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图片为文革时期典型革命造型的老建筑,原汉川县城关镇搬运站办公地点。</p><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水运占据交通运输主导地位,当地将一些用箩筐挑担子搞搬运的帮派(简称“箩行”)组织起来,走上集体经营道路,组建了一家镇级集体所有制企业。搬运站的这座办公楼,建于当年繁华的一字街上,亦即明清时汉川东门口城墙外。选址于此,是因城墙撤除后,这里腾出一块空地,离汉江东门口码头也不远。</p><p class="ql-block"> 据居住在周边一位年近八十老人介绍:搬运站办公楼竣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已快步入“花甲之年”。办公楼竣工前后,这里曾红火过多年。年长一点的汉川人可能都记得,老汉川县城满大街跑的嘎斯牌(苏联产)柴油车,正是属于城关镇搬运站所有。该站麾下的汉江汉川港是全县最大的港口,由汉川港顺流可抵武汉,逆水上溯可达襄樊,向内可辐射天门、京山、云梦、应城等地,位列汉江八大港口之一,曾被交通部命名为“全国先进港口”。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可以想象得出,在计划经济时代,汉江汉川码头的繁华景象。</p><p class="ql-block"> 县志记载:在上世纪六十年开展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活动中,汉川县分别推出了工业、农业两个方面的典型人物。工业学大庆典型人物,正是汉川县城关搬运站负责人骆秋苟,被称为“汉川的王进喜”。另一个农业学大寨典型人物,是韩集公社朝霞大队(现韩集乡堤角村)的周某某,被誉为“汉川的陈永贵”。何以为证?当年骆秋苟家里挂了一张毛爷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接见全国劳模的照片,里面就有骆秋苟。当然,骆秋苟当选全国劳模绝不是偶然,按老一辈的人的说法,是苦干加实干,干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1972年,由江青亲自主抓“八大样板戏”之一的电影《海港》在全国各地上映,一段唱词“大吊车真厉害,轻轻的一抓就起来”,旋即唱遍大江南北,也唱红了码头搬运工。老一辈的人回忆说:当年,汉川县城关镇搬运站的党支部书记骆秋苟,作为一个码头工人出身的镇办企业负责人,曾当选为全国劳模,迅速成为一颗闪亮发光的政治新星,连升数级后直接提拔进入汉川县革委会(相当于今县政府)的领导班子。有人认为,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文革时期不算新闻,王洪文、陈永贵等工人和农民出身的人,跻身国家核心权利层。</p><p class="ql-block"> 在汉川本地,许多经历过文革者的心目中,骆秋苟也是传说中的正义人物。文革时期,汉川人民医院的锅炉工,退伍军人杨远信,在城关地区流氓作案多起,搞得城关的女人在晚上不敢在街上乘凉。一次,杨远信在搬运站附近作案时,被骆秋苟带领群众,围追堵截将其擒获,被判了死刑,吃了枪籽籽。今天,我们无法查找到这起刑事案件的卷宗,但汉川城区年纪略长者,都听说过一故事,故事的主角正是被执行死刑的杨远信。该杨被广大人民群众一致认为罪大恶极,死有余辜,除了流氓犯罪以外,他还是一名惯盗,曾在案发现场作案后,猖狂地留下一张纸条,上书“偷了的莫急,冇偷的莫喜”。随着时代发展,《刑法》的修改涉嫌流氓罪、盗窃罪已不再适用死刑。</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这里搞起了汽车运输业务。如今,汉川县城关镇搬运站早已破产倒闭,这里早已人去楼空。大家觉得,这里该不该弄个类似京城的“七二八”艺术馆,搞个摄影、书画艺术展馆,或者历史纪念馆一类的东西出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