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录 第96集 宝鸡太白山

阿沃亚斯

离开固原和平凉,我们饶了一圈回到陕西省的地级市宝鸡市,这里就是古代的陈仓、雍城,是炎帝故里和青铜器之乡。宝鸡是330万人口的地级市,下辖的扶风、陇县、凤翔、岐山、太白都是赫赫有名的县城。 入住市中心的宝鸡宾馆,和前面住的庆阳宾馆、固原宾馆的高大上不一样,这里虽然也是政府宾馆,但是没有经过升级改造,依然是八九十年代的二星级政府宾馆,里里外外都是老房子,老设备。住宿条件较差,设施陈旧,算了,就当是怀旧吧。 宝鸡宾馆放在三十年前也是不错的,花园假山,还有小别墅。这里接待过不少领导人,依然保持原貌。宝鸡市政府肯定有建新的高档宾馆,起了新的名字。 市中心到处是公园和广场,青铜器、石鼓、法门寺、太白山、岐山、凤翔,这些都是宝鸡的历史文化名片。姜子牙的西岐、诸葛亮的岐山,暗度陈仓都耳熟能详。<div> 追溯到几千年前,这里是西周(东周)和秦国的发源地,周人和秦人都是在这里定居、起家、建国的。西周叫做周原,秦国叫做陈仓和雍城。</div> 西汉到唐玄宗时期,宝鸡绝大部分是以扶风郡为名称。唐肃宗756年,改称凤翔郡(府),直到1949年建立宝鸡市。过去的陈仓和凤翔,都成了宝鸡市的下辖区。<div> 就像兰陵现在叫枣庄,庐州叫合肥,应城叫平顶山,汝南叫驻马店一样,好好的一个凤翔,叫成了宝鸡,档次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地板,真是无语。</div>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五丈原,这些都是在宝鸡。<div> 下图的渭河从宝鸡市区流过,形成关中平原。这里是关中平原的最西部,再往西就是黄土高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div> 历史上,西部的西戎、西羌、氐族人都是从高海拔的地区来到这里移民、定居、建国、立业,最终融入中原,形成了中华民族。</div></div> 宝鸡情况简单了解一下,接下来我们到大唐秦王陵仿古,探寻一下唐末的割据藩王。很多人一听这个名字,就搞不清楚了。这里到底是大唐的王陵,还是秦国国王的陵,抑或是和秦王李世民有关? 非也非也,这里是唐朝末年,雄霸关中和陕西的割据势力李茂贞的陵墓,他被后唐封为秦王(和李世民一样,可见其规格已经很高了),但他本身并不姓李。<div> 李茂贞到底是谁呢?我们一起来看看。</div> 李茂贞生于公元856年的晚唐,本名叫做宋文通,河北保定人。他青年从军,在河北老家的割据军阀部队入伍,从基层干起,没有关系和背景,就是一个普通人。 李茂贞是河北地区的成德节度使麾下的士兵,虽然当时的大唐已经从安史之乱后,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节度使实际上就是土皇帝,但名义上,国家依然是大唐,军队依然是唐军。<div> 李茂贞从军的时候,成德节度使是王景崇。我们的故事,还要从成德节度使讲起,这里面的民族问题非常有意思。</div> 安史之乱后期,史思明手下的三个大将李宝臣、田承嗣、李怀仙反水,投靠了大唐朝廷,安史之乱最终得以结束,他们三人立有大功。但因为是叛军出身的背景,三人不敢入朝当官,就在投降协议中约定让他们担任地方节度使。<div> 于是,朝廷将河北一分为三,李宝臣担任成德节度使,田承嗣担任魏博节度使,李怀仙担任幽州节度使,称为“河朔三镇”,唐朝就此进入藩镇割据局面,这种局面延续到后来的五代十国,直到北宋才结束,历时200多年(类似东周列国)。</div> 三个节度使,分属不同的三个民族。<div> 田承嗣是汉人,李宝臣是奚人,而李怀仙干脆就是胡人,也就是中亚的白种人(具体哪一国的也说不清楚,肯定是乌兹别克斯坦那片儿的,祖上很早就移民中国,拿到绿卡,加入中国国籍了)。</div><div> 这三个节度使,有的家族承袭,传了很多代,也有的一代就被人夺了位置。他们今天称王反叛,明天归顺朝廷。这回结盟造反,下次互相攻杀,乱成一团。