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庄稼地

绿水青山

<p class="ql-block">  父亲今年已经82岁了,和前几年相比,虽然体质差了点、走路慢了许多、小毛病不少,但和多数同齡人相比,身体没有大病,还算是好的。父亲是农民,但以种地为主是近10年的事。父亲年经时,在生产队和村里当过干部,经常出门开会和参加活动。土地承包到户后,母亲承担了家里的主要农活,父亲开始和乡村们一起在蓝田等地做砖瓦等活路以补贴家用,有时村里人有红白喜事也会去做厨师,一忙就是几天。后来和舅舅、表哥一起卖茶叶赚钱,开始是把我们这儿的连翘、山楂叶收后蒸熟晒干拿到蓝田、长安等地去卖,后来就开始卖云南、福建、四川、湖南等地的茶叶,经营方式也由最初的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到后来的赶集摆摊开店。父亲做茶叶生意一直到10多年前因母亲生病需要人照管而中止。父亲的茶叶生意后来也由哥哥和侄儿传承了下来,如今他们的门店上一直刻写着:“祖辈茶人”四个金色大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0年前母亲去世后父亲没有再出门卖茶叶了,除了到商州、西安看儿子女儿、孙子孙女,平时就是在家看门和做农活。父亲种的地开始多点,近年身体不如前几年,小麦不再种了,主要是玉米、土豆,瓜果蔬菜也有一些。虽然面积没</span>前几年多,但父亲一个人是吃不完的。每到一种作物收获的季节,父亲总是把收获的大部分劳动成果分别分成大包小包送给子孙们,分到每一家的不一定很多,但合在一起却不少。尽管我们有时不一定能吃得了,有时不少都浪费了,但父亲还是尽可能做到公平,家家有份,数量都差不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几年前每逢春节相聚,大家都劝父亲不要再种地了,父亲每次都会说自己确实慢慢干不动了,过了年就不种了,要种就少种点蔬菜,但过了年当村里人都开始收拾地时,他也跟着忙活开了,因为年龄大了,又是一个人,经常起早贪黑,有时甚至忙得顾不上吃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父亲经常说种点地收点粮食和蔬菜多少能为子女们减轻负担,买别人的吃不出,花钱多,还买不了多少。</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个月前父亲让侄儿回去给我们每家都拉了一大袋土豆,说吃完了再回去取。我家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是两个人吃饭,每次一个土豆就能做一盘菜,如果要求不高,吃米饭或者面条就凑和的够了。所以一袋土豆有时甚至吃到下一年新的上来了还吃不完,到时候蔫的吃不成不得不倒掉了,实在是浪费。</p><p class="ql-block"> 昨天回老家,我在父亲的庄稼和菜地看了看。玉米长势很好,一株株排成一列一列,壮壮实实地挺立在那儿,穗子已经长出了红胡子,感觉籽粒很是饱满,如果后面一段时间不出现暴雨洪水、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估计今年玉米应该是丰收了。今年雨水多,豆角也结得很繁密,一周前父亲才为我们送了几大袋子, 这次回去,门前地边高得我手都够不着的豆角架上挂满了一串一串的,每串间隔不到一尺,把豆角架都压弯了。沿地边转上一圈,一会儿时间就摘了一大竹笼,父亲说别处还有一大块地的豆角没摘,等他摘了再让人捎给我们。黄瓜虽然只有几架,但大的小的、老的嫩的挂了有上十个,父亲说让我全摘了,他平时也不喜欢吃。前几年栽的几株葡萄也已经挂果,虽然没有成熟还是绿色,但颗颗葡萄都晶莹透亮,想摘下来尝尝又觉得可惜了。菜地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辣椒苗虽然有点稀疏,但株株都开着朵朵繁密的白花;韭菜和葱苗长得有近一尺了,因为好久没割都显得有点老了,已夹杂着一些杂草;青菜也不小了,有的叶子都有点发黄,长得满地都是。</p><p class="ql-block"> 我问父亲这么多菜平时怎么不多吃点,父亲说一个人也吃不过来,再说吃多了胃里“刮”,我不知道“刮”具体是什么感觉,想着大概是指胃里不舒服吧!好象好多老年人都有蔬菜吃多了胃里不舒服的情况。看来父亲种庄稼和蔬菜大多不是为了自己吃。但是,父亲看到自己的劳动取得了丰收还是很喜悦的。</p> <p class="ql-block"> 走在田间地头,和父亲一起收获他的劳动成果,也许这时更能体会晚年的父亲劳作不息的缘由。收获粮食和蔬菜为子女减轻负担,以这种方式表达和传递对子孙后代的爱,种地早已经成为他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劳作中身体得到锻炼,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劳动成果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和认可……也许父亲及父辈们本来就同生他养他并一辈子辛苦劳作的土地早已融为一体,就像士兵留恋曾经驰骋的战场,就像读书人不愿丢下书本,就象鱼儿离不开水、生命离不开空气一样。也许让老年人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也是一种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