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平湖先生:现代琴乐第一人!

<p class="ql-block">管平湖(1897年—1967年),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自称门外汉,祖籍江苏苏州,生于北京一个艺术世家,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画家。清代名画家管念慈之子。</p><p class="ql-block">从小随父学习绘画、弹琴,幼年丧父后,广泛求艺,拜杨宗稷为师;师从名画家金绍城,学花卉、人物,擅长工笔,笔法秀丽新颖,不为成法所拘。为“湖社”画会主要成员之一,后任教于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p> <p class="ql-block">管先生琴艺精湛,曾得杨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及“川派”秦鹤鸣等名琴家之真传,他能博取三派之长,并从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不断创新,自成一家,形成近代中国琴坛上有重要地位的“管派”;二十八岁回苏州游天平山时,幸遇琴艺高超的悟澄和尚,经悟澄指教,琴艺大进;后他又向山东秦鹤鸣道人学会了川派《流水》,从此名声大震;他的演奏风格浑朴、刚健,音乐表现细腻,形象鲜明,颇具神韵。</p> <p class="ql-block">建国后,管平湖先生被聘为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专门从事于古琴研究、整理工作,且成绩卓著;已成绝响的古谱《广陵散》《幽兰》经他打谱后,又重放异彩;此外《大胡茄》《小胡茄》《获麟操》《乌夜啼》《长清》《短清》《离骚》《白雪》等琴曲也是经过管平湖打谱整理的。他还撰有《古指法考》一书。</p> <p class="ql-block">管平湖的古琴演奏运指稳重刚健,刹有神韵,风格苍劲古朴,刚柔相济,先生虽逝,但有录音资料所存,大部分为五十年代或更早期灌制,限於当时的条件,其音响效果显然不能与现代录音相比。但正因如此,更使得这些流传于世的罕有录音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管平湖先生的代表曲目计有《流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幽兰》等,他的故居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三条17号。</p><p class="ql-block">管先生演奏的《流水》被相继载入美国旅行者2号及旅行者1号探测器上的旅行者金唱片,二者均已飞出太阳系,管平湖先生的音乐也成为唯一一首传播入宇宙空间的中国音乐</p> <p class="ql-block">就演奏风格而论,管氏打谱的琴曲节奏稳健、指法坚劲、运指灵活,尤其讲求吟猱与气韵的表达,以浑厚刚健、意境深邃见长。这不仅是“由于他‘转益多师’,博取众长,更由于他勤于探索,独辟蹊径,所以使自己的演奏技艺独立于众多琴家之上,成为近现代琴乐‘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古琴音乐历来强调声韵兼备。明清以来,琴家更是将清、微、淡、远作为琴乐演奏的理想境界,古琴音乐开始从声多韵少向声少韵多转变,其左手的技法更为细腻、生动,而不同内容意境的琴曲往往凭借不同特色的吟猱来曲其意境。“琴瑟元音以沉重坚实为体,以吟猱宛转、含蓄停顿为用”。“吟猱之妙,全在动荡有情,缓急有韵”。的确,古琴左手的吟、猱、绰、注、逗、唤、撞、上、下等装饰性的指法,对于古琴音乐风格与琴乐意境的表现是不可或缺的要素。</p> <p class="ql-block">管平湖在打谱中,对吟猱的运用是十分讲求的,这与当代一些琴人打谱时吟猱不分,只追求旋律的多采,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管氏的吟猱之法,来自于其师杨宗稷。民国虞和钦在评论杨宗稷的琴艺时曾云:</p><p class="ql-block">“琴而不重吟猱,是无琴也。故吟有长细缓急飞游荡定双略往来落指之分。猱亦有缓急双荡长大放迎之别。(杨氏)析之至微,用之迥殊。唯自古琴谱,但注其名,而不详其法。而今之操缦者,又各自臆造,或竟以大动小动长颤短颤了之,此世之所以无善弹者也。”