</div><div> 我们按下田承嗣和李怀仙不表,单说李宝臣这个成德节度使系列。</div> 上图是李茂贞和他夫人墓中的壁画,我们边看边讲。<div> 三节度之一的李宝臣是奚人,奚人的远祖是东胡。东胡被匈奴击败后,分为鲜卑和乌桓。鲜卑中的一部后来又和匈奴余部融合,称为宇文鲜卑(北周皇帝宇文邕这一家),宇文鲜卑后来在南北朝时期叱咤中原,而奚人就是宇文鲜卑中留守在内蒙古赤峰老家的一部。</div><div> 奚人和建立辽国的契丹人同宗,血缘最近,后来也融入到了契丹人和汉人中。再往后算,他们和蒙古人都是一个族系的。辽国发源地和首都在赤峰市,所以,说到古代的奚人和契丹人,都把他们的籍贯说成是内蒙古赤峰市。</div> 内蒙古赤峰的奚族人李宝臣,原来不叫这个名字。他最初叫什么名字,没有任何记载,肯定是有个奚人的名字。他和当时很多契丹人、奚人一样,因为文化程度低,经济落后,社会地位很低。他们想出人头地,就只能靠当兵打仗,立功提干,加官进爵。于是,李宝臣很很多老乡都去范阳从军入伍了,范阳就是现在的北京一带,离赤峰最近。<div> 到了范阳,因为骑马射箭的本领突出,他被范阳的一个张姓唐将收为养子,也就是干儿子,起名张忠志。</div><div> 当时的唐朝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和胡人很多,他们都想融入大唐,像名门望族一样进入主流社会。但是他们大部分没有文字,没有姓氏,所以就都去给汉人或者其他已经汉化的胡人当养子,这样就有了自己的姓氏,可以延续传承下去。这种情况从十六国时期就开始了,非常普遍。就像帝国主义把黑人贩卖当奴隶,后来又给他们起了名字和姓氏一样。</div> 后来,安禄山兼任了范阳节度使,也很欣赏张忠志的本领,就把他要过来,当了射生官(善于骑射的射手,类似神枪手、狙击手),送到长安给皇帝当差。<div> 安禄山造反后,张忠志逃回范阳,安禄山将其收为养子,成为安史之乱中叛军的一员大将。安禄山死后,战局不利的时候他一度投降唐军,但很快又反水投靠了史思明(安史之乱是胡人造反,唐朝皇帝从重用胡人,变成了猜忌防备胡人,胡人也不放心为朝廷效力,性命朝不保夕)。</div><div> 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杀死后,张忠志不愿意为这个禽兽儿子效力,就杀了叛军主将,带上手下数万人马和他控制的河北五州归顺了朝廷。</div><div> 两年后,安史之乱被平定,为了稳定社会,唐代宗对归顺朝廷的叛军将领既往不咎,任命他们为地方节度使,掌握当地大权。张忠志因为起义,贡献巨大,被任命为成德节度使,赐姓名为李宝臣。</div> 李宝臣从763年当成德节度使,干了18年,781年去世。他的儿子李惟岳想继承职位,但此时朝廷想消除藩镇势力,就没有批准。不光是没有批准李惟岳,其他几个节度使儿子想要继任的申请也没有批准。这下他们不干了,于是李惟岳牵头,几个节度使二代造反了,又一轮的叛乱开始了,朝廷兵力不足,只能找其他的节度使过去讨伐,大唐又打成了一片。 朝廷和其他节度使带兵攻来,不想为李惟岳卖命的三个李宝臣手下的大将又都起义投靠了朝廷。他们三个人是张孝忠、王武俊和康日知,这三个人也都是外国籍的唐朝公民。张孝忠和王武俊是赤峰的契丹人,康日知则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康国人。<div> 结果,王武俊生擒李惟岳,将其斩杀送首级给朝廷,成德节度使的叛乱平定。但结果却是张孝忠为义武节度使,王武俊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康日知深赵都团练观察使。</div> 这下王武俊不干了,他觉得没让他当节度使,这不公平。于是,他又转而支持其他叛乱的节度使,继续反叛朝廷。<div> 782年,王武俊和其他几个节度使干脆自立为王,他自称赵王,建立赵国。</div><div> 王武俊是契丹人,原名叫没诺干,老家也是赤峰,他父亲在唐玄宗的时候率部归顺大唐,移民到天津蓟县一带。后来,他跟着李宝臣打仗,估计也是给姓王的将军当了养子,这才有了姓氏,变成了王武俊。