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

秋语

<p class="ql-block">时光</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人到老了爱恋旧。可不是吗?人一旦退休,像我等无任何专业技术或是人脉关系、小孙孙又姗姗来迟的人就只有宅在家中,无所事事,一大把的时间只好用来回忆过去。</p><p class="ql-block"> 回忆过去并不是什么坏事,想起从前的美好,或许会给寂寞、空虚的思想灵魂带来小小快乐。</p><p class="ql-block"> 我时常在回忆中度过。今日里又将记忆中的过往从头到尾搜了一遍,发现一些片断,我把这些片断串起来,形成一段文字,就为着有事没事时翻出来看看,以打发这无聊的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童年留给我了几个片断有的美好而温馨,有的印象深刻而懊悔:</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片断是那件新衣。印象中我记得我曾经有过一件花棉袄,是那时候最时髦的列宁装式样的花棉袄。棉袄外面布料是枣红色,上面点缀着一朵一朵的深、浅绿色的五瓣还是六瓣的花,花开在小小的枝头上。与棉袄相配的是一件大红颜色的罩衣,罩衣上面的花是蓝色的,均匀分布在布面,不算太挤,也是列宁装式样。这套衣服在我童年记忆中扮演了一个十分温馨和美好的角色。我非常喜欢这件衣服,因为棉袄要等到冬天才能够穿,我就一天到晚盼望着冬天到来。夏天的日常,我会打开衣柜去看那件花棉袄和花罩衣,有时还会爱不释手的捧着新衣贴近我的小圆脸,闭上眼睛自我陶醉一番(那时候不知道“自我陶醉”这词,这是我现在给加上去的)。凭着现在的记忆,那个衣服大概能够穿在四、五岁小朋友身上,但那时的人请裁缝师傅来家做衣服,都要做得比较大,特别是小孩子的衣服,因为小孩子一年一个高度,这样一件衣服可以多穿好几年。那时的我估计是三、四岁的样子。虽然有新衣服,但是一般情况下是不穿的,那个花棉袄一到冬天妈妈就给我穿上了,但是那个新罩衣却要等到过年或者走亲戚方可穿,平时是外面罩一件用农村大布(自家用棉花纺线织的布)做的、染着深蓝或者黑色的棉布罩衣。那时候我就一直盼着过年,目的就是想穿上那件新衣。穿上新衣的一刻,那种喜悦心情我现在也无以言表。那件衣服就像一条欢乐的线条,穿插在我的童年过程中,带给了我好多好多开心和满足,至今无法忘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是一个绿色的搪瓷碗。 大人们都上工去了,小朋友就呆在幼儿园。在那期间,老师教了什么完全没有印象了,只记得那个吃饭的搪瓷碗。一到吃饭时间,小朋友就排队走到教室后面那面墙边,取下挂在墙上搪瓷碗。一人一个,挂了一溜子。大部分的碗的外面是深绿色的(也有个别的是绿白相交的花色),里面是白色的,在碗底一圈的碗篼上有个小小的圆洞,这个洞是用来穿绳子的,每个人的碗都穿一条绳子,然后都挂在墙上。我常常会想要那个带了一点白色的花碗,但总是被前面的小朋友拿走了。尽管如此,拿不到花碗的不快很快就被打到碗里的饭菜吸引,忙着吃饭,早已把这个碗有没有花的事情忘到了九霄云外。</p><p class="ql-block"> 与搪瓷碗有关联的事是吃饭。吃的好不好不记得了,只记得刚开始是可以吃饱的,后来就吃不饱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吃的是集体堂食。一张高高的方桌,四面摆放一条长条形木凳(我们那里的土话叫梭suo凳),一条梭凳坐两个人,一桌就是八个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和哥哥吃完饭不肯下桌子,一直要等到父亲晚上的那个钵子饭一分为二分到我和哥哥的碗里,吃完这个加餐才肯离开。那时候真的太小,哪里懂得“尊重、体贴”的含义,只知道饿了要吃饭,父亲也就那点份额,给了我们兄妹俩,他就只能吃点青菜充饥...这个事情一直是我的一个痛,我们两个无知的孩子让父亲挨了那么多饿,父亲忍住饥饿还要干体力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片断是上学。我是六岁上学的,哥哥比我大两岁,我上学时,哥哥上二年级。我们那里的小学叫“镇头完全小学”。到开学报名时间了,哥哥领着我去到了学校礼堂,老师在礼堂中间放了几张桌子,老师坐在桌子后面,想入学的小朋友排着队经过老师一个一个考问,比如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还有几个简单的数字加减。轮到我时,哥哥看到前面那个拖着长长的鼻涕的李姓男孩子几个问题都答不上来,担心我也一样过不了关,便提前躲在桌子下面,给我比划。