榆次老城街区,以市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城市主干道交会于此。东大街有城隍庙、县衙,是榆次老城的政治中心;西大街有文庙、凤鸣书院,为文化教育中心;北大街、南大街为商业街市,即老城的商业中心。老城内还保留了大量古民居。现榆次老城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nbsp;&nbsp;。</p> <p class="ql-block">北门前的文化广场,规模很大。</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北门进入榆次老城,这是北门处石牌楼。</p> <p class="ql-block">闲逛北、南大街。两侧商铺林立,还保留了一些古民居。</p> <p class="ql-block">街中心的市楼。市楼北侧。</p> <p class="ql-block">市楼东侧,上悬挂“天下第一楼”匾额。</p> <p class="ql-block">最南端是正在修建的“清虚阁”。</p> <p class="ql-block">  朝堂看故宫,县衙看榆次。榆次县衙有“晋藩首辅”之名,始建于宋朝,建筑风格是中轴对称,六进六出,左文右武,前堂后寝;建有五堂二十六个院落,占地二万多平方米,房舍四百余间,可谓全国规模最大县衙。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认为晋阳屡出“真命天子”,故火烧晋阳城。次年,又将汾河水灌入城内,晋阳城毁灭。遂将并州府迁到了榆次,榆次县衙也就自然升到了州府衙门的规置,沿袭至今。遂后在晋阳遗址北重建了太原府城。七年(982年)移治太原府。</p> <p class="ql-block">县衙广场</p> <p class="ql-block">榆次县衙。</p><p class="ql-block">门柱楹联:居官当思尽其天职,为政尤贵合乎民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晋藩首府</p> <p class="ql-block">戒石坊。</p><p class="ql-block">额题:廉生威</p><p class="ql-block">立柱上刻:大其牗天光入,公其心万善出。</p> <p class="ql-block">戒石坊背面额题:公生明</p> <p class="ql-block">牧爱堂,县衙大堂也。</p> <p class="ql-block">大堂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p> <p class="ql-block">县衙二堂</p> <p class="ql-block">古并州治</p> <p class="ql-block">  城隍是供奉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榆次城隍庙,是山西省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城隍庙,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十二年(1362),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榆次城隍庙曾作为展览馆、图书馆使用。1971年城隍庙被榆次胶鞋厂占用,直至1984年迁出。后国家拔专款整修城隍庙。</p><p class="ql-block"> 2001年榆次区在修复榆次老城历史街区时,再次对城隍庙进行了维修,恢复了它历史的本来面目。</p> <p class="ql-block">庙前广场</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山门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p> <p class="ql-block">  踏进山门,迎面是一座高17米的四重檐二层楼阁——玄鉴楼。为世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基金会评为全球最精美的一百处古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玄鉴楼门前楹联:暗室亏心未入门已知来意,自家作孽欲免罪不在烧香。</p> <p class="ql-block">玄鉴楼背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显佑殿,供奉城隍的主殿。</span></p> <p class="ql-block">显佑殿门前楹联:百善孝为先论人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少完人。</p> <p class="ql-block">寝殿</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西花园</p> <p class="ql-block">文庙前的四牌楼</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照壁</p> <p class="ql-block">  榆次文庙,为榆次现存最古的建筑,为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所建,金、元、明、清以及民国年间屡有修葺,建筑范围也随之扩大,形成今日规模。</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又称戟门),门前有“泮水”,水上有“泮桥”。</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p> <p class="ql-block">  凤鸣书院,是清代榆次县学、即榆次最高学府。其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书院内呈园林式风格布局,湖光山色争辉,亭廊楼宇相间,开阔疏朗,林荫掩映,清静优雅,风景独具,是莘莘学子求学读书的理想环境。</p> <p class="ql-block">  红井路是一条蜿蜒盘旋于北京房山区崇山峻岭中的一条乡村公路,以弯道多、道路险吸引大量自驾客和骑友来此地观光。红井路起于十渡镇卧龙村红港口,止于108国道霞云岭乡井儿峪,道路全长18.9公里,是连接房山区西北部G108国道与西南部涞宝路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  走晋陕大峡谷,观黄河两岸风光。十天时间转眼过去,本次旅游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旅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