</div><div> 783年,为了镇压节度使叛乱,唐德宗派兵去讨伐,对待士兵不公平,结果引发泾原兵变,乱军攻入长安,唐德宗出逃奉天(陕西乾县)。</div><div> 784年,唐德宗下罪己诏承认错误,谢罪天下,并宣布大赦。王武俊和其他几个节度使一看皇帝都认错了,就去除国号,上表谢罪。</div> 785年,唐德宗派德高望重的大将,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原来姓“安”,安国籍中国人,初唐凉国公安修仁玄孙,祖籍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安国,他忠于大唐,耻于和安禄山同姓,被赐姓李)去河北劝降,几个节度使都听话的归顺朝廷,王武俊被正是任命为成德节度使,成德节度地区的政权就从奚人手中传到了契丹人手中。<div> 801年,王武俊去世,他儿子王士真接任成德节度使,到809年去世,二十多年来,成德和朝廷相安无事。</div> 王士真死后,成德三军推举他儿子王承宗担任节度使,这时,在位的唐宪宗又想消除藩镇,就又把任命压着不批。王承宗急了,上表朝廷表示愿意献出自己控制的两个州,换取节度使的任命。<br> 唐宪宗答应了,下旨任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可是,受其他节度使挑拨,王承宗又反悔了,不把两个州移交给朝廷。于是,朝廷发兵讨伐,唐军和成德军干了起来,一打就是10年。 10年间的多次大小战争,虽然朝廷没有能拿下成德,但是成德也是被打的实力大损。<div> 820年,王承宗去世,他的儿子在长安为人质,手下就推举他弟弟接任节度使,他弟弟不敢当,反而归顺了朝廷。朝廷就让他当了一个朝廷可控的名义上的义成军节度使虚职,派隔壁听命于朝廷的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调任成德节度使。</div><div> 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三节度之一的田承嗣的侄子,汉人,受朝廷信任)听命于朝廷,之前没少和成德军干仗,他去了上任之后,没带多少人马,这就给成德军的将领们有了可乘之机。</div> 821年,前任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手下的大将王廷凑发动袭击,杀了田弘正,朝廷派兵讨伐不力,只得接受现状,任命他为成德节度使。<div> 这个王廷凑老家也是赤峰的,克什克腾旗的,但他不是契丹人,也不是奚人,而是九姓铁勒人,祖上是同罗部首领阿布思的部众。</div><div> 九姓铁勒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敕勒、丁零、高车人的后代,是外蒙古东北部的游牧部落,原来臣服于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被唐玄宗灭了之后,他们归顺大唐。其中,同罗部位于东边,靠近契丹和安禄山,安禄山一直想吞并他们。</div> 安史之乱前,安禄山借口攻打契丹,叫朝廷派同罗部来协助。后来,安禄山造反,很多同罗部的士兵加入叛军。757年,长安香积寺大战,唐军大胜收复长安。安庆绪率叛军逃回范阳,史思明以逸待劳吞并了很多叛军。同罗部首领阿布思不愿投降史思明,带领部众边打边边往漠北草原逃,但是很多同罗部士兵还是被史思明俘虏了,史思明由此实力大增,继续与大唐对抗多年。<div> 王廷凑的祖上,应该就是被史思明吞并的同罗部人,出身肯定是低微了,只能跟随汉化了的契丹人王武俊从军卖命,当人家干儿子,于是就姓了“王"。</div> 这些人的背景很复杂我们再理一下:奚族人李宝臣给汉人张将军当干儿子,姓了张姓,又被赐姓李。契丹人王武俊又给汉人将军当干儿子,姓了王姓。到了回纥人王廷凑的爷爷这里,干脆就给契丹人王武俊当干儿子,转了几手,终于把中国国籍给办下来了,不容易啊。<div> 王廷凑文化程度低,非常残暴无道,从821年当节度使到834年去世,名声很差。