名字、几岁的问题很快答完,老师问几个简单加减法,哥哥就比划着想告诉我,而我却完全不理他那一套,当着老师的面说“哥哥你不要说,我都知道”,这时老师侧过头,一下子就看到躲在桌子下面的我哥哥,当即责问哥哥“你是哪个年级的?躲在这里干什么?”,吓得哥哥立即跑到老远。回家的路上,哥哥一个劲的埋怨我,并且很害怕隔天上学挨老师批评,我回家就告诉妈妈,说哥哥帮倒忙,那些题我都会做。爸爸妈妈看到哥哥想帮妹妹,很开心的笑了。</p><p class="ql-block"> 小学期间我都是学校和班级的好学生,那时候就是两门主课,语文,算术,我的两门功课成绩都非常好。语文里拼音,记得班主任周老师下课就叫我到她办公室,给我出各种各样的拼音题目,我全部答对。她让我当班长,并且协助老师早上检查上学同学的作业。有一天,一个男同学没有完成作业,我批评了他,然后他是如何惹怒了我,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脾气暴躁的我抓住教室门口的凳子朝教室里面扔过去,不巧正好砸中了一个刘姓同学放在窗台上带的中饭饭碗(那时候住得远的同学中午带饭到学校吃),这下子可把我吓坏了,刘同学叫来他上三年级的姐姐,要我赔他的碗,不知道哪个同学立即叫来了老师,老师调解的结果是我不用赔碗,老师在学校饭堂拿一个碗将刘同学的饭菜倒在这个碗里,他姐姐也就没有说其他的,就走了。记得周老师没有批评我,但是我的小脾气着实让她“开了眼界”。</p><p class="ql-block"> 小学时我当过少先队的中队长,这个话题在其他段子里写过,也是小小的风光了一把。</p><p class="ql-block"> 初中时间段也就是13-4岁的时候有一件事想起了也蛮有趣:小镇上一个小伙伴被我一个袁姓同学的弟弟给扔的石头打中了脑袋,她跟我说,我当即十分仗义的带着一帮人来到袁同学家,碰上袁父在门口卖钓具,我就冲着他们家叫唤,让打人的小伙伴出来,但是他始终躲在家里不出来,他父亲也不理我们,我最看不起这种没有担当的人,一气之下从地上拣了一块砖头朝他们家客厅里扔进去,差一点打中他们家的煮饭锅。他妈妈跑到我家给我妈妈告状,害得我妈妈说着好话赔不是总算是平息了这个风波。这是初中时间段办的唯一一件出格的事。</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高中那个时间段的几件事。</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正值WG中期,唱样板戏是娱乐节目的唯一。样板戏都是京剧版本,我们湖南有湖南的地方戏剧----花鼓戏。花鼓戏调子柔和优美,特别是唱悲苦、凄楚的调子非常有感染力。在样板戏垄断整个影剧界的年代,也就顺理成章的被改编成了花鼓戏版本。记得《沙家浜》里的一段经典唱段“你待同志亲如一家”,我提前学会了唱,老师就命我在音乐课上把它教给班的同学,我拿着歌本,学着老师在课室里走来走去的模样,教大家唱这个段子,好不得意。</p><p class="ql-block"> 最为搞笑的是我高中最好的闺蜜陈晓玲同学有一次问我“你还记得你从讲台上劈叉跳下来的那次吗?当时你痛得坐在地上老半天没有起来,还是我扶你起来的”。她这一说让我想起了那时候的我也是非常爱玩并且非常不服输,看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的场景,杨子荣一个高台上往下一跳的动作,我说我也会从一个高台上劈叉一字马下来。在一次课间,我爬上讲台,一个一字马向下一跃,结果,就那样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还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就是临近高中毕业,我在教室里黑板上写了一段话,意思是我要离开这个地方了,后面来的学弟学妹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个大大的我之类的话语,结果被校长叫去办公室一顿训话“小小年纪,不学好,刚刚毕业,就这么标新立异等等等等”之类。现在想起了真的好好笑。</p><p class="ql-block"> 青春,正如那些调皮捣蛋的男孩子们说的那样,“谁还没有个年轻的时候?谁读书没有留过级?没做过几件印象深刻的事,岂不是辜负了自己的青春”。我曾经年轻过,我曾经捣蛋过,我曾经出过很多洋相,没有过这一切的一切,现在我从何而来怀念这些有趣又顽皮的过往?人若自始至终一本正经,那又还算得上年轻过吗?!这一切说明,年轻人该犯的毛病我也犯了,该混的时候我也混过,只是该留级的时候我没有留过级,因为我没有特意把会做的题做错。这也是人生一个遗憾了。不留遗憾多没趣啊!</p><p class="ql-block">2021-7-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