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

静好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26日,我们在北京完成了一次心仪已久的聚会,这次聚会的主角是段雪。为什么是他?因为在聚会的十二个人里,只有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他依然在工作岗位上忙碌着,奉献着,发光发热。只有他的时间表上有了空闲,才能来参加聚会,所以主角自然非他莫属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聚会的地点在北京长白山国际酒店,气氛的热烈超乎想象,因为不仅有我们几个知友,更有曾经的陇冶机修人姜荣、于锐清、王春明、王海鹏、彭勇志、韩书月、徐行、宁照珍的热情参加,大家畅叙事往,谈论当下……聚会,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和结束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同一个厂里的子弟,一起下乡到宝风沟里一个叫李家沟的村庄,话题自然少不了作为知青的那段时光。聚会的时光短暂,有些话题也没有深聊。现在,就在美篇聊一聊李家沟知青点和段雪吧。</p><p class="ql-block">李家沟知青点是宝风沟里最远的知青点,也是自然条件最差的。在那里,我们度过了两年半的时光。我们在春天要翻地(有时候是要用铁锹来翻的)、播种、除草等;夏天有夏收,背麦子,打场,一要抢时间,防止下雨淋湿了麦子,二是要颗粒归仓,因为麦子的收获太不易了,这也是最劳累的一个季节。山上的麦子生长的稀薄,多数时候是不能用镰刀的。我们女生白天拔麦子,已经累的东倒西歪了,可是男生在吃过晚饭后,还要到山上往回背麦子……套用一句流行的语句,那真是把女生当男生使,把男生当牲口使。秋收秋种和夏季相比,略为平淡。到了冬季,也有大量的农活:平田整地,修河堤,往山上的田里背粪,为来年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在李家沟下乡时唯一的一张合影,原来的照片模糊且有折痕,还是请了陈贵东大哥帮忙修复的,已经比原来的照片清晰了很多。照片前排左起:于贵琴、胡晓玲、刘玉静、许娣。后排左起:宫兵兵、王平、翟建明、段雪、邱刚、贺业营。缺了田桂兰、田桂英两姊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聚会我们点的三个人,左起:翟建明、段雪、刘玉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丽也是知友,但我们不在一个大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那时都很注意在乡下的“表现”,虽然并不知道何时能被招工,但总是抱着希望,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因此大家都很努力,争取多出勤。段雪那时留给我的印象,就是能干,爱学习,讷言敏行,喜欢接受和挑战新鲜事物。他精瘦,干练,很能吃苦,是我们知青点最能挣工分的。我们干过的活,不消说他都干过,我们没干过的活,像是打土坯,做驱冰雹的土炮弹,去大队的油坊里榨油等等,他都干了个遍。这些活计有多累,没有干过的自然没有体会,但记得他在油坊里干了一季,人似乎更瘦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劳动量太大,特别是冬天的冷让人受不了,干体力活(主要是抱的大石头搬上搬下)出汗不敢脱棉衣,一旦脱了再穿,冰凉的浸满油后硬梆梆的衣服穿上太难受;晚上睡觉在炕油籽的炕上,前半夜还行,后半夜就完犊子了,有时还睡在炒油籽的大锅里。这样的艰苦环境,他居然也坚持下来,不得不教众人刮目相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8年春节过后,通过了文革十年后的第一次高考,他奔向了吉林大学。他抓住了对普通人来说,人生晋级通道里相对最公平的那个机遇,由此开始了他开挂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6年,在他自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后的二十八年后,他又回到了陇西。在他的张罗下,我们又回到了李家沟,回到了那个曾经让我们流汗又流泪的地方,见到了部分当年熟悉的老乡。他委托同为知友的齐研买了烟酒和小吃,送给了碰到的每一个老乡和孩子,并走进了他们的家里,和老乡们一起聊天……随后,又在县城请我们知友聚会,合影。通过宋胥勇的介绍,我知道了他那时是长江学者。至于长江学者的内涵有多大,我当时并不知道,也没好意思问,回到家里悄悄百度了一下,原来长江学者是中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共同构成中国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体系。</p><p class="ql-block">哦,原来,段雪不仅仅是个普通的教授,并已经是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之青年英才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7年,我借到北京旅游的机会,到了北京化工大学他的办公室,看到了他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彭勇志大哥的铝画就挂在墙上,参观了他领导的实验室……才对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而这些,他在回陇西时只字未提,可见他有多么低调!去年,我也是在网上,知道他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60余件,美国发明专利3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两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在前行的路上,他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依然在奋斗,在拼搏!2007年11月,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年六月底,在他的倡议下,我们建起了宝风沟的知青群,兴奋之下我写了“忆当年黄土陇塬多少知青遗落青葱岁月,喜今日四面八方花甲之年又聚宝风韶华”这样一副对子,段雪把他改写成了一副龙门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知青点时,他常提起北京。我想北京是首都,他从小在那里长大,自然是会想念的。但是现在,他也常常提起陇西,提起李家沟。我突然明白,他是一个重情念旧的人!他和他的师傅王春明的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和王春明只相处学习了一年多,但是他们亦师亦友的友情,却保持了四十多年,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是多么难能可贵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李家沟的想法也得到了我们群里多人的响应。找个时间吧,我们一起回陇西,一起去李家沟,看看那里的山水,看看老乡亲,看看那方土地的变化,尝尝那里的水是不是还那么涩,老乡手擀的浆水面是不是还那么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次难忘的聚会,让我时常回想起姜荣、王春明两位大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调侃,回想起于锐青老校长的超强记忆和健谈,回想起王海鹏大哥的周到细心,他是从燕郊过来的,来回可能要六七个小时呢;回想起彭勇志韩书月夫妻的娓娓道来,回想起徐行、宁照珍两位哥姐对往事的追忆……和你们在一起的感觉真好,期待有机会再和你们相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聚会,我要感谢段雪,感谢他在百忙之中参加这次聚会;感谢姜荣、王春明两位大哥,是他俩倾力张罗,联系众人,促成了聚会;感谢建明,他痛快的答应了参加聚会,并提前请好了假;感谢陈贵东、何沛大哥修复的照片,使得略显杂乱的照片变得整洁漂亮;最后要感谢闺蜜海丽,她领着我这个路盲,在偌大的京城里一路向前,顺利到达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我祝福段雪:愿他今年花胜去年红,愿他的科学研究结出更多硕果!也希望他能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多多保重,好身体是工作的本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明:这是一个姗姗来迟的美篇,因聚会后的第二天,我就开始了二十多天的旅游行程,回家后又忙于其他事情,至今才完成。对于聚会的组织者和热心为聚会拍摄照片和视频的人,颇有内疚感,请你们理解原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一年七月二十五日</p>