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日非端午,而我们家却隆重地包粽吃粽。只因今年端午,老爸老妈惦念的孙子外孙,没吃到他们亲手包的粽子,不忍错过,执意要补一顿。另一个原因,其实是老妈近年来的夙愿——传承包粽子手艺。她说,如果你们也能在端午这天,亲自包粽子,做给儿孙们吃,她才心满意足。于是教我们做这道美食,成了她越来越坚定的执念。以至于多次跟我们说起,找时间一定要教我们。老妈与新中国同龄,识字不多,文化浅薄,而这番于传统美食的热爱与执着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 终于在这个恰好的时节,老妈开始传授手艺,我和嫂子悉心受教。两大盆江米两天前就泡上了,今天微微发酸,正好包。乳白色的米水上漂浮着颗颗红枣,犹如白江中红帆点点,浪静风平,悠远静谧。老妈示范包了,其实这样包粽子的场景,年年都在,而我们只做了看客和食客,从未真正动过学的念头。记忆中,她也曾教过我们,而我们总是态度不端正,草草包一两下,米漏了,叶坏了,枣跑了,个个都喊,包不好,于是败下阵来,撒手不管。而老妈总是宽容了我们的懒散和敷衍,也许她固执地认为,她身体康健,不怕,有她在,我们就有的吃。更有她对粽子完美严苛的要求,初学者不成样的粽形,简直是对她心目中的美好粽子的亵渎。她几次吐糟,社区集体包粽子的情形,人们随意散漫的操作,戏谑玩闹的心态,都令她不齿。于是,就这样一年,十几年,几十年,我们理所当然地看着,吃着,从儿时的我们姊妹三个,到各自成家时的三家六人,再到有了孩子十几人的庞大队伍,老妈一年比一年包得多,一年比一年劳累,累了也会抱怨,包几大盆,腰也直不起了,而我们总是说,包不动就不要包了,想吃超市里有的是。可她还是执意要自己包。</p><p class="ql-block"> 时直今日,爸妈年纪见长,身体渐不如从前。于是决意要求我们学包粽子,我们自然懂得他们心意。老妈包粽子的一招一式,早已熟烂于心,旋放捏盖系,得心应手,连贯自如,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片粽叶在手,轻轻一旋,形成一个不大不小的圆锥形底座,尖角朝下,一颗枣随即放入锥角,接着亮白圆长的糯米,浸着乳白的米水汁,撩入锥心,不多不少,再拨入一颗红枣,填入糯米,正好装满,轻轻将粽叶折盖,巧拿捏握,圆锥壳稳稳置于掌心,大拇指和其他手指协调合作,一个有棱有角的三角粽形已见雏形,马兰草绳从粽身中间穿过打结,一个棱角分明,精巧可爱的粽子就包好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看得最认真最虔诚的一次。我们开始自己包了,第一步,旋一个饱满的锥形壳,就屡试不爽,后面的,更是拿捏不当,米撒,叶破,枣漏,很是不堪。老妈分步讲解,每个环节都示范指导,关键步骤,反复操作。稍有进展,不忘夸赞鼓励,早已没了多年前的种种苛求,教授的耐心和智慧,超出寻常,平时我教学生也不过如此。她边教边讲她年少时包粽子的往事:那时,过端午吃粽子,是郑重的,虽然粮食奇缺,但节日一定要过。即使黄软米,即使少得可怜,而包粽子的仪式感温暖着贫苦的一家人。大人包,孩子们围着看,绝不许她们动手,一则怕撒漏,浪费粮食,二则包得不像样是不能入大人们的眼的。而妈妈眼馋,也想包,就背着他们包,渐渐地,竟然学会了。当她说到她的婆婆,也是她的姑姑(她和老爸是姑舅接亲)的手艺,那是一个佩服。包的粽子棱角分明,软糯香甜,绝对讲究。更有胜者,还能包出精致美妙的花样,好吃更好看。这是民间绵延不断的饮食文化的缩影,更彰显出传统文化在烟火百姓日常的亲和力与热忱度。</p><p class="ql-block"> 两大盆米包完了,我和嫂子也基本学会了。老妈高兴地说,明年端午,粽子就由你们包了,那份喜悦与满足溢于言表。老爸自从退休,就由前台转入幕后,成了老妈的勤务员,我们包,他给我们兑热水,供应枣,端盆倒水,周到细致。包完了,他负责煮粽子,可不要小看煮粽子,这可是技术活,多年的实践操练,老爸已经熟练把握火候,先慢火,再温火,最后焖一焖,包得好,还要煮得好,配合默契,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当软糯香甜的粽子入口,它包涵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