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1---18日,我们老两口去成都玩了六天,这次是半自由行。之所以说“半自由行”,是因为头三天在携程网上预定了三个一日游,即都江堰和青城山一日游、熊猫基地和三星堆一日游以及成都市内武侯祠、杜甫草堂等一日游,后几天纯粹是“自由行”。<div> 以前去九寨沟和川西旅游时路过成都两次没好好玩,这次如愿了。我们畅游了成都及附近十几个景点,成都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积淀、热情爽直的风土人情,让人流连忘返。</div> 一、都江堰<div> 从西北山上流下来的岷江奔向四川盆地,流经成都平原。在都江堰修建以前,它象一匹桀骜不驯的烈马,洪水泛滥时,成都平原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div><div> 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治水经验,依靠当地老百姓,奋战二十年,建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驯服了岷江,使这里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div><div> 都江堰建成后的两千多年来(直到现在),发挥着巨大的防洪和灌溉作用,灌区达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div><div> 现在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div><div>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渠首和灌溉两个系统组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是渠首系统,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可以乘滚梯登上岷江东岸玉垒山上的玉垒阁,俯瞰整个渠首工程,但今天遇到滚梯检修,停止运行,就没有这个眼福了。</div><div> 下面只能引入景区的略图加以说明。</div> 1、分水鱼嘴<div> 人们将装满鹅卵石的竹笼抛入江中,形成前尖后宽的鱼嘴形状的分水堤,将岷江一分为二,分为外江和内江。外江利用旧河道,宽而浅,用于泄洪;内江是人工挖掘而成,窄而深,用于灌溉。这样的结构使岷江在水多时六成流入外江泄洪;在岷江水少时六成流入内江用于灌溉,达到不同时期的合理四、六分成,初步达到泄洪和灌溉的作用。</div> 分水鱼嘴 <p class="ql-block">2、宝瓶口</p><p class="ql-block"> 在内江距离分水鱼嘴往下一千余米处,人们将东岸边上的玉垒山开凿出一个宽20米的山口,将内江水向东引入农田灌区,此山口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前还没有炸药,李冰带领人们用“以火烧石,使其爆裂”的方法修成了宝瓶口,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玉垒山被分离出的部分称为“离堆”。</p> <p class="ql-block">3、飞沙堰</p><p class="ql-block"> 为了在水大时不至于过多的流入宝瓶口,同时减少淤沙对宝瓶口的堵塞,在分水鱼嘴尾部、宝瓶口的对面修筑了“飞沙堰”。当水大时,水漫过堰顶,流入外江;同时利用水的旋涡,卷起泥沙带到外江,从而达到保护宝瓶口的作用。</p> 卧铁和装满鹅卵石的竹笼。<div>卧铁是埋在宝瓶口附近“凤栖窝”处用来淘滩的标记,使此处河床的深度保持一定。</div><div><br></div><div><br></div><div>都江堰其它景点的照片<br></div> 象征爱情的安澜索桥 坐落在玉垒山上的观景亭 坐落在离堆上、宝瓶口边的观景阁,在这里可看到宝瓶口和飞沙堰全景,纵观“寒潭索龙”的宏伟场面。 滚滚而来的岷江 坐落在玉垒山上的玉垒阁,登上此阁可一览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系统的全貌。 后世人们将李冰父子称为“仙”,修“二王庙”供奉起来。 我们还看了皮影戏,说的是李冰父子降伏作孽妖龙的故事。<div><br></div><div><br></div> 二、青城山<div> 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div><div> 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div> 1、上清宫 2、月城湖 3、天师洞 4、老君阁<div> 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老霄山上,海拔1260米,我这个老头也爬了上去,享受了一把“登高一呼,众山皆应”的豪放感觉。</div> 远眺老君阁 俯瞰成都 一览群山<div><br></div><div><br></div> 三、大熊猫基地<div> 我们用了半天时间饱览了大熊猫可爱的憨态。</div> <p class="ql-block">以上三图为小熊猫</p><p class="ql-block">据导游讲,大熊猫与小熊猫是两种血缘关系较远的动物,小熊猫属猫科,而大熊猫属熊猫科。</p> 熊猫的食物——箭竹<div><br></div><div><br></div> 四、三星堆博物馆<div>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向人们揭示了距今4800年(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3100年(相当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间,精彩灿烂的古蜀文化,而三星堆文化的主体时期应是距今3600--3100年间。它是长江上游地区古代文明的代表,它的出现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div><div> 特别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三星堆两个大型祭祀坑的发现,大宗精品文物洋洋洒洒地横空出世,成为举世轰动的新闻,三星堆从此名扬四海,成为20世纪考古最重大的发现之一。</div><div>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菁华荟萃的文物宝库,神秘梦幻的艺术殿堂,充溢着中华古代文明的无穷魅力,让我们为它而喝彩吧!</div> 陶盉(温酒器具)<div>公元前2000年左右</div> 陶小平底罐<div>公元前2000--1600年</div> 玉环、玉瑗等<div>公元前1600年左右</div> 大石璧<div>公元前1600--1200年</div> 玉璋<br>公元前1200---1100年<div>此玉璋通高94厘米,最薄处0.7厘米</div> 铜大立人像<div>公元前1250--1100年</div><div>按真人的高矮(175厘米)、比例、动作塑造,只对眼、耳、双手做了较大的夸张,似乎表现的是一个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div> 铜人衣袍上精细的花纹。 铜公鸡<div>公元前1250--1100年</div> 金面罩<div>公元前1250--1100年</div> 金杖<div>公元前1250--1100年</div><div>金杖长146厘米,直径2.3厘米,使用463克重的金箔包在木棍上制成(木棍早已碳化),上有鸟、鱼等精美图案。</div> 通天神树(青铜)<div>公元前1250--1100年左右,树身高384厘米。</div><div>通天神树是中国古代扶桑、建木等神树的一种复合型产物,其主要功能为“通天”,是古代人神互通之神话意识的形象化写照。</div> 神树枝端的神鸟 青铜树<div>公元前1250--1100年</div><div>青铜树是古蜀人神话宇宙观具象化的物质载体,是常设于宗庙并适时施用于相应隆仪的通天神器。</div> 青铜大面具<div>公元前1250--1100年</div><div>此面具高72厘米,宽132厘米。</div><div>面具表情厚重沉稳,端庄谨严,呈现出其作为膜拜对象的显赫威仪。</div> 青铜兽面<div>公元前1250--1100年</div> 青铜纵目面具<div>公元前1250--1100年</div><div>此面具宽138厘米,高66厘米,眼、耳极度夸张,被人誉为“千里眼”和“顺风耳”。一般认为,此面具前伸的眼睛大致与史书中记载有关蜀人始祖蚕丛“纵目”的记载相呼应,很可能表现的就是古蜀人顶礼膜拜的祖先神---蚕丛。</div> 戴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div>公元前1250--1100年</div> 青铜鸟脚人像<div>公元前1250--1100年</div><div>它通高82.4厘米,此铜像“上人下鸟”,造型奇特,或为蜀人塑造的某位天神。</div> 此青铜人身形器通高46.4厘米,整体造型似一无头无手之人体,此器为三星堆文物造型特异的器物之一,用途尚待研究。 <p class="ql-block">青铜太阳轮</p> 青铜神坛<div>公元前1250--1100年</div> 青铜龙、蛇<div>公元前1250--1100年</div><div>此形 器下部中空,应当是某器物的附件,此器表现出古蜀人对龙、蛇造型的独特构思。</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