</p> <p class="ql-block">又云:“琴之音节,全在吟猱,此琴学之精处,古人所最经意者也,后世学子,每遇吟揉,但以指任意动荡漫无纪律,则古人何必复分长短细略缓急等。旧谱于此多未细述,实为憾事。今杨氏细为分别,使各种吟揉均有定法,学者可于其《琴粹琐言》、《琴镜》及《琴镜补》指法中求之。”</p> <p class="ql-block">从杨氏弟子来看,如杨葆元、关仲航等均是用唱弦法唱吟猱。管平湖亦曾从杨氏学过其吟猱、注板、唱弦之法。然而,管平湖对于这种方法似乎并不认可,据其弟子郑珉中介绍,管平湖在弹琴、教学与打谱中,从不唱弦,也不用吟猱注板的方法。事实上,杨氏的注板之法,在当时已有琴人认为将“各种弹法强纳于板,以致于音调失其自然,而琴品不高”。</p> <p class="ql-block">与杨宗穆相比,管平湖的吟猱运用,显然更注重其运指的灵活性,增加了活手的运用,注重在弹奏中将吟猱与音乐意境的表达相结合。管平湖这种运指方法,一方面是来自于黄勉之启发和悟澄和尚的指法整理,另一方面来自于管平湖长年的弹奏体悟。以《平沙落雁》一曲为例,此曲管平湖师自杨宗稷,但将管平湖的录音与杨宗稷之子杨葆元的录音相比,是有着明显差别的。杨葆元的弹奏虽然节奏沉稳,吟猱有度,却不免失于呆板。而管平湖的《平沙落雁》整体框架虽和杨宗稷的是一致的,但与《琴学丛书·平沙落雁》之呆板、方整的节奏迥异,其左手的吟、猱、绰、注、撞、逗,以及连续的上下、进复、退复等走手音变化十分丰富,从而形成气韵悠远的旋律线,使琴曲极具传统琴乐清微淡远之意味。</p> <p class="ql-block">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在1956年为管平湖拍摄的电影新闻电影片段,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内地最早的古琴演奏的影像资料。这段影像也就短短的60秒,尤其显得珍贵。</p><p class="ql-block">管平湖先生的此段影片实际拍摄时间为1956年12月,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收藏,拍摄地点为北京北海漪澜堂,先生于亭子中身着长衫弹奏《流水》,演奏之琴为唐琴“清英”,学生古琴家王迪,当时正立在琴尾一侧观摩。</p><p class="ql-block">“录像很短,意义却很重要,它是这位20世纪最重要的琴人唯一的一段清晰视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1年古琴研究会里星期天的音乐会,左二为管平湖,左三为王迪,右中为溥雪斋,右一吹箫的是查阜西。</p> <p class="ql-block">40年前,1977年8月20日,美国宇航局向外太空发射了一艘名为“旅行者2号”的空间探测器,上面装有一张珍贵的镀金唱片,代表整个人类文明。其中只有一首乐曲来自于中国,那就是管平湖先生的古琴曲《流水》。</p><p class="ql-block">可惜管平湖先生没有看到《流水》送上太空的那一天,他去世于1967年3月28日,而10年之后,这首代表着东方精神的曲目被送上了太空,现在还在宇宙当中不断的前行,在外太空寻找人类的知音。</p> <p class="ql-block">管平湖演奏风格的另一个特点是其下指极为苍劲有力,其音乐风格浑厚刚健、古朴凝重。</p><p class="ql-block">据管氏弟子所述,管平湖由于指甲不好,故从不留甲,纯用肉弹,这本是弹琴之一大忌。但由于长年弹琴,管平湖的左右手指尖形成了厚厚的一层老茧,这使得他弹奏的琴曲在音色上别具一种苍古淳厚的意味,使其音乐生动而有刚健之气,沉稳之中又呈现出灵动之情。管平湖所弹的《流水》即是此种格调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先生亦擅画,仕女学改琦,为湖社画会成员,金北楼弟子,工人物。笔法秀丽新颖,人物自然,表现出空灵飘远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在整个20世纪留有录音的琴人中,管平湖先生的艺术成就得到了琴界内外的普遍公认,就像梅兰芳在京剧中一样。今年他逝世50周年,时间并没有冲淡后人对他的敬仰,他甚至已经变成了古琴的一个代表性符号。甚至可以说,如果你没有听过管平湖,就不能说听过古琴。</p><p class="ql-block">通过如此详尽的介绍,先生成为近现代琴乐‘第一人’实至名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