他儿子王元逵接任成德节度使,改善了和朝廷的关系,还娶了唐文宗的公主为妻。</div> 王元逵854年去世,他的两个儿子先后继任成德节度使,干了12年。<div> 866年,王元逵的孙子王景崇接任成德节度使,一直到883年,此后,他的后代一直担任成德节度使到大唐907年王国后,继续了十多年,921年才结束。</div><div> 成德节度使从奚人李宝臣到契丹人王武俊,再到回纥人王廷凑,全部都是少数民族执掌政权, 长达150多年。这也是从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六百多年间,中国多民族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div> 讲到866-883年的成德节度使王景崇,终于又回到了我们本集的主人公李茂贞了,这期间正是李茂贞从军入伍的初始阶段。<div> 王景崇19岁当节度使,37岁去世,他在世的时候和朝廷关系很好。所以,875年黄巢起义的时候,他派军队去长安附近的奉天(乾县)护卫,这其中,就有当队长的连排级干部李茂贞,一个二十出头的河北保定籍年轻人,当时还叫做宋文通。</div> 880年,黄巢打到长安,宋文通所在部队去拦截,打了几仗立功了,被封为神策军指挥使,从连排级军官,升到了团级军官。<div> 886年,几个节度使来攻打当朝宦官田令孜,田令孜裹挟唐僖宗逃到凤翔,宋文通当时已经当了都将了,带领所部抵挡住了追兵,保护了皇帝。唐僖宗一下把宋文通提拔为武定节度使(885年刚成立的小节度使,就管着一个县的武装部),并赐姓名为”李茂贞“。</div><div> 虽然李茂贞没有多大实权和地盘,但怎么说也进入节度使行列了。</div> 887年,唐僖宗返回长安,途中被叛军拦截。叛军被唐军击败逃走,唐僖宗命令李茂贞率兵追击,大胜,斩获颇多。唐僖宗龙颜大悦,当时大唐到处是农民起义和节度使叛乱,已经到了衰亡的边缘。值此用人之际,涌现了一个能打又忠诚的李茂贞,这必须重用啊。于是,唐僖宗加封李茂贞为凤翔和陇右节度使,这下可就是实权派了,陕西西部都是他的地盘了。 李茂贞当了节度使之后,没有闲着。他一边帮朝廷平叛,一边四处用兵攻占地盘。890年,他又被封为陇西郡王,控制了十几个州,一时间有点控制不住的架势。<div> 893年,唐昭宗派兵讨伐不听话的李茂贞,被打的大败。李茂贞率军去长安讨说法,唐昭宗不得已杀了两个枢密使和一个宰相替罪。</div> 后来,李茂贞和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沙陀突厥人,山西人,战斗力极强,后唐皇帝李存勖的父亲)为了拥立其他节度使的继承人发生分歧,李茂贞离得近,就去长安威胁皇帝,逼着皇帝杀了两个宰相。李克用一见,带兵从山西来救皇帝,李茂贞知道自己打不过李克用,就杀了干儿子谢罪撤兵。<div> 唐昭宗一直怕李克用这个胡人会重蹈安禄山史思明的覆辙,接着平定其他节度使的名义壮大自己,最后造反,所以他不让李克用去攻打李茂贞。这个糊涂皇帝最后宁可被李茂贞控制,被朱温篡了大唐帝位,也不信任李克用。结果事实证明,最忠于大唐的还是李克用父子。</div><div> 下图这个抱着宠物小猴子的官员,说明了当时的人也是很懂生活的。</div> 李克用一走,李茂贞又带兵来长安,唐昭宗出逃,李茂贞军队洗劫长安。后来唐昭宗回来,反而加封李茂贞为岐王,试图用爵位收买他,而李茂贞也确实被收买了,至死忠于大唐。<div> 当时,围绕长安最强的四个节度使是山西的李克用,陕西的李茂贞,河南的朱温,四川的王建。战斗力最强的是李克用,其次是朱温,再次是王建,李茂贞的军力其实最弱。</div> 907年,朱温先下手,篡了大唐的帝位,建立后梁。李茂贞仍用唐哀帝天祐年号,以示与后梁对抗,并联合王建和李克用写了讨伐朱温的檄文,但这也仅仅是虚张声势,几个人各怀鬼胎,谁也不发兵。<div> 唐亡后,各地节度使皆先后称帝,唯独李茂贞没有,还是只称岐王,开府设置百官,以其所居为宫殿,其妻称皇后,各种仪仗都跟皇帝一样,仅此而已。</div> 李茂贞的岐国最强盛的时候有20个州,至后梁末年,李茂贞屡为李克用、后梁和王建所建立的前蜀所败,最后仅剩7州而已。