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博物馆——那块盖在死人脸上的覆面写了什么》

潇潇雨(王世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来到新疆和田,博物馆是必须一看的地方,来此,方知和田历史的丰厚与深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来,和田的文物只是在文物管理所(老和田报社对面)的一个狭窄的展室里展示,后来,在和田市政府附近建立了“和田博物馆”,也就是十年左右,国家又投巨资建造了现在的博物馆。现在的博物馆,建在了和田文化中心,在现在的地委隔壁(老农具厂旧址),这一大片文化中心,囊括了博物馆、新玉歌舞团、群众艺术馆、图书馆、人民电影院,五家单位的中心是一个文化广场,地域开阔气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为三层建筑,通高约20米,总建筑面积,我的估算是近一万平方米。前厅高大,宏伟,左侧是两道自动扶梯,右侧是两部垂直升降观光电梯。</p><p class="ql-block"> 参见图1、图2、图3</p> <p class="ql-block">(上图:图1、图2、图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图:图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展品也在两千件左右,历朝历代一应俱全。在此只能介绍一二。图4、图5,是策勒小佛寺遗址出土的两块佛教壁画残片,年代在公元6-7世纪,距今已经一千四五百年了。这几幅壁画,色彩清新淡雅,线条流畅,佛像、菩萨像栩栩如生。当时是中原南北朝时期,这正是于阗国佛教最兴盛的年代,当时,及至隋唐时期,家家门前起佛塔,僧人云集,到处是一片诵经声。</p><p class="ql-block"> 古印度的佛教,于公元一世纪传入于阗国(相当于今日的和田地区地望),然后经敦煌逐步传入中原。古代于阗对我国的佛教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西晋的僧人朱士行在于阗抄录《放光般若经》并托人带回洛阳。南北朝时期的僧人法显,也到达过于阗。唐代玄奘赴天竺取经归来,曾在于阗讲经,驻扎半年之久。到唐代武则天时期,又派使者去于阗,求访《华严经》并请实叉难陀到洛阳译经的事例便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策勒达马沟小佛寺遗址,是2002年开始发掘的,我刚好去了和田,并且有机会去发掘工地与当时的发掘领队巫新华博士见面,他是国家考古所新疆队的负责人,我们一见如故。他待人诚恳友好,并且准许我在他的发掘报告正式出版之前,先在我的专著《神秘的大漠边缘》上披露关于小佛寺的消息。这本来在学术界是很犯忌的事情,但是,巫博士不但同意了,而且还为我的专著提供了三张小佛寺的壁画照片。此事,至今我仍怀感激之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上图:图5)</p> <p class="ql-block">(上图:图6)</p><p class="ql-block"> 1984年,在和田县伊马木木沙·卡孜木马扎(坟地)发现了3具彩绘棺木,其中一位墓主人,面部覆盖白绫,上有于阗文和汉文墨书文字的字样。这里曾是于阗国王族的墓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6,出土的这块干尸的覆面(盖在尸体面部的丝织品)右上角顶端有一图形符号,下边是竖排汉字:“夫人信附 ,男宰相李枉儿”。据说白绫背面还有于阗文的墨书痕迹,我无法看到。我忘记文物标签的标注年代,此物年代应该在唐代~五代十国期间,当时于阗国与中原王朝非常友好,于阗王本姓“尉迟”,唐王赐姓给于阗国王族“李”姓。</p><p class="ql-block"> 图7、8、9,是三块地毯,是文物失盗后的破案追缴文物,盗贼从洛浦县山普拉古墓群和洛浦县比孜力佛寺遗址盗得,共五块地毯,每块以1-5万元价格出手。最后,公安人员从香港追回,挽回了国家文物的损失。五块地毯,都是人物栽绒毯,上有于阗国的古代文字~波罗米文。人物为高鼻深目,佩戴耳环。图案具有中亚,西亚及草原风格,融入了古代伊朗,希腊,印度的多重文化因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图7、图8、图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