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数学 玩数学 研数学—“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教学“拓展性课程”交流活动

六月

撕开一条缝,透过一道光 <p class="ql-block">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p> <p class="ql-block">  在这“烟花”绽放的时节,大家齐聚于杭州“万人千课”的会场,在每位名师的讲演中进行了一次次智慧的交融和思维方式的升华,令人受益匪浅。</p> 化错教学,深度教学的模样 <p class="ql-block">  华应龙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报告是“化错教育,深度教学的模样”。华老师从1992年开始研究化错教育,使化错教育从无到有的,为我们的数学教学作出重大贡献。华老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了化错教育。</p> <p class="ql-block">  一、什么是化错?化错,不是纠错,不是盯着差错中的错,而是发现差错中的对,是用心寻找差错背后的正确方向、“化正因子”,充分挖掘差错资源的多方面价值,在帮助学生获得正确认知、正确理解的同时,积淀、形成超越错误的思维习惯、学习能力和阳光乐观的人生态度,陶养正德,做成正人。这是一种主体教育,也是过程教学,还是深度学习。化错的要义在于教学过程中随机融入,自然生成,而不是事先刻意安排;敏锐发现差错背后的意义,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张力,巧妙彰显其积极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学生的错误;充分挖掘并利用差错资源的多方面价值,培养学生直面错误、超越错误的求真人格,学做真人,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引向心灵深处,而不仅是促进认知的发展。在解释什么是化错时,华老师提到了化错养正,立德树人。</p> <p class="ql-block">  二、为什么化错?华老师提到“人生自古谁无错”、“没有化错何来创新”等观点,让人耳目一新。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更加呼唤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期待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温暖地“化错”,落实课程标准强调的“自主探究学习”。化错还是破解“标准化”教育模式,培育良性教育生态的需要,是娇正重“结果”轻“过程”教学弊端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三、怎样化错?华老师用三个字总结了化错的方法:容、融、荣。所谓“容”即包容、欣赏学生的差错,并且让学生悦纳自己和同学的差错,顺其自然,暴露差错,不要急于否认学生的错误,而是能利用错误引导学生认识真知。所谓“融”即探明差错背后的原因,让正确从差错中生长,老师还要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差错。明白人明白的算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人却各有各的困惑,我们不能否认任何孩子的想法。所谓“荣”是结果,是目标,是对出错过程的回眸,是对差错的育人价值的欣赏。因为学习不是为了解对一道题,而是为了做对一个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首先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敢于直面错误,甘愿与其他人分享错误,并且感恩从错误中获得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四、化错教育是深度教学吗?深度教学创始人郭元祥老师说过深度教学是通过实现学生与知识多层相遇的意义教学。深度教学是追求意义、理解和生成的发展性教学,教学价值与目标达成的深度、知识理解与转化的深度、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的,深度是深度教学的显著特征。而化错教育在”化错”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入了解学习本质,真正掌握知识精髓,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可以说与深度教育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br></p> “图形与几何”课堂拓展 <p class="ql-block">  张齐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教培员,特级教师,南京市张齐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苏省首批“苏教名家”培养对象。</p> <p class="ql-block">  张特以《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为例,通俗易懂的诠释了何为拓展性课程?为何要拓展课程?如何拓展课程?(见↑图)</p> <p class="ql-block">  那么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呢?小组四人各司其职,组长下达指令,组员执行,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补充并整改,学生能深度参与,课堂上有浓浓的“学”的味道,学习真实发生,学生便乐于独立思考,从而深度理解,进而走向“深度学习”!(小组合作视频↑)</p> <p class="ql-block">  张特的讲座很特别,特别在80分钟的讲座时间张特没有和其他专家们一样侃侃而谈,而是拿出来一半的时间给我们上了一节《羊吃草问题》的示范课!更让我诧异的是40分钟的课程又拿出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小组合作学习,此时的张特在做什么呢?他选择的是离开,让孩子们默默学习!是张特在偷懒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无论是讲座还是例课,一直站在舞台正中央的人是学生。张特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靠老师靠得住吗?最终靠的是自己,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p> <p class="ql-block">  因南京疫情反弹的缘故,张特未能亲临峰会现场,虽是素颜出镜,但张特幽默自许“丝毫不影响,还是那么帅气”。如此幽默风趣且大爱无疆的“数学王子”,让我们有了太多的感触,太多的敬佩,以后我们的教学又有了新的方向,向张齐华老师看齐!</p> 拓展性课程实施的价值与路径 <p class="ql-block">  斯苗儿老师从“多位数乘两位数”单元谈起,让我们认识到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实施的价值与路径。</p> <p class="ql-block">  首先斯老师展示了,“多位数乘两位数”单元的整合后的上课实例,让学生经历以下四个环节第一自主尝试,暴露经验,第二沟通联系,理解算理,第三联系巩固,类推方法,第四总结提升,形成结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这样让碎片化学习转变成整体性学习。</p> <p class="ql-block">  从单元整体梳理与思考方面,斯老师介绍了两部分,第一要了解学情,分析学生的已知和学生的未知。第二解读教材,详细了解教材后,才能整合教材。</p> <p class="ql-block">  斯老师通过对以下三个问题的讲解,让我们更深入全面的认识整合。第一整合的依据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是教材优化的必然选择,是课改推进的必由之路。</p> <p class="ql-block">  第二我们怎样去“整合”?单元视角、有机整合、适度拓展。</p> <p class="ql-block">  第三“整合”的效果如何?</p> <p class="ql-block">  学生从中满足了挑战自我、表现自我的欲望,兴趣盎然。老师找到了原因,找到了破解的方法,恍然大悟。</p> 拓展课程的思考与深度学习 <p class="ql-block">  今天会议的压轴出场嘉宾是来自浙江省嘉兴市的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朱老师针对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数学拓展课程”与我们进行了分享,并结合深度学习对其进行了深度剖析,对我们触动很大。</p> <p class="ql-block">  关于“数学拓展课程”,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拓展?我们需要明确,数学拓展课程与国家基础课程并不冲突,它是国家基础课程的有益补充,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基础,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好玩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素养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那“数学拓展课程”拓什么呢?朱老师认为,它主要是拓兴趣、拓经验、拓视野、拓思维,并以拓思维为核心。他强调,拓展课程应少拓知识,并关注实施、对象、目标、内容、评价这五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  随后,朱老师着重对“数学拓展课程”的开发维度和案例进行了讲解。其中,数学实践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朱老师以丰富的案例展示了“实践学习”、“项目化学习”两个方面的拓展教学,使我们感受到了拓展课程的独特魅力。朱老师指出,拓展课程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p> <p class="ql-block">  最后,朱老师强调:拓展性课程应该是有意思的、简单的、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好玩”,从而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他提出的“深度学习”学导策略,也是我们有了尝试的勇气和信心。正如朱老师说的:“做数学、玩数学、研数学”,我们老师也应该保持好奇心和试错的勇气,从而不断成长。</p> <p class="ql-block">  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每位专家分享的内容都是在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不断的试错中总结出来的,我们除了深深的佩服和感动,也会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尝试、践行,学习他们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p> <p class="ql-block">学校:临沂苗庄小学</p><p class="ql-block">2021.07.25于杭州</p>

学习

学生

课程

老师

教学

拓展

深度

数学

化错

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