<div> 后唐同光元年(923),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李茂贞以叔叔的辈分上表,因为李存勖的国号是唐,他也就顺势称臣,意思是拥护大唐。李存勖也很尊敬这个叔叔,加封他为秦王。</div><div> 几个月后,李茂贞病逝,其子继续割据宝鸡一带直到930年,父子割据前后长达43年。</div> 李茂贞并不是唐末最强的割据势力,李克用和李存勖父子才是。但是,我们通过大唐秦王陵了解李茂贞和成德节度使的历史,也是很有意义的。<div> 下图是李茂贞的地宫。我们讲完故事,去地宫看一看。</div> 地宫是典型的唐朝墓葬,规格较高,比一般的王子和公主都高。 墓道两侧的陪葬品。 浮雕,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展现墓主人生前的奢华、富裕、享乐生活的。 李茂贞地宫对面,就是他的夫人的地宫。李夫人姓刘,是宝鸡本地人,比李茂贞小二十多岁,877年才出生。由此可知,李茂贞也是先立业后成家,他娶妻的时候应该已经是节度使、陇西郡王了。<div> 夫妻年纪差距大,自然是非常宠爱。所以,李夫人的墓室比李茂贞的更大,更豪华。</div> 从李夫人地宫的门就可以看出来,非常高大雄壮,颇有震慑感。李夫人843年去世,比李茂贞晚了20年。当时,李茂贞一族已经失去陕西控制权十多年了,但是依然能有如此规格,可见其影响力非常大。 李夫人笃信佛教,在李茂贞当岐王的时候,都称她为皇后,地位非常高。她墓里的壁画很多都是和佛教有关,这在我们上面看到的那些壁画中有展示。<div> 李茂贞受夫人影响也尊崇佛教,他从901年至922年的20多年里,修寺宇、建法舍、铸铜炉、修佛塔等等,特别是对法门寺进行了旷世持久地修复,使法门寺恢复了皇家寺院的繁荣,是唐代以来绝无仅有的。</div> 可惜的是,如此坚固的陵墓也难逃盗墓贼的魔爪,下图就是在墓室的穹顶上的盗洞。<div> 大唐秦王陵和相关史迹就看到这里,我们继续宝鸡之旅。</div> 大唐秦王陵附近有一个金台观,是一处窑洞式道观古建筑群,始建于元末明初,是中国道教武当派宫观、武当派祖师张三丰真人祖庙、三丰太极拳及内家拳发源地之一。 元末,道人张三丰在此结庐构殿,修行传道,始修金台观。他在这里练功种地,修行传道,招徒讲经,广布善事,扩大了金台观的影响。 金台观因为张三丰在此修道而声名远扬,并成为张三丰的第一道场,也是张三丰修道时间最长的道场,张三丰也因此成为金台观的正神。<div> 在张三丰云游过的其他许多道观(如武当、龙门等)遗址中,他都处于偏位,目前所见只有宝鸡金台观主奉张三丰,这种现象在全国较为罕见,这也是宝鸡金台观最大的特色。</div> 张三丰(1247年-?) ,世称“隐仙”,因其平时不修边幅,又称“张邋遢”。他是辽东懿州(今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或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div> 懿州城始建于辽圣宗太平三年(1023),是著名的萧太后的孙女燕国长公主的私城,后来改为国家行政州。古懿州历辽、金、元三代,经三百多年的发展,成为东北地区颇具影响的历史名城。</div> 从懿州的位置看,这里是胡人、契丹人、女真人、汉人、高丽人都曾经占据的地方,人口的民族成分非常复杂。张三丰究竟是哪个民族,还有待考证。<div> 但是张三丰活了一百多岁,从蒙古第二任大汗窝阔台,一直到明成祖朱棣,经历了蒙古国、元朝、南宋和明朝,最后踪迹不见。</div> “张三丰”这个名号也与宝鸡有关。据清代汪锡龄《三丰先生本传》记载,有一天,张三丰站在金台观旁,凭栏向南眺望,看见对面鸡峰山巍峻挺拔,3座尖尖的高峰挺立苍润,直插云霄,秀丽可人。恰巧这时,旁边有人请问他尊姓大名,他就随手指着渭河对岸鸡峰山的三个高峰,说自己号“三峰”,这样一来,人们便称他为“三峰居士”。<div> 后来,他又觉得“三峰”这个名号有些不雅,想到八卦中“乾爻三连,而坤爻六断”,便从坤土之中,竖一根浩然正气,补其断而全其一,从此他更名为“全一”,字“三丰”。这就是“张三丰”名号的由来。</div> 《名山藏》记载:张三丰曾与刘秉忠、冷谦同师元初著名的海云禅师。大元至正初年,张三丰返故里扫墓,复入燕京,昔日故交皆已过世。西山得遇邱道人叙道,乃知邱为早年相遇之高士。别后复至秦蜀,又游荆楚之吴越,侨寓金陵,传道沈万三。后仍入秦,居金台观。<div> 至正是元顺帝的年号,这时候,张三丰已经九十多岁了。</div> 据载,朱元璋建立明朝,张三丰曾出手相助(120多岁高龄,也就是倚天屠龙记中的故事)。朱元璋登基后多次派人寻找张三丰,最后的记载是洪武二十五年,张三丰遁入云南,当时是145岁,这就是神话色彩居多了。<div> 明成祖时,朱棣自诩真武大帝化身,多次派人寻访张三丰。为此他“北建故宫,南修武当”,于是龙虎、武当、华山、九华、茅山、罗浮诸山,道宗极盛。</div> 明清时出现的道教派别几乎都同张三丰有联系,宝鸡三丰派、武当三丰派、王屋山三丰派、三丰自然派、三丰蓬莱派、三丰日新派等相继出现。<div> 据统计,清末时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就达17个之多。其中不乏影响较大的派别,如道光年间李西月自称遇张三丰亲授秘诀,讲道纳徒,活跃于四川乐山一带,创立了当时最大的道派之一。</div> 这就是多层次的窑洞式建筑,很少有道观是这样的。 观音洞,供奉观世音菩萨。观音传入中国后,因为其特殊的法力,也被道教所供奉,称为慈航真人。 道教在中国,除了阴阳八卦、道法自然之外,也担负着很多任务,比如升学、升官、平安、健康、发财、生子等等,下图的三霄洞,就是求子的。 金台观俯瞰宝鸡市。 接下来,我们再去宝鸡市的中华石鼓园和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参观一下。<div> 石鼓又称陈仓石鼓,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大秦帝国的“东方红”,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 石鼓共十只,在每个石鼓上面都镌刻 “石鼓文”(大篆),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 《猎碣》 。</div>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十只石鼓被发现于宝鸡市石鼓山,立刻成为国宝。后来,安史之乱丢失一只,唐末战乱全部遗失。<div> 北宋,宋仁宗命全国寻访石鼓,十只石鼓最后被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在凤翔找到。北宋亡国时,石鼓被金兵带到燕京后丢弃。蒙古灭金后又重现燕京,此后妥善保管。</div><div> 抗战时,石鼓四处流浪,解放前差点被带到台湾。不过,最终石鼓还是留在了故宫。</div> 石鼓园内有中国青铜器博物院,这个博物院的前身是1956年建在金台观的文物陈列室,后来升级为宝鸡博物馆。2000年后,政府在发现石鼓的地方建了中国青铜器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馆。 中国青铜器博物院主陈列“周秦文明之光”,分为西周王朝在宝鸡发祥和秦国从宝鸡崛起、“岐山董家村西周窖藏专题展”等部分,荟萃了宝鸡地区考古发现的青铜器、玉器、陶器、金器等精品600余件,展示了周族兴起、古公迁岐、武王灭商、分封诸侯、周公礼制、秦君游猎、穆公称霸等一系列重大史实。 历史上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不计其数,总数有上万件,这些青铜器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前出土的传世品和公安部门收缴的盗掘品,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 窖藏是构成“青铜器之乡”青铜文化的一大特点,特别值得一提。在众多窖藏中,眉县杨家村青铜器窖藏则是重中之重。2003年冬天,考古工作者在眉县杨家村通过抢救清理,共出土鼎、盘、盉、盂、壶、鬲、匜等27件大型青铜礼器,这27件青铜器上都有铭文,其中逨盘的铭文长达372字。 下图是西周的盉(读音“和”),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也就是现在的鸡尾酒调酒器。该器是西周单氏家族第八代逨为祭祀皇高祖单公而做的一件礼器。器身呈扁圆形,两面以龙纹装饰,盖首为凤鸟,盖与器身连接处,是一只老虎,整个器身由四个龙首支撑而起,灵动稳健。 下图是西周的簋(读鬼),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常以偶数的簋与奇数的鼎配合使用,表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 下图的凤鸟纹方座簋,为西周早期作品。器物的两耳饰浮雕兽头,腹和底座周围均饰有华丽羽冠的凤鸟纹。<div> 相传,周文王元年,凤凰聚集在岐山之巅,引颈长鸣,预示着周族的强盛。“周之将兴,凤鸣岐山”的典故即由此而来。这种鸟身舒展修长,羽冠飘逸的纹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凤鸟纹也就成为西周时期非常流行的纹饰之一,显示了西周高超的铸造工艺。</div> 下面几个也都是簋,可以看做是现代的饭盒、电饭煲、高压锅盛满饭的样子。西周的时候,制作如此精良,匪夷所思。 这个就是送饭用的簋,可以提着进出厅堂。 很像现在的多层保温饭盒。 下面几个是酒杯,现在用来喝啤酒很好。 这个就是高脚杯,喝香槟不错,喝鸡尾酒也很好。 这是一个非常卡通的造型。 下图的秦公镈(读音“博”),通高75.1厘米,重62.5公斤。秦公镈侧旁的两道飞棱,形状是九条蟠曲的飞龙,前后两条则是五条飞龙和一只凤鸟。舞部各有一龙一凤,背对背,向后回首。纽上有环。镈身上下各有一条带状花纹,由变形的蝉纹与窃曲纹组成。<div> 其上有铭文135字,是秦武公祭祀祖先的礼器,铭文中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四代世系,着重讲了秦襄公被赏宅受国之事。</div> “何尊”是西周早期贵族“何”铸造的一件青铜酒器,通高38.5厘米、通体饰四道透雕的扉棱,造型典雅庄重,方圆相继,富有变化。尊上腹部饰以蕉叶纹和蛇纹,腹部及圈足饰饕餮纹,饕餮巨目利爪,粗大的卷角翘出器面;纹饰采用高浮雕与地纹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繁缛华丽。 何尊是西周早期成王时的铜器,其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成王在其亲政五年时,于新建成的东都洛邑对其下属“宗小子”的训诰。 何尊的铭文极具史料价值,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中国邮政的图标就是取自这上面的”中国“二字造型。 宝鸡古称雍城,是秦国294年的国都,秦国也是宝鸡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雍城模型和历代秦国国王。 这是秦国的世系表,倒数第三的是秦始皇。 这是宝鸡的凤翔区,到处都是遗址,遍地是文物。 再来看几个动物造型的青铜器,每一个都非常可爱。这只盘羊身上还有一个小动物,是猫还是虎豹?<div> 这种造型的器物叫做觥(读音”工“),是西周的一种酒器,也即是我们现在的酒瓶子,多么精致啊。</div> 这个鱼造型也是非常富态的。 这个大耳朵的动物是功夫熊猫的老师吗? 这个猪长着大象的鼻子。 这个爬龙的角,很像是现在被锯掉鹿茸的鹿角。 觥是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的一种造型较为怪异的酒器,这种造型只能用外星生物来解释了。 离开宝鸡市区,我们到下辖的扶风县参观著名的法门寺。<div>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div> 法门寺在以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法门寺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出土了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铜浮屠、八重宝函、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等佛教至高宝物,法门寺珍宝馆拥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最。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 法门寺供奉佛骨舍利的木塔在十六国和南北朝混战时期屡遭破坏,特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采纳崔浩的建议,禁佛教,毁佛经、佛像和塔寺,致使该寺舍利塔在劫难逃,成为废墟。但当时仍有信徒不断前来烧香敬佛,这里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圣冢”。<div> 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岐州牧拓跋育修复阿育王寺和舍利塔。并于西魏恭帝元魏二年(公元555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法门寺由此名声大振,始成为中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div> 后梁末帝龙德二年(公元922年),原唐节度使、岐王李茂贞修葺木塔,添置塔心樘柱,并在塔顶覆盖绿色琉璃瓦,每逢朝霞满天或夕阳西下时,塔顶金碧辉煌,塔身雄姿昂然,焕焕乎立于岐山之阳。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div>据史载 “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div><div> 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div> 法门寺的珍宝太多了,但都是财宝和佛教法物,历史知识点不多,我就没有细看了。<div>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宝鸡市的眉县,游览著名的太白山。这里现在已经遍地开发,到处都是酒店、度假公寓、餐饮娱乐。</div> 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771米。太白山森林公园位于宝鸡市眉县,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苍山奇峰为骨架,清溪碧潭为脉络,文物古迹点缀其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是中国西部不可多得的自然风光旅游区,被誉为中国西部的一颗绿色明珠。 太白山的景色很美,游览也颇为辛苦,景区大巴,缆车等等,耗时很久。 汤峪河从太白山森林公园留下来,汇入渭水。游客中心附近的小镇遍地开发,现在还能看到很多塔吊和工地,以及楼盘销售人员。 这是小镇最大的游乐项目——太白山之眼音乐喷泉。 围绕着音乐喷泉,是本地村民在做各种生意,摆满了各条道路,混乱不堪。 啤酒广场,美食广场,温泉酒店,度假中心遍地开花,喧嚣吵闹,档次低下,实在不能让人久留。 晚上观看喷泉还要买门票,坐到附近的烧烤摊上喝点啤酒,就可以免费观看。<div> 本集结束,谢谢大家。</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